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龍
摘 要:新課程的實施,帶給我們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改精神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體會新課程標準體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3-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035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數學課堂教學要想成功,從教學目標的定位、教學用具的準備、相應知識的自我構建、良好課堂秩序的建立、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和教師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都至關重要。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化和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達成這些目標,高質量地上好數學課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愿望。
一、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如今的數學教材,有充滿童趣的主題圖,有生活味十足的數學問題以及豐富的實踐操作活動等,這些都滲透了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視和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因此,教師除了在知識傳授上要準確無誤外,用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生活的熱情也是教師當仁不讓的職責。飽滿的精神狀態、清晰準確而又幽默風趣的語言、充滿機智的課堂調控能力、謙虛好學的學者風范是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重要原因。
教師要與時俱進,轉變角色,用自身的魅力使學生充滿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使課堂活動異彩紛呈。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新課標背景下,教師不能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
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變—言堂為群言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為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我們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的具體問題與數學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在教學中,教師若能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現實的生活情境轉化為數學問題情境,創設既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又具有適度挑戰性的數學問題情境,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欲望,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教師可給學生出這樣一道題:四中至教育局距離5千米,一天早上學校接到電話,要求校長必須在上午9:00準時趕到教育局參加緊急會議,接通知后,校長準備步行去開會。假若校長平均步行速度為100米每分鐘,問校長最遲在什么時間出發,才能準時參會?這一問題既緊扣了教學內容,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于是迅速開始分析、討論。
四、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學貴知疑,教師不但應善于設疑答疑,更應善于鼓勵學生質疑,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有疑問才能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中主要表現為對已解決問題尋求新的解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和創新。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探索未知領域,尋找客觀真理,成為發現者,要讓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這一探索過程,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中通過展現“問題——解決”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統的條理的推導線索,把數學思想方法明確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才能從中領悟到當初數學家的創造性思維進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對于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歧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不能僅僅以分數衡量一個學生。同時,我們應該正確對待那些總愛提問題的學生,其實愛提問題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問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很有可能影響到學生以后的學習,他也許會從此失去提問的興趣和勇氣,成為一個不善思考的人。相反,如果教師能重視學生的問題,就能保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也能讓學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
這也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不能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要充分考慮學生可能的想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學生的算法是否正確,教師都應該板書出來,再進行評價。因為板書是對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鼓勵,是對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呵護。
總之,面對新課程,我們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向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才能與新課程同行。
參考文獻:
[1] 黃家超.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1(30):58-59.
[2] 楊永挺.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