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學生語文水平和素質的重要尺度和綜合表現。對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很多老師都為之頭痛、困惑。由于學生生活的空間比較有限,知識面比較窄,信息相對貧乏,每次寫作,學生都如臨大敵。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教學;樂趣
為了上好作文課,老師們把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但還是收效甚微。通過認真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加上自己在農村小學工作的教學經驗,個人認為,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表達真情實感,體驗習作的樂趣
真情實感是作文個性化的基礎。在學生習作的過程中,我們要主張寫真實的情感、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感受。讓學生把作文看作是一次真心的表達,一次愉快的交談,一次放松的傾訴。平時我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寫日記,并把學生的日記看成是師生促膝談心的芳草地,精心批閱,加以指導。學生日記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的寫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有的把同學間的矛盾告訴了老師;有的向老師提出要求;還有的把家庭中的煩惱訴說給老師聽。記得有一位同學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老師,我錯了,我以后再也不打游戲了,您看我的表現吧!我要和我心愛的游戲徹底的決裂……”原來是這樣的,在前一天的下午第一節語文課,鈴聲已經響了近五分鐘了,他和另外一名同學還沒有來,我打電話給他,這才急急忙忙地往學校趕。事后了解原因,才知道是因為打游戲太入迷了,忘記了時間。我沒有批評他,只是讓他回去好好想想,寫在日記當中。我讀了這篇日記后,很認真地寫了評語。以后我和這位學生成了無話不談的筆友。他的寫作水平在不斷地提高,他的作文經常在同學中傳閱,還多次獲獎。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把作文當作自己的朋友,把真實的感受說出來,把想寫的都寫出來,作文才會生動有趣,學生才能體會到習作的樂趣。
二、從生活實踐入手,積累習作素材
1.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素材,如果學生能從生活中積累作文材料,就不會出現無話可說的現象。我們老師可以根據作文教學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觀察家里的盆栽,掌握植物的生長規律;可以養一養金魚,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可以幫媽媽做做家務勞動,體驗勞動的樂趣;可以到社區中走一走,發現身邊的新鮮事……在學生參加實踐時,我們要及時引導他們把參加實踐的感受說一說、寫一寫,形成作文素材。
2.教會學生觀察生活
作文訓練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時我們總要教給學生一些觀察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如,看到月亮出來了,寫“月亮像個大玉盤”;看到樹葉落下來了,寫“黃蝴蝶飄舞”;自己吃雪糕時樹上掉下一顆水珠,寫“樹在流口水”。
3.鼓勵學生寫生活小練筆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及時記下生活中的靈感,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寫作習慣。在此基礎上,寫生活小練筆。考試前寫寫自己是如何復習的,考試時,觀察一下同學的表情及教室的環境,寫寫自己當時的心情。和同學吵架了,寫寫吵架的經過,受到老師批評,寫寫老師是怎樣批評的,自己的感受如何;放學的路上看到什么新鮮的事情;上學的路上有什么特別的發現;學校大掃除時的場面如何等。
三、加強學科整合,促進讀寫結合
1.利用課文學習,加強讀寫結合
課本的文章既是學生學習的范文,同時又給他們提供了閱讀材料。學習經典的課文,既能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精妙,又能從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做到讀寫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文選材廣泛,寓意深刻,對學生作文的啟示和引導是最好的樣本。如,學生學了《火燒云》一課,課后布置學生觀察火燒云,學習書中關于火燒云變化的描寫,用上相類似的詞語,進行仿寫,這樣就降低了難度,讓學生以課文為基礎,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2.與學科廣泛溝通,激發寫作欲望
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要注重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將作文教學融入各學科中。如學生上了自然課,和自然老師一起指導學生寫觀察記錄、實驗報告,總結實驗的有關情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記錄科學現象的習慣,提高組織材料和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對自然現象的探討。教學鄉土一課時,指導學生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豐富的物產資源,把石牌洋的奇觀、南寨山的獨特,將軍山的傳說,寫成一篇篇優美的習作。
總之,作為一名農村的語文老師,平時要勤于培養學生積累、搜集寫作材料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只要老師腳踏實地,不斷實踐、探索、反思,根據新課程作文教學的理念,改進作文教學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習作熱情,讓學生無拘束地寫,使學生把寫話、習作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自覺需要,從而提高作文能力。
參考文獻:
張露.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6(7).
作者簡介:陳戈理,男,任教于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大坪小學,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級職稱。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