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旖旎+王冀川+李瀟
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數量急劇增加、性別比例失衡嚴重、老齡化問題突出、城鄉分布不夠合理、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存在差異等一系列問題已經引起人類的廣泛關注,而新疆兵團第一師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人口因素在新疆的穩定團結和發展的宏觀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兵團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穩定和諧、為此解決人口結構問題,探究人口結構變化具有深遠重大意義。
關鍵詞:人口結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3-0005-3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increase sharply,serious gender imbalance,aging problems,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accep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education degree and so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has caused extensive concern of human beings,and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division is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Population fac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able unity and development of Xinjiang.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the regiment,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structu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Key words:The population structure;The agricultural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新疆兵團第一師面臨人口分布不夠合理、接受教育差異化、人口老齡化等現實問題,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人口結構調整已經刻不容緩。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人口素質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探究 美國的Barron[1]研究表明:人類所學知識的作用在影響社會經濟的不同因素當中影響最大,所占比例接近1/3。英國科學家Krugman P[2]研究表明:不同的時代,人類科學知識的增速是存在差異性的。李百歲[3]研究認為:資源優勢的國家經濟不一定發達,但人口素質高的國家競爭力一定是強大的。張車偉[4]運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人力資源的增長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預估,得出結論分別為9.99%和6.7%。由此認為人口質量在經濟發展生產要素當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1.2 人口年齡結構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探究 Eton I[5]研究表明:在改變經濟的眾多因素當中,人口年齡結構占到很大一塊比例,人民的儲蓄和日常消費的分配率也受到這一塊的影響。David[6]依據30多年眾多國家的人口普查的數據當中發現了一些規律: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會受到人口年齡的影響,平均影響率高達6%以上,足以見得人口年齡結構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之大。郭泉恩[7]
通過運用灰色理論的方法對湖北人口的增長趨勢進行了預測分析,現在的老齡化系數與經濟增長有很強的關聯度。王維國、王光遠[8]以動靜態面板模型法研究了40多個國家,15a的面板大數據,最終估算考察了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對產權制度變遷的解釋能力。由于現在兵團第一師人口結構的不斷轉變,人口因素已經制約了當地人民的經濟收入。為了穩定兵團社會環境,改善人民生活,人口結構必須做出適當調整。
1.3 人口遷移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探究 赫伯爾[9]在人口遷移對經濟的影響的研究中得出了“推一拉”的理論。人口流入地的“吸引力”和流出地的“排斥力”是引起區域人口流動的關鍵因素。孫曉芳[10]經過對山西省人口流動的的現狀分析得出,因為個人勞動力由原來的外出務工到現在家庭核心的轉變是引起人口在沿海地區單向轉變的原因。在核心處人口的流動性的減弱正是社會向穩定性方向發展的趨勢。茹長寶、趙英[11]通過對少數民族子女在北京教育問題的上面的探究得出了結論:應該加大對他們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以前的法規和政策。李雨撞[12]依據我國第六次的人口普查結果分析得出,我國目前人口性別比區域差異性巨大、在城市和鄉村之間也明顯存在巨大差異性,針對目前性別差異現狀提出了相應的應對建議。
2 兵團第一師人口結構變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2.1 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 西方的經濟學認為,沒有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就無法生存和進步。而人口素質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若沒有一定人口作為基礎就根本無從談起經濟,社會也不會產出所需的物質資源。人口的進步和發展與經濟的進步有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又相互矛盾。
2.2 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根據兵團第一師人口的自然、社會、地域結構的劃分,分別從人口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城鄉結構、從業人員結構、素質結構、民族結構等方面來闡述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此外也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闡述。(1)兵團性別結構組成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主要作用。由于工作的不同、行業的多變、部門、職務所需因此需要不同性別的勞動力。一般情況男性勞動者從事一些多體力多勞累的工作,女性工作者一般從事一些輕小靈便型的工作,就此決定著勞動者的去向。兵團如何發展、如何調試產業結構是從當地的性別結構組成都有很重要的影響。自從2006年至2016年,兵團的人口性別比由10722降至10675,雖然有一定的變化,但總體的趨勢仍在正常范圍以內。而人口性別比例的合理的變化對社會穩定地發展、產業的結構分布、閑置人口的合理支配都有很重要的影響。(2)人口年齡構成是指有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構成的,一般主要用適齡勞動力人口指標來體現。保障兵團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就必須保證適齡勞動力的多少。從2005年到2015年兵團的撫養比率在逐漸降低,由46.92%降36.75%,證明第一師的勞動適齡人口在增加,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適齡勞動人口增加不僅能為兵團解決經濟發展問題還能促進就業,穩定社會。endprint
3 優化兵團人口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穩定發展永遠是兵團的第一要務,是不容改變的鐵律。人口是兵團社會穩定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為了促進兵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優化人口結構勢在必行。
3.1 落實計生政策,合理控制人口 通過第六次人口普查,兵團第一師的人口增長率在新疆最高,已逼近新疆脆弱環境的極限,必須采用必要的措施。因為要考慮到兵團實際情況,國家要推出結合少數民族的計生政策,讓少數民族感受到無差別的待遇,以便能夠更加容易的展開控制人口的工作。靈活運用經濟杠桿,必須從經濟方面出發,在經濟生活上給予少數民族補助政策。給予兵團婦女更多就業機會,以獎勵輔助、救濟貧困、構建完整的養老和醫療體制形成人口利益導向體制,逐步轉向以“物質獎勵、宣傳教育、獎勵少生”為核心的管理模式。
3.2 加強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兵團第一師人口素質 (1)鼓勵發展高等教育。高素質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應加大對當地教育機制的資金投入和政府對各兵團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財政支持力度。結合兵團實際發展情況來加強重點學校、學科及專業的培養,建立成體制多樣、結構合理且充滿活力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同時高校要突出當地兵團的特色與優勢,增強高校知識創新能力,從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人口素質。(2)塑造良好環境,加大人才引進。為了能更好的引進優秀人才,不僅僅要在政府政策上給予支持,兵團本身也要塑造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以便更好的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在建立兵團特殊津貼、經濟補助等制度的同時,也要擴大人才引進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優質高效的服務體系,塑造良好的成長發展環境。
3.3 調整產業模式,改善人口就業結構 (1)向“倒三角形”結構模式引導就業。發展“倒三角形”就業模式,就是第三產業占最大比重,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小。目前兵團在響應國家政策的同時也積極推出招商引資政策,在考慮到兵團環境的承載能力,結合第一師本身的實際發展旅游和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2)加大地區優勢資源產業發展,帶動其他產業鏈發展。近年來,兵團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依托大量的資源消耗的粗放型生產方式,而且是建立在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基礎,不僅收效甚微,而且為以后治理環境增加很多壓力。在國家倡導堅持可持續發展觀的大趨勢下,兵團需要另辟蹊徑,及時作出產業的調整。兵團可以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發展一些生態型旅游業和水果產業,從而拉動其他產業鏈的發展,進而促進就業。
3.4 合理分布人口、優化民族結構 兵團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各地區的人口構成差異明顯、分布極為不均。少數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就業情況、城鄉結構明顯差于漢族,因此可以通過合理引導少數民族遷居經濟發達的地區來改善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距。(1)改革戶籍管理制度,逐步統一城鄉戶口登記管理制度,破除區際間人口流動障礙,發揮政府對人口遷移流向的引導作用,規范遷移流動人口的治理制度。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的原則,鼓勵城鎮地區將流動人口納入當地教育、就業、醫療等保障體系。(2)優化兵團人口遷移政策,通過發揮市場經濟作用,對人口遷移流向起到根本性的配置作用,引導區域內人口均衡分布。(3)加強對“民族團結、維護和平”的宣傳,夯實民族交流與互信的基礎,促進民族間文化的相互了解,減少民族間摩擦,以便促進少數民族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轉移。最終達到人口民族結構優化的目的,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Barron,Sala-i-Martin. Economic Growth[J].New York:McGraw-Hill,1995(5):65-83.
[2]Krugman P.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now middle-aged[J].Regional Studies,2011,45(1):1-7.
[3]畢其格,寶音,李百歲.內蒙古人口結構與區域經濟藕合的關聯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5):995-1004.
[4]蔡翼飛,張車偉.地區差距的新視角:人口與產業分布不匹配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2,30(5):31-43.
[5] Eton I. Determinants of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in Italy:A panel data analysis[J].Available at SSRN,2008(7):135-165.
[6] David A Wise. The economics of Aging[J].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9(8):93-112.
[7]郭泉恩,鐘業喜.江西省人口結構與區域經濟關聯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6):111-115.
[8]王維國,徐勇,李秋影.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定量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10(6):1-8.
[9]He Bo Er. A Study of the Index System of Population Modernization Level[J].Population Journal,2006(4):46-51.
[10]孫曉芳,原喜澤.人口城鄉結構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基于太原市的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10):42-46.
[11]茹長寶,陳勇.人口內部均衡發展研究一以西部地區為例[J].人口研究,2011,35(1):82-92.
[12]李雨撞、姚靜,李爽.人口與經濟發展的數量分析[J].西北人口,2001(6):124-129.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