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晶
摘要:新的教學理念提出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化結構體系,引導學生從興趣出發,提高教學效率。生物作為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強的學科,它的價值在于讓學生認知世界本質,能夠熟知生物界的變化規律,而培養高中學生生物的核心素養很好的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筆者將淺談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
關鍵詞:核心;樂趣;生物
引言: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國家對于高素質和高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增大。而高中生物核心素養是以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為標準,通過系列考核鍛煉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從而來提高學生們適應社會不斷進步的綜合能力!
一、充分理解高中生物的核心素養
素養涵蓋的方面是很多的,而高中生物的核心素養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們有相當過硬的專業知識技能,還應該有各項綜合能力,生物學核心素養包括積極的思維方式、正確的人生態度、刻苦鉆研的學習狀態和具有良好的責任意識等等。充積極的思維方式則強調學生學習生物的時候不要感性,應該以嚴謹的態度學習。正確的人生態度則要求學生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保持積極的心態,盡自己的努力戰勝困難。刻苦鉆研的學習狀態則是鍛煉學生們的意志和學習生物的積極態度。而良好的責任意識則是樣學生們通過自己生物的專業知識解決一些社會上一些問題和困難,履行自己的義務。只有充分的理解高中生物的核心素養,才能夠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從而適應社會的進步,也能夠為社會作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在高中的學習中,學生們面臨著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高考,同學們的壓力就會非常大,而且高中的學習還比較的枯燥乏味,可能導致同學們對于學習沒有動力,對學習生物知識也可能不感興趣。這就需要高中生物老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是老師來充分當主體,老師一昧的傳授自己的觀念和思想,也與同學們的互動不夠,導致課程缺乏趣味。長此以往,同學們也只是麻木的接收老師的理念,同學們不但沒有學習到知識,還不會自主思考,自主創新,并且浪費了很多時間,課堂效率低。這樣不但擊退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還讓學生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所以老師要改變主體,老師要勇于創新,讓學生來充當主體是必要的,老師可以通過這樣主體的轉換提高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讓教學環境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從而來提高學生們學習生物的興趣,學生學習有了興趣那就事半功倍了,而且在老師向學生傳授生物知識的時候和學生是和諧統一的。通過改變教學模式,學生們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觀念和自己的情感,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從而來實現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共贏!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積極討論物質進出細胞膜的幾種方式及幾種方式的相關特點,然后舉手積極發言。通過分組的方式教學,使得他們能夠相互合作交流,集思廣益,成為課堂的主體,共同完成這一目標教學。學生們也會很認真的學習,積極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并且增添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三、設立情景讓學生真實感知生物學習的樂趣
在生物教學中,教材中也涵蓋了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老師也會花很多時間來為學生們來做講解,老師就可以設立一些情景來讓學生感知學習生物的樂趣,并且可以把實際生活中的知識運用到生物知識上來。現實中很多場景都可以在生物情景中出現,老師就要幫助學生在學習生物時聯系生活,這樣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可以實現高效率的學習,并且減小了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理解的難度。不過,還是有一些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講解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識,這樣不但擊退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增加了老師的負擔。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這一課的時候, 過程: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種兩顆綠色植物,然后提取一顆植物的葉綠素,同時把兩顆植物放在太陽光下,探究這兩顆植物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通過讓學生這身臨其境的實驗,老師就可以引出葉綠素對于光合作用的重要作用,為接下來學習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作下鋪墊。如此設立相關情景讓同學們真實的感知,這樣不但教學簡單,而且還生動有趣,激起學生學習光合作用的欲望,更讓同學們易于接受知識,理解相關概念性問題,也能記憶深刻,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結束語:新的教學課標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不小的沖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課堂單純的講解和板書已經不是唯一傳授知識的平臺,作為自然科學教育的生物學科,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和學校資源,通過實驗去探索新的領域。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培養學生們的生物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們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們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牛超,劉玉振.試論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其培養策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5(10):48-51.
[2]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