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和應掌握的基本能力。江蘇省泗陽縣雙語實驗學校重視推進全學科閱讀,數學閱讀教育實踐歷經十年之久。作為見證人、參與者,作者及所在團隊注重從激發閱讀興趣、推薦序列素材、多平臺分享閱讀收獲等方面開展數學閱讀,用數學家故事滋養學生數學閱讀。用數學家故事等高品質的數學閱讀引領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
【關鍵詞】數學閱讀;數學家故事;數學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5-0076-02
【作者簡介】陳家梅,江蘇省泗陽縣雙語實驗學校(江蘇泗陽,223700)副校長,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宿遷市陳家梅名師工作站領銜人。
有效的數學閱讀能夠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江蘇省泗陽雙語實驗學校開展數學閱讀十幾年來,取得的實踐成果已成體系,成序列,篩選出200余本數學書籍,供學生必讀和選讀用。有數學繪本、數學童話故事、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科普、數學名人傳記等。每個學期,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教材知識特點有針對性地推薦必讀和選讀書目。
一、激趣為先,讓數學閱讀有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確保閱讀效果,我校開發了數學閱讀推薦課型,創設了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1.“猜猜猜——走近人物”。
這一環節是以搶答賽的形式展開的,教師從推薦的數學閱讀書籍中選擇3~5位數學家的典型故事,讓學生猜是哪位數學家,目的是讓學生對這位數學家作一些簡單、初步的了解。例如:“猜猜猜——走近牛頓”。
有一次,牛頓請一位好友吃飯。菜都上齊了,牛頓突然好像想起什么,丟下朋友就鉆進了實驗室。朋友左等右等,不見他回來,一生氣就把雞肉吃得精光,并將骨頭放入盆中。等他從實驗室回來,看到吃剩的骨頭時,驚訝地說:“啊,我還以為沒吃飯呢,原來已經吃過了”。(展示牛頓和場景照片)猜出來之后,接著讓學生說一說對牛頓還有哪些了解。
通過讓學生“猜猜猜”,主要目的是想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讓學生講述自己對數學家的了解,學生會得意揚揚地講述,全班同學越是感興趣,發言的學生越是講得帶勁,令其他同學羨慕。這樣更能激起學生課后自主閱讀的欲望,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
2.“讀一讀——走近數學家”。
這是數學閱讀推薦課的高潮部分,這個環節重點介紹1~2位數學家,讓學生真正走近數學家。例如:推薦介紹阿基米德的故事。(出示阿基米德洗澡圖)
師:從圖上你讀出了什么?
(引導學生: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都還在想問題。)
師: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讓阿基米德洗澡的時候都還在思考呢?
(出示文字,讓學生自讀。)
選擇個別典型的數學家的故事,讓學生深度閱讀,通過閱讀生動的敘事、跌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家的熱愛。讀完之后,讓學生說一說阿基米德是一個什么樣的數學家,有利于激起學生對這位偉大數學家神秘感的探究興趣,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欲望,達到了數學閱讀推薦課的教學效果。
二、序列推薦,讓數學閱讀有深度
學校從兒童喜愛的閱讀作品出發,在師生共讀的過程中,組織全校數學教師篩選國內外30余本數學名人傳記和數學家故事整本書以及一些數學家的故事小短文20余篇等。每學期根據每個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書籍的特點,有梯次、有序列地逐步推薦必讀和選讀書(篇)目。
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置不同的閱讀目標,推薦相應數量和內容的素材。一、二年級以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為主,用數學家的小故事以及趣聞軼事吸引學生。我們選編的數學家故事有《牛頓煮懷表》《陳景潤看書撞樹》等20余篇。三、四年級通過閱讀幫助學生獲取執著、精益求精、不盲從、刻苦耐勞等科學精神,以推薦整本書閱讀為主,如《小學生不可不知的數學家》《跟著課本讀名人》《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大師——從芝諾到龐加萊》等,總計15本。五、六年級通過閱讀數學家的成長經歷,從數學家的成長經歷中讀出數學家的主要思想、偉大貢獻,推薦的書籍主要是數學名人傳記等,如《陳省身傳》《吳文俊傳》《谷超豪傳》等10余本。同時我們還要求五、六年級學生學會摘抄數學家的名言,從中選出喜歡的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推薦的內容及方法上,一、二年級是單篇小文章,可以在早讀或午讀時,由老師帶著學生一起閱讀;三至六年級是整本書,可以在學校專門設置的每周一節數學閱讀課上進行閱讀,也可在某個單元知識點中涉及某位數學家的發明創造時,進行鏈接閱讀,如六年級學到《比例》單元時,鏈接畢達哥拉斯的“黃金分割”,先用多媒體出示達·芬奇的作品《維特魯威人》《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以及古希臘的著名雕像《斷臂維納斯》《太陽神阿波羅》,還有建筑類的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希臘雅典的巴特農神廟等。引導學生欣賞這些作品以及建筑中蘊藏的黃金分割比,欣賞黃金分割比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以及蘊藏著的豐富的美學價值。
為了讓數學閱讀保質又保量,在課時設置上,我校安排了充分的閱讀時間,每周安排1節20分鐘數學微閱讀課,兩周安排1節40分鐘正常課。微閱讀課根據年級特點設置,可以在晨讀,也可在午讀。閱讀的形式可以師生同讀,可以自主閱讀。40分鐘數學閱讀課,可以是閱讀推薦課、閱讀指導課、閱讀成果分享課(學生分享閱讀體會)等,每位教師根據班級學情自主選擇,也可年級組確定,學校不作統一要求,以讓數學閱讀真正讀起來為好。只有閱讀成體系,有序列,才能使閱讀有深度,有厚度,達到數學閱讀教學的目的,使數學家的精神、思想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靈,給學生數學文化的精神滋養。
三、搭建平臺,讓數學閱讀樂分享
閱讀既要有輸入更要有輸出,這樣閱讀才會有深度,我們努力創造學生閱讀交流平臺。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每個年段的數學閱讀目標都不一樣,閱讀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低年級鼓勵學生針對文章中感興趣的一個片段或一個情節動手繪數學、拼數學、說數學來表達自己對數學家的感受,表達的內容可以是書中內容的再現轉換,也可自主想象創造,還可以用一句話表達等,內容、形式均不作限制;中年級要求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一個章節中的數學內容,可以動手畫數學、寫數學(寫數學日記或微創作)、演數學;高年級以理解整本書中數學家的核心思想,采用創作多種數學感受的形式,如進行數學家的故事演講等多種方式,表達數學閱讀感受。
為了給學生搭建更多的交流展示平臺,我們設立了“班級數學家故事角”“學校數學家故事窗”,學校“數學家閱讀成果交流會”,學?!皵祵W家故事演講比賽”,“數學家名言征集”“數學家閱讀QQ交流群”等。
大量的數學家故事、數學名人傳記閱讀,改變了學生以往整天埋在課本里、學習單調乏味、完全被動應付、缺乏動力的狀況。數學家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精神,執著、刻苦鉆研、敢于質疑的精神等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浸潤著學生的心靈,陶冶著學生的性情。數學家的這些品質、精神,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來汲取,比起平時的空洞說教更具說服力,這些閱讀是對學生學習浮躁習慣的最好教育素材。在我校,學生愛數學,喜歡數學,課堂上敢于質疑,敢于提問,不再唯書、唯師、唯上,學會了創造,學會了思考。是數學家故事的閱讀給予了學生多元的數學營養,是數學家的精神引領了學生的數學志趣,是數學家的思想滋養了學生的智慧童年。
要想讓學生熱愛數學,熱愛學習,校本課程改革的步伐就得再大一些。眼界要更高一些,視野要更開闊一些,給學生提供真正的數學營養,讓學生熱愛思考,熱愛讀書,使其后勁足,興趣濃,眼界高,視野寬,將來才會成為一個情智和諧發展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