范再宏/文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與中國文化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需要同時研究中國文化,而研究中國文化也少不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重溫”兩者發展的脈絡與內容,理清兩者的相互作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發展中國文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繁衍生息不斷傳承下來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歷史瑰寶。它有著屬于自身發展的邏輯,有著獨有的創造性,同時也為適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展現出了現代性的特點,自強圖變、包容并進、有容乃大都是其中重要的特點。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國情所隱含的自身矛盾原因所在,也有與外部文化碰撞交流所致。
中國的近代史開端于1840年,從那時起中國人民就開始不斷求新求變,力圖尋找方法可以將中國從戰火、被侵略、被壓迫、被殖民的一系列現實中解救出來。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從自強求富到變法圖強再到三民主義,都彰顯了當時中國有識之士對于國家命運的擔憂以及為求改變命運所做出的努力。直到以五四運動為序幕的新文化運動的開始,中國才真正開始注重對于西方思想的學習與借鑒。最開始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結合當時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他們樹立起了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認為只有走社會主義的道路才能救中國,隨后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指導思想在國內廣泛的傳播開來。
一個新傳入的思想理論想要本土化,真正融入當地文化,便需要批判地繼承這個地方本身原有的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也脫離不了這個路徑。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成功地傳入,一方面是當時世界的主要潮流便是社會主義及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也是由當時中國國情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契合中國社會的發展需要。推翻封建主義、建設平等公正的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重視人民力量的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誠信友善,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都說明這中國文化存在著與馬克思主義相通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能夠傳入中國,能植根于中國文化中并不斷中國化,也是因為它有著能夠中國化的文化價值理念的傾向。首先,從文化維度來看,在資本主義文明沒有充分發展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在一個新建立初期,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參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個堅持自身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文化自信的國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普及和中國化是其內在需要、內在互動和內在轉化的一個自發性過程。其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中國文化中的地方區域性、時代性、民族性等一切特征的內容豐富并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種類繁多的西方文化思潮的爭辯、論戰與交流中不斷發展前進,進而與中國國情、中國文化實現了深度的結合,從而得出了豐碩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中國的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其中國化的進程,不斷豐富與完善其內在理論。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接觸時,便產生了“化學效應”極大程度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相較于早前傳入中國的文化,有更多接近中國文化的普遍心態的地方,“唯物史觀”與“社會主義學說”便是其中比較明顯的。
從形式層面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必然需要吸收中國的文化語言來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與解釋,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比如,“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些通俗易懂的話語中包含著大智慧大理論,許多類似的例子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是對優秀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從形式上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傳播效果。
從內容層面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需要吸收學習中國文化的特色,來創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人從蘇聯學來馬克思主義思想,但許多現實的要求無法吸取蘇聯的經驗,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沒有現成的方法,這就需要一代代的國人從實際出發,來發掘這一偉大理論的生命力及其哲學智慧,創造與發展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而豐富了馬克思中國化的內容,也實現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創新。
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來看,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給中國繪就了一幅嶄新的畫面,也引領中國走向光明的未來。從文化上來看,亦是如此。
近代,在國人一直深諳舊封建傳統文化儼然已到了一種“病態”的時候,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當時的社會注入了一股“清流”,洗去了國人那頑固不開化的傳統思想,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現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種文化碰撞交流的沖擊下,如何發展創新中國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有著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打倒孔家店”,主張與傳統舊文化劃清界限的激進時期;也有著建設新中國時期的“趕英超美”,在經濟發展上趕超西方的同時,思想深處有著“一切”向西方看齊的盲目階段;再到現在新時期下,有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文化自信,并且努力學習不同優秀文化的大智慧深見解。這些道路的發展走向,有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作用在其中。
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文化現代化建設有著統領作用。五四運動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這些階段時期中,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可謂是全方位的,它成為了指導中國不斷前進的重要精神思想。與時俱進、不斷進步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化后,更加切合了中國發展的需要,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精華,它為中國文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就像馬克思主義一樣,中國文化的發展也應該是不斷進步、實事求是的文化,不能“故步自封”,但也不必“妄自菲薄”。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樹立文化自信心,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積極學習借鑒國外的優秀文化,是發展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自身在不斷中國化,用中國的特色去詮釋馬克思主義,這過程中,中國特色是主體,它的主要目的是理論的;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用自身的思想理論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這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是主體,它主要目的是實踐的。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國情、具體實際相結合,便包含著這兩方面的含義。
理論層面,立足中國實踐創新性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創新社會思想體系。實踐層面,將馬克思主義運用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并將其制度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便是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前提綱要。變革制度,解除束縛人們自由思想和行動的桎梏,同時為社會發展指明正確道路與方向。理論制度化,是創新思想文化體系的保障,也是使其大眾化的基礎。
一種好的思想文化是會讓人感到共鳴的,它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會成為人的“內心遵循”與“精神導向”。逐漸根植于日常社會生活之中的這種思想文化,會形成促進社會進步發展的種種動力,好的文化更加能夠起到這個作用。中國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有著獨特的內涵,它的發展離不開正確的思想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文化開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正確發展之路,指導引領著中國文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是發展中國文化命題中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