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春
摘要:做好幼兒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發展,使得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幼兒階段的學生對任何事物都處在好奇的階段,他們樂于對新鮮的事物進行探索,對于未知的問題進行研究,這個時候雖然他們的知識儲備很差,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卻很重,而科學是需要懷著好奇心來不斷進行探索的,所以做好對幼兒的科學教育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提升和進步。
關鍵詞:幼兒;啟蒙教育;有效途徑
幼兒園的教師雖然教學知識的難度較小,但是若想對幼兒進行全方位的引導也是需要付出許多努力的。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地利用科學的教學思維和系統的教學方法,并且將其與幼兒的日常行為和活動進行有效結合,幼兒就能夠有較強的科學意識,對于知識進行探究的欲望也會得到增強,對于學習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
一、 我國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現狀分析
我國幼兒科學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不過目前理論支持有限,而且落實情況也存在些許問題,影響著教學的進程。
(一) 科學教育目標簡單
科學概念應包含科學探索過程、科學知識和對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三大領域。其實很多老師都沒有徹底地理解這點,所以很多時候他們的教學重點都是在進行常識講授,更甚者覺得就是教會孩子學會經驗上的東西,所以缺乏對于很多自然以及社會現實的剖析。這樣,會造成孩子接受道德知識和信息單一,導致忽略科學的活動、概念,不利于其態度以及價值觀的養成。
(二) 合格師資缺乏
這與我們國家對于幼兒階段啟蒙的重視程度有關,因為我們注意到的時候已經太晚了,所以到目前發展還不夠成熟,在師資力量方面就是很好的體現,而且缺乏強大的理論支持,大多都是憑著經驗教學。缺少專業的基礎知識,整體的素養更是差之千里,就更不要說培養孩子的能力。
(三) 教學實施過程不適宜
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選擇的方法出錯,肯定會走彎路。在教育領域這樣的理念也是適用的,但是在當前幼兒的科學啟蒙方面,由于老師自身的專業儲備有限,所以在方法的探索方面也是欠缺的。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有很多的手段也都相繼出現,但是卻在落實的時候受到阻礙,這與他們的觀念是分不開的。比如:在活動中,當幼兒出現錯誤或疑問時,教師可能就會急著去暗示,甚至直接告之結果,而并沒有去引導,讓孩子逐步地解決。如果直接的方法太多,只會造成幼兒的依賴,很難形成其探究的能力。
(四) 家長認識參差不齊
有的家長認為對幼兒實施科學教育沒用處;有的家長雖贊同,但卻缺乏培養,所以,整體的狀況并不良好,也成了當前阻礙科學啟蒙的重要因素。要知道孩子除了在校園,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親人和父母,所以如果他們在思想上重視較低,自然得不到好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做好這方面的宣傳和溝通,老師利用現代的網絡,創設家長群,可以實時地交流幼兒的狀況,這樣有利于從多方面促進孩子的成長。
(五) 幼小科學教育脫節
新課改推出《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后,將小學科學課延遲到三年級開課,導致了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教育不銜接。縱觀發達國家,可以看出我們是落后的,也阻礙了新一代希望的進步。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等數十個國家已強化了該課的主干地位。韋鈺院士說:“我們統計了世界上十幾個國家的科學教育情況,只有新加坡和日本是從八九歲開始的,其他都是5歲開始。有的法國專家甚至建議往3歲走。”
二、 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途徑
(一) 集體教育活動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手段,自然科學涉及豐富而多樣的科學內存,如:物理現象、化學現象、動物知識和植物知識等。這些綜合性的科學內容都是幼兒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學習和探索的。同時,這些科學內容都以各種形式呈現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它們遍布于幼兒生活的各種領域,客觀上為幼兒提供了探索的可能性。幼兒只要對身邊的科學現象、科學事件產生興趣,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科學探索。所以,教師要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發現和尋找這些含有科學內容的現象,多渠道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它們來培養幼兒廣泛的科學興趣。
1. 組織專門的教學活動,激發幼兒科學興趣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是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但要啟蒙幼兒的科學意識,只靠天生的興趣遠遠不夠,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專門的教學活動,啟發他們的探索興趣和主動性。例如:在主題為“壓力”的活動中,我將裝滿水、蓋上紙的杯子倒過來時,幼兒不約而同地驚叫道“老師,快閃開,水會撒你一身的”。然而水并沒有像預料的那樣撒出來,幼兒驚訝地叫起來:“老師會氣功”。這樣孩子的興趣就出來了,我再進一步地解釋。通過該方式,就可以很好地傳遞知識,同時也能保障幼兒都能參與。
2. 利用“活動區”開展多種活動
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反復操作中發現問題,尋求答案。如:在“植物的生長”中,我在自然角種植了玉米、大豆、綠豆、麥子、胡蘿卜,讓幼兒觀察,幼兒經反復比較、觀察、發現,植物生長離不開水、土、空氣、陽光。活動區活動可以是集體教學的前奏,也可以是集體教學的繼續;如“磁鐵”、“探寶”:因課前幼兒對磁鐵有了一定的認識,課間就可以引導幼兒不斷深入;同樣,課后我們也可以讓幼兒不斷探索,如“小鴨游水”使幼兒明白:隔一層東西,磁鐵也可以吸引鐵。
3. 注重在一日活動中滲透科學教育的內容
幼兒的一日活動豐富多彩,這其中就有很多的科學內容與素材,值得老師加以利用,并且充分地發揮其作用。比如:結合我自身的經驗,有次班里的孩子對“影子”非常感興趣,我就順著設計了活動,這樣不但能夠讓幼兒發現問題,并且通過實踐去解決。這里就具體分析,我要求他們去做“太陽鐘”。晨間鍛煉時,木桿在地上留下了一個影子,這個時候就在自己的陰影處標記,可以選擇有趣的符號,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都行。然后集體活動時影子變了位置,再繼續做標記,幼兒有了一個能知道時間的“太陽鐘”。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必須要全程進行指導,同時做好記錄,這樣就有利于傳授時間的概念。
(二) 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幼兒學習興趣
在幼兒的日常學習活動中,動手操作活動是一項重要的活動,在社會中,這些活動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進行創造。例如:在幼兒時期,橡皮泥是一種很好的進行美術創作的材料,教師要想讓幼兒可以更好地進行動手創造,使得其內心可以真正地感受到進行作品創設的趣味,提高他們的創設興趣,教師必須對幼兒的手工活動進行重視,不能將其當成一項可有可無的活動。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最好要布置好美工區,在美工區中應當布置一些良好的裝飾品,使得幼兒可以有一個良好的環境,而且在美工區中要有足夠的橡皮泥材料。
因為進行手工創作時要經常使用橡皮泥和美工刀,很多幼兒在初次見到它們時內心可能會感到很激動,但是經過多次創作后,他們就會失去對這些創作材料的興趣,所以需要在美工區投放多種材料,讓學生將這些材料用于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裝飾。其實,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好的材料和工具可以當作幼兒的教學工具,如果我們能將實際中一些和孩子們有關的材料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這些材料就會使得孩子們的創作興趣得到極大的激發,所以好的創作材料是非常有用的,可以使得孩子們更加有激情進行創作。對學生的作品展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因為孩子們看到身邊孩子創作出來的一些優秀的作品,他們的內心會變得激動,而且他們會主動向身邊的孩子學習。家長通過孩子在幼兒園創作的作品可以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一些好的手工創作作品也會使得幼兒的內心有一種自豪感。
(三) 構建和諧科學的教學課堂
以往的教學實踐中,一般幼兒教師都是從自身的角度提出問題,學生沒有太多的探索精神,在學習中也沒有什么興趣。因為教師的閱歷和經驗要多于學生,他們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將生活經驗和學生的學習進行聯系,所以教師可以在進行授課的時候給學生們設置一些活動,來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在我國的幼兒教育中,教師必須要結合實際構建出和生活能夠緊密結合的活動。現在幼兒園的孩子由于被家長看管得很緊,放學就要回到家中,所以他們平時也很少能夠和班里的同學進行合理有效地交流,但是如果能在課堂上給學生構建出一些和生活有關的活動,這樣就可以提高他們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構建出一些和生活結合的小組活動,這樣他們就必須要進行語言方面的交流,交流對于一個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學習過程中。因為面對同齡人的優點,學生潛意識里會努力學習這些優點,而且在小組活動中每個人都能充分地認識到生活中的知識。學生對于晦澀難懂的知識沒有學習的熱情,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合理的分析,將知識進行適度的調整和轉化,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從新的角度來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和認識,促進自我的提升。
三、 結語
幼兒科學啟蒙教育雖然是較為困難的,但是只要教師肯努力去做,抓住幼兒的好奇心對幼兒進行合理教育,鼓勵幼兒大膽操作思考,那么幼兒就能夠得到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紅梅.知情意結合多渠道著手——幼兒科學的啟蒙教育之我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3):118.
[2]劉江飛.淺談幼兒科學啟蒙教育[J].散文百家:下,2015,(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