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湘+白宗新
[摘 要] 建立于19世紀初的英國校外督察員制度,現在依然盛行,被高等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重視,用于保障高校學術標準的一致性和公開性。其制度的形成與運行,為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 英國;校外督察員制度;制度形成;制度運行;啟示
[中圖分類號] G6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12-0053-03
英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對質量的關注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其中校外督察員在校內質量保障中起到了尤為關鍵的作用。校外督察員制度(external examiner system),是指高校聘請校外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評估小組對本校的教學情況、學位授予以及學生評價進行審查的制度。這一制度是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所特有,旨在保障各大學之間學術標準的統一性,確保大學教學評價的公開性,最終達到保障高等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一 校外督察員制度的形成
在19世紀20年代,英國高等教育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新大學運動和城市學院逐漸興起。為了保證和證明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1832年杜倫大學率先從牛津大學聘請了校外督察員,至此校外督察員制度在英國高校中開始產生。隨后,其他地方性大學紛紛效仿,譬如倫敦大學、利茲大學等。但是,這個時期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依舊固守自身的教學評價傳統,自我制定教學評價以及校內頒布學位憑證。此時,校外督察員制度僅屬于一種少數學校的自發行為,并未發展成為一種統一活動。
20世紀60年代是英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高等教育規模的大幅度擴張,使得人們對高等學校的質量提出了保障性要求,紛紛建議大學要采取質量保障措施和方法。校外督查員制度的作用逐漸被大家認可,并且受到高等教育機構的采納,校外督察員數量也開始大幅度增加。
20世紀80年代,為了緩解英國經濟日益衰落,政府大幅度削減高等教育經費,并要求大學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率。面對來自政府的壓力及社會的要求,1986年雷諾茲委員會發布了《大學學術標準》(Academic Standards in Universities),彰顯高等教育質量透明化和大學學術標準統一化,其中,并就校外督察員制度提出了詳細的要求。校外督察員制度首次受到全國性高等教育權威機構的重視,并作為保障大學學術標準的重要措施。
20世紀90年代,鑒于校外督察員能夠勝任高校學術標準監護者這一角色,以及英國高校數量不斷增多和學生規模不斷擴張,高校對校外督察員的需求量日益增長。為此,1996年,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明確規定了校外督察員的工作性質和職責要求;1997年7月,英國政府在《學習社會中的高等教育》(又稱《迪爾英報告》The Bearing Report)中,全面地闡述了校外督察員制度,并建立全英學術人才信息庫,作為校外督察員候選庫。這一切標志著英國校外督察員制度逐漸走向完善。1997年,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QAA)為了促進校外督察員的作用更好地發揮,開始建立校外督察員備案制度,對校外督察員進行規范化管理。1998年,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在《更高質量》(Higher Quality)中再次明確校外督察員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的作用。校外督察員制度最終成為了高等教育機構學術標準中的一種可比性的機制。
直到今天,在英國,校外督察員制度經歷了一個世紀之久,從少數學校的行為逐漸發展成為高校統一的制度,從開展教學和學位評價到有組織、規范化的學術質量保障。從這一發展過程來看,校外督察員制度已經成為了英國質量保障和學術標準的“護航者”,就連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也紛紛采納。如今在劍橋大學“幾乎所有學位的授予至少有一名或者兩名校外督察員參加并簽字認可,有校外督察員參與授予的榮譽學位會更令人信服。”
二 校外督察員制度的運行
(一)校外督察員的遴選
校外督察員的遴選有兩種形式。根據遴選主體,分為自主遴選和委托遴選。自主遴選是指高校通過自主主導的方式,向社會遴選校外督察員;委托遴選是指學校委托校外其他機構進行遴選。
自主遴選的方式有:第一,在出現校外督察員職位空缺時,學校在大學的校外督察員網頁公開招聘;第二,在專家社交關系網中選擇;第三,將外部評審者直接任命為校外督察員,但新任校外督察員不能正式評審新課程開發和規劃;第四,現任校外督察員推薦新的人選。此外,學術質量理事會(Academic Quality Directorate, AQD)建立了符合國家任用標準的校外督察員數據庫,高校可向學術質量理事會(AQD)提出查詢,由AQD協助遴選合適的校外督察員。
高校還可以委托校外機構遴選校外督察員,譬如:高等教育機構(HE Institutions )、專業機構(Professional Bodies )、高等教育學會(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HEA)等。高等教育機構(HE Institutions )根據高校提交的校外督察員申請程序要求進行遴選;專業機構(Professional Bodies )通常掌握了一批經過批準的校外督察員名單,能夠有針對性地提供給高校所需要的校外督察員;高等教育學會(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HEA)能夠充分發揮專家云集的作用,遴選適合的校外督察員,并給予其工作指導。
此外,校外督察員任期通常為一年,也可以連任,但是原則上連續任期不能超過三屆。確認和任命校外督查員的時間大約需要六個月,在這六個月期間,前任校外督察員與新校外督察員可以做好交接工作,也可以讓新的校外督察員先熟悉各方面的工作。為了保證校外督察員工作的客觀性和獨立性,盡可能地避免高校和其他學校的院系之間互換任用校外督察員,避免同一校外督察員在某一院系的連任。
(二)校外督察員的工作范圍與流程
校外督察員的工作范圍包括:一是,參與授予學位的全過程,并且對一些有疑義的學位授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二是,對于高等學校中的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與內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時代和市場的需求提出自己的建議;三是,提交質量督察年度報告,并直接遞交給副校長,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QAA)也會對此報告進行全面的考量,并做出評定該校教育質量的依據。
校外督察員參與學位授予程序大致是:首先,校外督察員要參與學校考試委員會工作,包括學位考試的命題、口試、閱卷、評分以及討論活動。其次,考試試卷出題結束后,校外督察員會要對試卷進行審核,審核通過以后再作為學生的考試試卷。考試結束以后,校外督察員將全程參與教研室老師們的統一改卷過程,成績由校外督察員做最后的認定。最后,校外督察員會填寫一份年度總結報告,對考試過程作總結性評價。
校外督察員也會針對指定專業的運作情況,向學校提出公正的富有建設性的意見,與些同時,校外督察員會將質量督察情況在相關信息平臺上公布出來,校外督察員的評估結果也將成為撥款機構進行撥款的重要依據。在信息平臺上的公告,有利于院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評估結果作為撥款依據,也保障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校外督察員針對學校的課程設置、學位授予標準和程序問題進行督察。其大致流程是:首先,校外督察員就專業設置、教職工隊伍綜合能力、教學質量等方面寫出書面報告,并將報告優先交給主管質量監督的副校長查看。然后,副校長再呈交給大學評議委員會,該委員會在評價學校時將全面考慮該報告及院系對該報告的看法。最后,大學基金委員會(Universities Funding Council,簡稱UFC)將此報告的意見和建議作為撥款時的參考和依據。
總體來說,校外督察員在保證各大學學位標準一致、維持教學質量水平均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保障了對學生成績評價的公平性。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位考試的科學性,從而增加了學位考試過程的透明度,增加了社會對學位考試結果的信心,社會對于大學培養的人才也會持有比較認可的態度。
三 對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的啟示
(一)引入校外審查機制
美國著名教育家弗萊克斯納評價英國高等教育時認為“英國的學士學位比美國通常所說的學士學位更有意義,……部分原因是校外督察員參與了學位考試的全過程。”借鑒英國校外督察員制度,高校引入校外審查機制,利用外部力量,加強學術監督,可以保證學術標準的一致性,維護高等教育質量的公平性。
從目前來看,我國高校內部質量評估主體單一,一般由高校內設機構教學質量監控(評估)中心負責學校內教學質量的保障工作,采取的方式有教學督導、學生評教、同行評議、院系教學評估等。盡管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開展了本科學教學水平評估、合格評估、審核評估;社會第三方機構以排行榜的形式開展學校綜合排名、學科排名和專業排名等,但是發揮的作用有限。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的評估產生作用的時效僅限評估前后一段時間,起到了“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作用,但是時限一過高校又回到自己的運行軌道上;至于社會評價結果,高校只是用來評說,很少用來指導辦學。良好的高等教育質量需要學校內部與外部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學校自己來保障質量是應該的,但是這種單一的質量保障不足以全面履行社會責任。因此,教育的質量僅有“內部保障”是“缺乏保障”的,必須有外部力量的參與。高校可以引入校外審查機制,邀請在學術上有較高造詣或經驗豐富的教授或專家參與學校的質量保證,以第三方的立場,對學校教學工作以及學生考核做出客觀評價并提出意見和建議,這將對高校教學質量保證提供良好的幫助。借助社會公眾的參與,實現評估主體的多元化,民主化,從而實現高校治理的現代化。
(二)建立第三方評估報告制度
在英國,一般都會要求校外督察員提供一份年度報告,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參照學術標準、資格框架、專業規格,審查本校對某些專業的學位授予標準是否適當,學生成績標準是否適當,本校與其他高校類似專業學生成績標準的比較,評分、考試、和決定學生學位授予的過程是否健全、公正,其程度如何。
近五年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國各高校普遍開始建立各類質量報告年度發布制度,目前開展的項目包括: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學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研究生教育發展質量年度報告。但是各類年度質量報告其實是高校對自身各方面進行評估所形成的,僅有單一主體參與的內部質量報告,其評價的客觀性就有待考究。為此高校還背負著“高等教育質量為何不高”的質問,而作為高等教育真正的受益者和評判方,即市場和社會大眾卻沒有真正的參與到評估報告的制作中來。另外,隨著高校管理不斷走向現代化、專業化、科學化,很多高校獨自開展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能力也有所欠缺,為此也就更加需要社會公眾承擔一部分責任。“良好的高等教育治理必然要求作為公共機構的高校信息公開透明,而高校信息公開透明的程度可以折射出高等教育治理的善否。信息透明度越高,說明治理成熟度越高”。因此為強化高校質量水平的透明度,參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由第三方參與高校質量年度報告的制定,形成一份來自第三方機構對高校內部質量所做的質量報告,這種做法為公眾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開辟了渠道,既是對社會大眾負責,更能夠推動大學開展自我檢查、自我整改,也是高校內部質量保障機制逐漸成熟的標志。
(三)完善質量監控體系
英國的校外督察員制度是維護其學術標準的一項重要保證。校外督察員在完成所有的評估活動之后,必須對高校的各項教學活動作出自己的判斷,并給出相應的建議,加快信息的反饋,促使高校在較短時間內發現問題,完善工作,使得高校的相關專業和學科能夠查漏補缺,及時彌補和校正,不斷完善和修正自我,這也是英國教學評估中的一大特色。
在我國,很多高校形成了包括教學評估、課程評估、教學督導、課堂聽課制度、教學檢查、學生調查、畢業生跟蹤反饋、本科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等教學質量監控系統。我國高校所開展的一系列內部質量監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學校的教學質量,但是缺乏社會問責的這一環節。這會使評估結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從多角度評估高等教育質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多角度的概念,……透明的內部自我評價和外部評價對于保證質量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校在厘清內外部關系的基礎上,以生為本,加強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形成公共治理、發展穩定、運行有效的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的“新常態”。“信息公開,核心是公開、關鍵在真實、難點在監督。”應該根據各個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實施高校內部質量監控時,有必要設計一套公眾參與機制,既讓公眾能在問責的各階段廣泛參與,又能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社會公眾參與高校內部質量監控的初衷不僅僅是提高或保證其質量,而是為了引導和尊重各高校的多樣化發展。只有這樣高校才能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同時又能保障其自身發展的多樣化,這也是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必由之路的最終歸宿。
參考文獻
[1]Diana Green. 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4.
[2]The Quality Assurance for Agency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quality. March 1998.[ OL]. http://www.qaa.ac.uk/news/higher quality/hq3/default.asp
[3]University of Cambridge.What is an External Examiner 7 0ctober 2004.[0L] http://www.admin.cam.ac.uk/univ/camdata/ee.html.
[4]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徐輝,陳曉菲,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白爭輝.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
[6]李國強.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16(02).
[7]熊慶年.高校信息透明度折射高等教育治理成熟度[N].社會科學報,2015-04-25 (2) .
[8]世界高等教育宣言[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c725cf80242a8956bece464.html.
[9]袁貴仁.推進高校信息公開:尋求開放格局下的治理佳境[EB/OL].高教新聞.中國教育新聞網.(2014-12-08)[2015-12-24].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412/t20141208_606676.html.
[10]Silver H, Stennett A, Williams R. The External Examiner System: Possible Futures[M]. London: Quality Support Centre,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