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題是文章的眼睛,提升審讀文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進而提高閱讀能力。教師從調查文題審讀的教學現狀入手,立足教學實踐探討提升文題審讀能力的策略,能由此引發對文題審讀能力的辯證思考,進而理解文題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文題審讀;價值呈現;辯證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5-0028-03
【作者簡介】高見,江蘇省連云港市解放路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02)教師,一級教師。
文題是文章的眼睛,每一個作者在給自己的文章擬定題目時都是反復推敲、雕琢,力求讓它熠熠生輝。出色的文題準確鮮明、引人入勝,不但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更能引起讀者的深思與回味。
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圍繞文題設計的課后習題比較多,從三年級上冊到六年級下冊,此類的題型出現了近二十次,幾乎每五篇課文就有這樣的習題,這些提問時時提醒學生和教師利用好文題這一現成而又重要的教學資源。
一、文題審讀能力提升的策略
1.探究詞語內涵。
審讀文題的含義,對于小學生來說,可先從文題關鍵詞的本意入手,再聯系文章內容,抓住語境,體會關鍵詞語的意蘊,得出深層含義。這種方法既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題,又能提高學生理解文題含義的能力。
以蘇教版五下《月光啟蒙》為例,課后有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以“月光啟蒙”為文題?
生:“啟蒙”一詞的含義是使初學的人得到入門的知識。
師:再聯系“月光”一詞,想一想課文內容。
生:文中所講述的這種知識的獲得,是在月光下進行的。
師:同學們,學知識多數是在教室里進行的,為什么說是在月光下得到啟蒙教育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學生只要理解了關鍵詞,就能初步依字面含義,理解文題。當然這樣的淺層次的理解還不能完全解開學生心中的疑問,使學生得到滿足,所以還要進一步走進課文,探究文題的深層含義。
2.著眼全文內容。
從關鍵詞語的理解入手,解釋出來的只是文題的基本含義,這是遠遠不夠的。要想進一步探究文題的深層含義還要再聯系課文,從內容切入。通過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文章線索,整體感知內容,并且做到準確概括,這樣才能把握文章的含義。仍以《月光啟蒙》為例:
師:為什么要強調“月光”而不是“母親的啟蒙”或者是“夏夜的啟蒙”?可見“月光”還有別的作用。
生:文中有幾處描寫月光的文字,其中開篇就是:“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高深莫測的夜空竟是個神話的世界。此時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描述,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可見在作者的心中,這樣的月夜是多么美妙,這樣的童年是多么令人懷念。
師:伴隨著文題里的“月光”一詞我們聯系課文,找到了文中與之有關的內容,不難感受到這“月夜濃郁的詩情”。
生:我是這樣想的,月光朦朧給人很多想象的空間,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所以月光本身對孩子也有啟蒙作用。
3.辨析文章虛實。
所謂實的內容,主要是指文章中具體實在的客觀事物,或發生的真實事件。所謂虛的內容,主要是指文章中與“實”寫內容相關的回憶、背景、聯想和想象,或相對來說比較抽象的情感、思想、認識或理論。虛實結合是文章作者常用的寫作手法,而文題作為文章內容和思想的高度概括,往往也是“寓虛于實,以實顯虛”的。
如《月光啟蒙》文題中的“月光”與“母親”這個詞有相通之處,如果把兩者放到一起,學生會發現兩者的共同點——輕柔、慈祥、光亮,月光無聲,母愛無言。甚至有學生能說出“月光在暗夜里給人照明;母親在孩子無助、迷茫時給孩子關愛與力量”,這時月光就成了“母愛”的象征。
教學中從文題入手,引導學生把文題中的這種“實”的具體物象,與作者所要表達的“虛”的意境聯系起來,通過對文題的解讀,對文本的理解也逐步深入。當學生理解到,文題中的“月光”生動含蓄地體現了母愛的美好與溫柔這一層次,學生就可以總結出課題的第三層含義,“月光”的美好意境和文章對“母愛”的歌頌這一意境相吻合。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辨析,文章為什么以“月光啟蒙”為題就解答得比較全面而深刻了:
(1)母親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多是在夏夜月光下進行的,所以用“月光啟蒙”做課題。(2)這種“啟蒙教育”是充滿著母愛和詩意的,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而“月光”往往能營造美好的意境,以此為課題,與全文的情境吻合。(3)月光朦朧,給人很多想象的空間,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所以“月光”本身對孩子也有啟蒙作用。
二、文題審讀能力提升的辨證思考
文題審讀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靠單一的教師講解,或幾篇課文的分析就能建立起來,它的提升應該貫穿于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滲透于平時教師對學生的學科素養培育中。
1.立足文本,激活文題。
閱讀由文題開始,對于文本的探究也應從文題入手,學生由初見文題時,產生疑惑、好奇,從而產生閱讀的沖動,走進文本。而最終帶著對文本的理解反觀文題,總結感受,豐富情感體驗,可見文題不僅是作者情感的一處很好的落腳點,還是師生與文本對話的樞紐。
文題是品味課文的潤滑劑。在第一課時教學時,往往要導入、揭題、解題。有的文題是直接深入課文的捷徑。如教學蘇教版五上《推敲》一課時,就可以請學生說說“推敲”的含義是什么,做一做“推”和“敲”的動作,引導說說課文的大意,既可使課堂更高效,還能引起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
文題是探究文本的催化劑。在新授時,課堂上領會課文的思想,有時難以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這時文題往往成為深入探究的催化劑。如在教學蘇教版六上《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時可追問學生:課題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女孩子可以讀嗎?學生在思考、回答的過程中體會到:課文是要通過《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教給我們,要學會生存,學會堅強,學會面對困難不畏懼。通過文題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更深入了一步。endprint
文題是復習課文的強化劑。在復習時,文題又成為很好的抓手。如教學蘇教版五上《黃山奇松》時可出示課題,提問“奇”在哪,學生通過總結,梳理文本,抓住題眼,使復習得心應手。
2.定向拓展,有效訓練。
在學生的閱讀短文訓練中往往出現這樣的題目“請給短文加個合適的題目”。其實這就是要求學生在通讀短文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概括,既檢查了學生對文章中心的領會深度,又考察了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
為提升學生文題審讀能力可以有意識地增加此類的訓練。如在教學蘇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時,可以讓學生試著以四個字的詞語濃縮成小標題,這樣就把三句話總結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企盼團圓”,顯得更加簡練。
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不妨先出示短文,讓學生在閱讀之后給短文加個文題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加,再出示原來短文的文題進行對比,這樣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短文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進行多元對話。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大幅的課文插圖,這也是很好的訓練資源。如在教學蘇教版五下《愛如茉莉》一課時,讓學生用文中的語言或者自己的話給插圖命題,加深學生對文中關鍵字詞的理解。
3.推敲文題,發展個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作文教學的實施建議中提到: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改進作文命題方式,提倡學生自主選題。在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的58篇習作中,指定作文題目的只有三年級上冊的《我的自畫像》和五年級上冊的《秋天的樹葉》,更多的是讓學生圍繞一個話題自擬題目。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創新和自由表達,同時也促使學生靜下心來認真推敲自己的文題。如在指導學生習作“寫班級里的小能人”時,可以把寫同一個人,不同的作文題目拿出來進行比較,讓學生說一說哪一個文題好,好在什么地方。起初大部分學生的題目是“我們班的小能人×××”,經過這樣指導,學生的文題就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數學天才”“我們班的‘百科全書”“運動會上的‘體育明星”“故事大王”等文題應運而生。這些獨具個性的文題使一篇篇文章煥發出新的生命,學生在此基礎上修改出來的習作也隨之變得凝練、出彩。
也可以給學生一個話題,讓學生圍繞話題自擬文題,把班級學生的文題收集起來,選出其中幾個,再請幾個學生說說自己的擬題思路、寫作思路。在分析這些習作題目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擬文題的經歷感受到文題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的突破口。
學生文題審讀能力的提升帶給學生的不僅是讀懂一段文章,寫好一篇習作。對于學生洞察問題的能力、想象力、直覺力等乃至語文素養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楊九俊.新課程備課新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注:本文獲2016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二等獎,有刪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