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要:讓學,即,教師放手,學生采用不同方式自主探究,他們帶著“疑惑”展開學習,豁然開朗走出教室;在問題解決中,錘煉思維,讓學習真正發生。本文以《牛津小學英語》四上第五單元Storytime為例,談如何通過讓學,促進學生英語思維發展。
關鍵詞:讓學;自主探究;思維;差異
“語言教學應注重通過引導發散思維、啟發聯想、鼓勵分析探究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何克抗,2007)。讓學,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的理念,與當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一脈相承。教師放手,學生采用不同方式自主探究,他們帶著“疑惑”展開學習,豁然開朗走出教室;在問題解決中,錘煉思維,讓學習真正發生。
一、 自主探究,在“前置學習”下激活思維
片段一:課伊始,教師播放歌曲“In my home”,學生帶著問題“What rooms do you hear?”聽歌。隨后,學生4人一組先學,在互助、交流的過程中初步掌握有關房間類的單詞。教師鼓勵讓學生做小老師教單詞,教師隨后根據學生自學時出現的“盲點難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教授。
片段二:在導入故事后,教師沒有急著教,學生們首先獲得了10分鐘的自主學習時間,他們合作完成兩項學習任務:1. Read and match,2. Think and order。在Read and match環節,學生將圖與文匹配,并進行理由闡述;在Think and order環節,學生將4幅圖排序,并闡述理由。
分析:以上兩個環節都是前置性學習,即“先學后教”。學生學在前面,老師教在后面,變革了學習的順序與策略。與傳統的教學相比,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探究去發現。他們更專注,學習熱情更高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也。通過仔細觀察圖片信息、閱讀文字材料,學生合作、互助、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學習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最終,對文本的理解也好,對語言的認知也罷,都一一達成。在匹配和排序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閱讀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調動。而之后的理由闡述,學生的學習軌跡一覽無遺。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自身的學習產生了真實的問題,這樣,教師能從他們的表達中捕捉之前的學習動態,觀測學習效果,并對之后的教學進行調整。先學后教,弱化了教師的教,突顯學生的“學”。以學定教,授之以漁,讓課堂更高效。
二、 學習致用,在“問題解決”中訓練思維
讓學,即,勇于放手讓學生去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方法,獲得學習心得。
片段一:在揭示蘇海蘇陽各自在找短裙、包和帽子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英語來找東西。
S:Where is the bag? Where are the skirts?
隨后,教師趁熱打鐵,順勢鞏固,以蘇海和蘇陽又找不到她們的書、玩具兔子和洋娃娃為情境,加深思維難度,進行操練。
S1:Where is the doll?
S2:Where are the books?
片段二:為了鞏固所學,教師重構了文本,延續了故事情境:房間里亂七八糟,媽媽找不到她的東西,你能幫幫她嗎?
S1:Where is my Tshirt, Su Hai?
S2:Is it in the bedroom?
分析:如果說學生能提出:“Where is the bag? Where are the skirts?”兩個問題,是基于之前的自主學習,在閱讀材料的輔助下,在問題情境的驅動下,英語思維較易建立,學生能準確建構語言進行詢問。那么之后再針對“書、玩具兔子和娃娃”進行提問,這顯然是學生已內化語言,“生疑”并學以致用。這不是教師的灌輸,是學生自己的發現。起標題活動,學生必須從整體理解文本故事,概括、分析、提煉、總結,從而得出較合適的答案。而postreading中的想象表演,給了學生更廣闊的空間去建構文字與情境的聯系。教師呈現兩樣物品:Tshirt和books,學生可以聯系生活,調動新舊知識,在真實的情境中“分析并解決問題”,并可以進行無窮的想象:也許媽媽在找caps, cakes或其他東西。學生在一系列活動中訓練了其英語思維品質。
三、 尊重不同,在“差異教學”中提升思維品質
“差異教學就是要求在關注學生共性的同時也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將共性與個性辯證地統一起來,使教學與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最大限度的匹配”(華國棟,2009)。北京亦莊小學李振村校長視差異為最好的教學資源。
片段一:在小組合作給故事排序時,學生得出了兩種不同的結果。有的孩子覺得可以將故事中的第2幅圖與第1幅圖調換次序。教師當時沒有立即評價,隨后采用兩種方式讓孩子驗證并判斷。一、 聽錄音;二、 仔細觀察圖片。最終,學生自己發現了問題所在:第2幅途中,蘇陽已找到包,因此這幅圖上的事不可能第一發生。
片段二:為了提升該文本的主旨,教師在故事之后讓學生討論:Is the dog hungry?學生在這一個問題上存在分歧。有人認同,有人反駁。教師沒有給予對錯評判,而是抓住契機滲透了一種文化差異:Dogs are also the family memb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Maybe you are right. The dog is helping them put the cap into the right place.
分析: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將差異轉變為寶貴資源,是教師的智慧教學行為。學校不是工廠,不能將學生培養成流水線上的產品。尊重差異,避免人云亦云。教師允許課堂有不同的聲音,給予學生中肯的評價和指導,鼓勵學生思考并大膽表達,更有利于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也就是說:以學生“學”的起點為起點,以學生“學”的狀態為狀態,以學生“學”的進度為進度,以學生“學”的發展為發展。只有把課堂視為學生的“學堂”,教師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著,鐘啟泉譯.課程與教師[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德)海德格爾著,郜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3]華余露.“讓學”理念下的語文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