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煊
摘要:作業是課程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基本環節,是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深化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教師用來檢查了解、反饋教學效果、調控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信息交流與互通情感的窗口和橋梁。充分發揮作業應有的功能,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的能力成了我們高中一線教師共同探討和關注的課題。
關鍵詞:有效性;作業;精選習題;高中物理教學
高中新課程實驗的教學理念和課程目標最終要落實在教與學的各個環節上,只有在教與學的方式上進行改革,才能給新課程的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提高新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大家的共識,而作業是課程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基本環節,也是傳統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必須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作業作為教與學的交叉點,是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理解知識、鞏固和應用知識、深化和拓展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教師用來檢查了解、反饋教學效果、調控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師生信息交流與互通情感的窗口和橋梁。《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在內容的選擇上提出了要“優化練習和習題的選擇”:一個好的習題,就是一個科學問題,在設計練習和習題時,應多選擇有實際科技背景或以真實物理現象為依據的問題,既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又聯系科學、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因而具有生命力。切忌那種脫離實際的純“思辨游戲”式的題目。因而,高中新課程實驗以來,大部分高中物理教師在作業的設計和使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設計出了許多優秀試題,降低了學生的學業負擔。然而,由于目前我國評價的現狀,幾乎所有高中學生都要面臨高考的選拔,這樣造成目前高中學生課余時間幾乎被作業占據,特別是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以來,大部分學校為了社會的評價,片面追求升學率,把高中三年的新課程內容壓縮到兩年來完成,留出一年的時間用來復習迎考,這樣高一、高二的學生要開足開齊八大領域、十三個科目的課程,同時還要參加會考,作業負擔比課改前更重,有幾位學生每天是在自愿地、愉快地完成作業呢?所以,如何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的能力成了我們高中一線教師共同探討和關注的課題。數年來我一直在反思與探索這個問題,下面談談我的個人想法。
一、 目前學生作業普遍存在的現狀
教材的作業是根據全體學生要求而設計的;教學輔導材料的作業主要是針對高考,為了體現編者水平,通常都量多偏難,引入大量高考題;集體備課組或教師編制的作業是根據自己所任教中等學生情況的估測而設計的,大部分教師沒有經過選擇的布置,要求全體學生統一完成,正因為統一,造成了以下許多問題。
1. 高中物理作業“題海戰術”現象嚴重,機械重復多,缺乏效益性
由于傳統作業功能定位于“鞏固知識,強化技能”上,大部分教師本位意識強,總認為“有做總比沒做好,若沒做時間也被其他科擠占”“學生做得多,記得牢,多多益善,熟能生巧。”這種認識加上應試的影響,導致了教師布置作業時忽略了對作業的精心設計和選擇,即使多年來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的老教師在教學觀念上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了高考,盲目趕進度,講得多,練得多,思考少,交流少,有的課基本概念剛講完,就依靠教輔材料中不加取舍地引入大量高考題和模擬題進行強化訓練,來鞏固學生的學習,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大部分學生對基本概念、規律的理解膚淺,科學的思想方法沒有形成。所以,相當多的學生是為應付各種考試而學物理,感覺學物理不適應,太苦太累太難。相當多的教師也是為高考取得好成績而煎熬,師生共同沉浸在題海之中,而真正給學生陶冶情感和提升智慧的鮮活的物理思想卻消失了,這種情況取得的成績,是靠犧牲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獲取的,可謂得不償失。
2. 作業的內容與題量統一要求,缺乏層次性
部分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沒有選擇地對全班學生統一要求,違背了新課程倡導的“因材施教”的原則,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意愿與個體需要,不能使層次不同的學生在各自的起點上都有所收獲,也不適合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這樣的作業布置導致層次較高的學生在“吃不飽”的同時,還要重復許多單調、機械的作業,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而層次較低的學生在“吃不了”的同時還要疲于奔命,當來不及時就只好抄襲或放棄。
3. 作業內容與實際脫鉤,缺乏選擇性與趣味性
新教材中,如魯科版雖經三次修改,增添了適當的習題,但可供選擇的作業還是偏少,而課外的教輔練習往往出現過難,過早出現高考題與教材、學生實際脫節,讓學生很難把握方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樣造成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到作業負擔。同時,作業的設計很少體現物理學科應有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形式單調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很難激發全體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4. 作業批改形式單一,缺少學生主體參與,信息反饋缺乏及時性
按目前的課時,大部分學校物理教師負擔重,基本工作量是任教4個班200多人,再加上班主任、選修課、研究性學生、課題研究、集體備課等,若采用全批全改教師每天僅批改作業就要花1~2小時,若遇到學生對題意理解不清或對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掌握不好,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同時,由于高一物理每周只有2課時,導致作業批閱相對滯后,“交—批—發—評”至少要經過一周,這種信息反饋的滯后性造成了教師不能及時解決作業中存在的問題,作業的功能大打折扣。
二、 提高作業有效性要考慮的對策
根據上述高中物理作業存在的普遍現狀,結合新課程的理念,我認為要提高高中物理作業的有效性,讓學生從繁重的作業中解脫出來,應該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要發揮作業應有的功能,精選習題
學生作業應有的功能:一是學生通過作業,可以提高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識記、理解運用、融會貫通;二是教師通過作業的反饋,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三是精心設計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巧妙地利用作業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學習興趣,而不是讓作業成為學生的負擔。
所以教師要從教材中或課外材料中精選習題,首先要做到少而精,控制作業的量,避免重復,必須選符合本節實際的有代表性的題目,能緊扣本節重點,能鞏固本節所學知識,并能拓展延伸的題目。例如魯科版教材《必修物理1》,教完第4節“平衡條件的應用”之后,就不要再布置P97作業的第2、3、5題,完全可以用P89第5題的作業來分析解決這3道題。其次要注意控制題目難度,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選取適當難度的作業,由易到難,堅決去掉較難較偏的題。再次要強化題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做到訓練一道題,讓學生掌握一類題型的解題技藝,采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形式挖掘、拓展練習的功效。例如學完《力與平衡》之后,在章復習中,可以用沿光滑的豎直板用網兜把一個足球掛在A點,足球質量為m,網兜質量不計,懸繩與豎直板的夾角為θ,可簡化為圖1所示,求懸繩對球的拉力T和板對球的支持力N。
可以用共點力平衡的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多種方法求繩對球的拉力T和板對球的支持力N,還可以拓展:
(1)若把繩拉球改為斜面支持球,如圖2,豎直板對球的拉力與斜面對球的支持力情況如何?
(2)若把豎直擋板去掉,改為細繩把球水平拉在光滑的傾角為θ的斜面上,如圖3,繩對球的拉力和斜面對球的支持力情況又如何?
這樣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提高了習題的功能,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 注重作業布置的針對性、層次性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在處理作業問題上也應該考慮到因材施教的原則,每一個學生都是有著獨特個性的發展中的人,他們在智力、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有著與眾不同的一面,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應該從學校實際、各班實際、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生動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做到分層布置,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難度的練習,使作業發揮其最大功效。
例如,我們可以把作業布置分為“基礎題”和“提高題”兩個層次,“基礎題”要求全體學生都要完成,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對于“提高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盡力完成,我們也可以把學生按層次從高到低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科學明確地制訂分層目標,設計分層作業,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給每個學生一個自主選擇、協調發展的空間,讓學困生鞏固基礎知識、中等生強化技能、學有余力的學生優化知識結構,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層次不同、層面不同的成功體驗。
另外,層次性也可體現為同一作業,設問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如:在《摩擦力》教學后,可設計這樣由易到難的遞進式作業:
(1)如圖4所示,木板與水平面夾角為θ時,物體m處于靜止狀態,現增大木板與水平面向的夾角θ,物體仍靜止,則木板對物體的彈力N和摩擦力f怎樣變化?
(2)如果物體在傾角為θ的木板上勻速下滑,現增大θ角時,彈力N和摩擦力f又怎樣變化?
(3)如果木板原來水平,物體處于靜止狀態,則緩慢抬起木板一端的過程中,物體受到的彈力和摩擦力又怎樣變化?
(4)如果木板與地面夾角為θ時,在平行木板斜向上的力F作用下,物體m處于靜止狀態,如圖5,則物體受到的摩擦力f又怎樣?
3. 注重作業布置的趣味性、實用性和靈活性
有效的作業布置要做到有趣,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力量,當老師把學生興趣喚起,學生便會被興趣所吸引走進廣闊的知識天地,例如,在進行《力的分解》教學后,教師可以設計一道“一指斷鐵絲”的作業,提高作業的趣味性。
有效的作業布置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作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而不僅僅是書面的常規作業,根據具體情況布置一些觀察、實驗、探究、體驗類的作業,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探究性作業,在選修3-1《電阻的測量》教學完成后布置“水果電池”作業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驗,探究“蘋果的導電性能可能與蘋果的哪些因素有關?”。體驗性作業,教完《超重和失重》后,布置學生去乘坐電梯或到游樂場乘坐過山車等,了解和體驗超重和失重,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感性的體驗。同時,圍繞現代科技的熱門話題設計一些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的主題進行討論,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認識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4. 作業批改體現多樣性,增加作業反饋的有效性
批改作業是教師和家長對學生學習態度和成果作出準確評價的反饋,它一方面能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體驗,在認識上證實技能的掌握和糾正以前的錯誤,能起到推進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發現問題、改進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要認真堅持作業批改,最好能全批全改,但這樣太費時,且影響而備課的質量,所以在批改方式上要體現多樣性,有全批全改、重點批改、輪流批改、當面批改、師生共批、學生互批等。教師要根據實際采取各種類型相結合的方式,不管采用何種方式,都應注意,一是記錄學生作業錯誤的數量和性質,以便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加以糾正,講評點撥,講評作業時不要面面俱到,要做到有針對性,突出重難點,借題發揮,舉一反三,教給學生以方法。二是對學生的作業給予合理的評價,應盡可能地去尋找學生作業中的閃光點、獨到點、創新點,多鼓勵、多寫幾個“好”“good”“有創意”等激勵語,尤其是落后生,他們太缺少表揚了,會從心底里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肯定,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作業中體驗到成就感,讓他們越做越想做,而不會覺得作業是一種負擔。
總之,充分發揮作業應有的功能,提高作業訓練的有效性,做到既能鞏固知識,啟發學生思維,又能發揮學生潛力,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的過程,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提升,這些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者共同面對的永恒課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鄧志文.高中物理作業模式的探究[J].物理教師,2004,25(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