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述類文章是用來闡釋事理、論述主張的。教學這一類文章不能停留在理解文章觀點和學習論點、論據、論證等概念上。我們要從現代公民必備品質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待論述類文章的獨特價值,在教學中注意幫助學生發展抽象思維,學會邏輯嚴密地思考問題,懂得審慎性地分析、判斷問題,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論述類文章;理性思維;理性態度;語文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5-0025-04
【作者簡介】梁昌輝,江蘇省江陰市華士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421)副校長,高級教師,無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有這樣一類文章:《說勤奮》(第7冊)、《滴水穿石的啟示》(第9冊)、《談禮貌》(第10冊)、《學與問》(第11冊)、《學會合作》(第12冊)。關于這五篇文章的體裁定位,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小學階段的表述中似乎難以找到明確的對應文體歸屬,初中階段使用的是“簡單的議論文”的概念。浙江省特級教師胡勤老師認為用“論述類文章”來統屬這一類文章比較妥帖,他這樣闡釋道:“論述類文章是指以闡釋、議論、論辯為主的說理文章。其寫作目的,是針對有爭議的問題、模糊不清的現象談認識,提出自己的立場、觀點,讓別人接受;批評某些社會現象,否定錯誤的觀點與看法,促使社會進步。簡言之,為了闡釋事理,論述主張,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自然、社會與人。”[1]胡勤老師的主張更具包容性,更貼近社會生活中文章的現實狀況,因此,本文采用“論述類文章”這一文類概念。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思維發展與提升”是其四大支柱之一,這里所說的思維是言語思維或主要是言語思維。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思維對語文學習來說,具有非常重要和特別的意義。如果說文學類文本側重培養的是小學生的形象性藝術審美思維,那么,論述類文章則著重發展小學生抽象性的理性思維。這是論述類文章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所具有的獨特價值。
一、向抽象性思維過渡:把握基本閱讀取向,形成論述類文章閱讀經驗
抽象性思維與形象性思維相對,兩種思維在不同類型的文本中所發揮的作用及其地位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由不同類型文本基本閱讀取向的差異所造成的。與文學作品閱讀偏重依賴形象性思維不同,論述類文章更強調抽象性思維在閱讀中的作用。正如臺州學院人文學院陳隆升教授所說:“從思維方式來看,實用文章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作,以抽象思維為主,要拋開事物的感性形式,尋求其內在的聯系,找到事物內在規律。”[2]這里所說的實用文章是包含論述類文章在內的。
1.對“事例”的聚焦點不同。
如《說勤奮》一文中,作者分別簡述了史學家司馬光與生物學家童第周勤奮學習取得偉大成就的事例。一篇文章中寫兩個人的事例,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是第一次碰到。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發現它與以前所學的寫人記事文章中的事例安排有什么不同,敘述有什么不一樣,作者寫這兩個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
這是一種理解性閱讀,重點在引導學生的思維,對文中的事例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這是論述類文章閱讀教學的基本取向,與文學類文本感受性閱讀、感悟性閱讀有很大的差別。一般來說,對于敘事性作品中的“事例”把握,我們更多地是揣摩表達效果,而對論述類文章我們在理解事例時更側重把握它的表達意圖。
2.注意區分“事實”與“觀點”。
論述類文章的語體特征主要是闡釋、議論和論辯,運用事實、表達觀點是其基本手段與內容。閱讀論述類文章就要注意區分事實與觀點,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說勤奮》中,在敘述了童第周事例之后,文章緊接著寫到:“由此可見,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所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前面敘述童第周事例部分是“事實”,這兩句話就是文章的“觀點”,表明的是作者個人的看法。從表達方式看,這兩句話是議論,它與事例的敘述部分構成了敘議結合;從表達意圖看,事例的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是對事例的看法或主張,也就是觀點,揭示了文章敘述童第周事例的意圖,即用童第周的事例來告訴讀者:基礎差一點,只要勤奮,也能成才、成功。
為什么在閱讀論述類文章時要區分事實與觀點呢?因為事實是人們公認的或者通過查詢可以確認的,如童第周勤學的事例;而觀點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為人所理解、認可與接受,也就是說,觀點并非不證自明,它需要經過論證才能為人們所認可,這是論述類文章的價值所在。一般來說,讀者會注意到作者在文章開頭、結尾兩處所闡述的觀點,卻容易忽視與事實敘述緊密相連的那一兩句議論的話,其實,那也是作者的觀點。從接受理論看,分清事實與觀點,才能理解文章表達了什么觀點,是怎樣表達的;從提高思維能力的角度看,注意分辨事實與觀點,抓住別人“隱藏”在議論中的觀點,把它從事實中“拎”出來,才能學會思考、質疑,不盲信。
對論述類文章的閱讀教學來說,區分“事實”與“觀點”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與能力。美國公立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了這方面的教學。《加州公立學校幼兒園至12年級閱讀和語言藝術(教學)綱要》對小學五個年級的“說理”有著具體的要求。一年級:重述簡單說理和敘述段落中的主要觀點;二年級:重述文本中的事實和細節,說清和組織要說的意見;三年級:在說理文中區別主要觀點和支持這些觀點的細節;四年級:區別說理文本中的“原因”與“結果”、“事實”和“看法”的區別;五年級:分辨文本中的“事實”、“得到證明的推論”和“看法”。[3]
二、發展邏輯性思維:理解和學習文章如何進行論證
杭州師范大學葉黎明教授認為,思想是沒有辦法教的,但思想者所擁有的思維方法、態度與習慣卻是可以培養的。[4]學習論述類文章,理解觀點十分必要,這是文章承載的人文性學習的要求所在;但同時,我們更要注意指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運用證據得出結論的依據,這個過程就是培養學生邏輯性言語思維能力的過程。endprint
1.在議論的句子中理解文章的論證。
受對“文以載道”傳統片面理解的誤導,我們習慣把理解主題、把握文章傳達的中心思想,作為“普適性”的教學方法與內容,而不顧文章的體式特點。如果這樣來教學論述類文章,簡化甚至忽略文章是如何論述觀點的,而只讓學生記住了一個概念化的觀點,即那個“道”,這是與論述類文章的教學價值與目標相悖的。再說,無論是《說勤奮》還是《滴水穿石的啟示》,也無論是《談禮貌》還是《學與問》以及《學會合作》,它們所要傳達的觀點基本上屬于一種“共識”,觀點本身沒有太大的理解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更要把注意點轉向理解文章是如何使觀點合理可信的。
因為有了《說勤奮》的經驗積累,所以在學習《滴水穿石的啟示》時,筆者先讓學生找出文章所要講的觀點即這個“啟示”指的是什么: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再讓學生找出哪些句子是直接表述這個意思的。然后討論:這些句子都是直接表述觀點的,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在思考、交流、點撥中,學生發現,文章正是這樣由自然現象到人生啟示,由事業有成的人再到我們自身,一步步引導我們注意、思考、跟進,進而信服這個觀點的。這個討論、發現的過程就是在對議論句子的學習中理解文章論證的過程,也是練習邏輯性思維的過程。
2.在對事例的擺布中體悟文章的論證。
既然議論的句子已經把觀點說得很清楚了,為什么文章還要寫一些事例呢?我們可以通過對事例的一“拆”一“裝”帶領學生理解文章是如何運用事例來論證的。如上面所講的,讓學生把去掉事例的與沒有去掉事例的原文對比,學生會有比較直觀的感受、認識:從文章結構看,議論的句子是骨架,事例是血肉,骨架與血肉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生命體;從論證看,既要講道理,也要擺事實,兩者結合更有說服力。
我們還可以通過比較不同文章中事例的安排,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如何運用事例來論證的。比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寫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個人的事例,省略號表示還有很多這樣的事例,這是用眾多的事例證明了觀點的無可置疑;而《談禮貌》一文,基本上是一事一議,從一個側面來證明觀點,從而層層遞進,告訴我們禮貌待人的重要性。
論證是論述類文章的核心,好的論述文章正是表現在邏輯嚴密的論證上。我們抓住文章中議論性的句子和事例的運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是怎樣一步步論證的。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經歷了論證思維的鍛煉,培養了關注文章論證的意識,邏輯思維能力就會由萌發而逐步生發起來。這是一種符合文體特點、適應文體價值的閱讀方式。
三、培育審辯式思維:樹立獨立思考意識與理性態度
“議論文閱讀經驗的核心是這一種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它包含批判性思考的主要內容和相關活動。”[5]這是論述類文章教學發展學生理性思維的第三層次的要求,即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據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羅伯特·恩尼斯(Robert H. Ennis,1989)的定義,審辯式思維是指“關于決定信什么和做什么的理性和反思性思維”。理性態度與獨立思考意識是審辯式思維培育的關鍵所在。
審辯式思維要求我們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評估與反思論證。也就是說面對具體的論述文本,我們的教學不是簡單的一個使學生相信的問題,不是讓學生知道幾個所謂的“真理”或者論點、論據、論證等幾個概念的問題,而是要著力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獨立判斷,逐漸樹立一種反思意識與理性態度。
1.文本內部的評估、反思。
當我們帶著審視的目光再來看我們學習的文本時,我們會發現,教材中的這五篇課文并非經典性的論述類文章,還存在明顯的不足。比如,《談禮貌》一文用《說岳全傳》中牛皋、岳飛問路的事例來說明“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我們知道,《說岳全傳》是一部英雄傳奇小說,小說是虛構的故事,小說中出現的歷史人物及其故事是不能直接作為歷史真實來看待的。這與論證講求擺事實、講道理的基本要求是不一致的。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討論這樣的事例適不適合做證據,如果替換,可以選擇什么樣的事例。
再來看《說勤奮》的結尾:“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首先,單從“雖然……但是……”這一轉折句看,前文至少應該點出在生活、學習條件有很大改善的情況下出現了很多不“勤奮”的情況,才能在此處作出回應,否則就顯得比較突兀。其次,文章開頭提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顯然,文章要談的是“勤奮”對實現理想的必要性,而結尾卻拋棄了這一“前提”,前后語境出現了齟齬。這兩點還只是行文的問題。從邏輯上分析,勤奮是學習、工作的態度,與生活、學習條件并無必然的聯系,結尾的這一論述顯得比較牽強。
2.在文本與外部的比較中進行評估。
比較是最好的鑒別。我們可以通過與其他文本的比較來評估論證。《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學與問》三篇文章都談到了如何成功的問題: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說勤奮》)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滴水穿石的啟示》)
“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學與問》)
那么誰的論述才是“真理”呢?事實上,獲得成功不是一個條件發生作用就可以實現的,它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成果。我們把這些論述聯系起來比較、討論、交流,學生就會發現一篇文章往往只突出、強調了其中的一個條件、一個因素,而實際的情況常常并非如此簡單。學生就會在這樣的學習中逐漸學會理性地看待問題,審慎思考文章觀點,減少偏見。片面認識大多是因為不能全面、思辨地看待問題,固執一端而造成的。
論述類文章的教學在小學屬于起步階段,了解它的形式,理解它所論述的觀點,學習論證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能止于此,我們更要看到這一類文章在培育理性思維與理性態度上的獨特價值,而理性思維與理性態度既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與素養。因此,我們的論述類文章教學,既要指導學生“知”,更要引導學生“思”,逐步引領學生會思考,能反思,獨立判斷而不盲從,理性思考而不意氣、偏執。
【參考文獻】
[1]胡勤.論述類文章及其寫作探析[J].語文學習,2016(10):13-17.
[2]陳隆升.實用文章閱讀教學的基本取向[J].語文教學通訊,2015(33):4-8.
[3]徐賁.說理教育從小學開始[N].南方周末,2009-04-30(E30).
[4]葉黎明.怎樣打開議論文寫作的思路[J].中學語文教學,2017(5):37-43.
[5]王榮生,陳隆升.實用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