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近陽
摘要:特殊學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由于這部分學生在聽力和語言方面存在著障礙,給生活和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 而且由于自身缺陷,加之受到社會和家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聾生易出現諸多心理問題。這就要求班主任優化個性發展所需要的心理環境,創設和諧的班級育人氛圍;要關心、理解學生,走進學生心靈,讓學生喜歡;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質。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是學生全面健康成長中的導師和引路人,全面負責班級學生的品德、勞動、學習、生活、文體等工作,因此,在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殊教育學校由于其學生本身的特殊性,對班主任工作的要求更高,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本人從班主任要努力創設和諧的育人氛圍,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關心、理解學生,走進學生心靈,讓學生喜歡,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質五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班主任要努力創設和諧的育人氛圍
研究證明:某一個體心理健康與否,與該個體所處的心理環境,某一社會團體(或某一群體)的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帶來的影響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也就是說,個體心理狀態受制于整體,個體水平受制于整體水平。實踐證明,一個長期生活在他熱愛的集體中的聾生,他的心態是積極的,他的情緒是穩定的,他會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去學習、生活,在集體中他會最大限度的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而相反聾生在自己的集體經常遭到白眼、被歧視、孤立在老師和同學那里經常感受的是不信任的眼光,時間長久,他的心理會被扭曲,不僅自身難于完成學習任務,也會為班級正常的教學秩序帶來嚴重干擾。因此,班主任應在班級努力創設和諧的育人氛圍。班主任應端正教育思想,明確辦學宗旨“一切為殘疾孩子的生存奠基”,教學生學知識,學做人,做一個有能力生存的人,讓他學一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應著眼于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融洽師生關系,創設一個使學生心情愉快的學習、生活環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
二、班主任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班主任要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殘疾并不可怕,而一旦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人格,那將是危險的,現在社會上出現的聾啞人違法犯罪現象就是很好的例證。作為班主任,要懂得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一方面要在平時嚴以律己,以身作則,以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學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從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抓起,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即全程育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
三、班主任要關心、理解學生,走進學生心靈,讓學生喜歡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師德的靈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礎。現在的特殊學校學生大多數都是從異地來求學,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對父愛和母愛的體驗較為欠缺。而作為班主任,就應該將這部分的欠缺的受代為補償。愛學生就要尊重、寬容學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基本行為準則,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是一個為人、為師應有的道德問題。愛學生就要關心、呵護學生。應該經常把學生放在心上,體察他們的酸甜苦辣,關心他們的生活冷暖,同情他們的痛苦和不幸,指導他們在為人處世等各方面全面發展。愛學生就要理解、欣賞學生,對于他們的想法我們要理解,要傾聽學生的心聲,對于他們表現出來的優點,要不失時機時夸獎和贊揚。
四、班主任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
班主任要全面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要為學生的一切負責,這包括學生的個性發展。班主任對班級學生的個性要有全面的了解,并注意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一方面要克服個別學生固執、任性、依賴、攀比等不良心理傾向,同時在日常滲透對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等的教育,還應注重個別學生在體育、美術、音樂、刻紙、編織絲網花、糕點制作等方面的特長教育,努力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和人格。
五、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質
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班主任不能一味從自己的感情出發,還應從理智出發,借助心理學中的理論,客觀地考慮學生實踐體驗的需要,更科學地去引導他們自主摸索,幫助他們自主探究,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關鍵先要提高教師的素質。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班主任,首先自己要懂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論,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公正無私的品質、樂于奉獻的美德、熱情開朗的性格、積極飽滿的情緒,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以美好的形象。發揮榜樣力量,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總之,班主任在殘疾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他們今后的成長至關重要。只要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能切實貫徹“一切為了殘疾兒童、為了一切殘疾兒童、為了殘疾兒童的一切”這個指導方針,班級管理工作就一定能夠做好,素質教育就一定能夠得以落實,殘疾學生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復,從而為他們將來的生存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