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倩
【摘要】審美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多方面的和諧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意識的開展審美教育,不僅是當前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質量 審美教育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054-02
引言: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將審美能力作為衡量學生文學素養的一種重要參考標準,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學理念,這也充分體現了審美能力對一個人成長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文章首先概述了當前小學語文中審美教育的現狀,隨后結合個人教學經驗,就如何利用審美教育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小學語文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現狀
1.師生的主客體地位顛倒
部分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開展審美教育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僅從個人角度出發制定教學內容。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在認知能力、欣賞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這種基于教師視角的審美教育,往往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影響了實際的課堂教學效率。例如,語文閱讀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課外書籍,提升自我的審美水平。但是教師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時,忽視了學生的選擇性和主動性,導致學生在閱讀時難以激發閱讀興趣,審美教育的效果也不盡理想。
2.教師自身的美學素養參差不齊
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是權威的代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從這一點來說,教師自身美學素養的高低,也直接關系到審美教育的開展成效。目前來看,小學學校部分語文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語文功底扎實,但是自身的美學素養不高。例如在日常教學,或是與學生交流中,不注意講求語言美;或是不注意自身穿著打扮,不講求形象美等。由于教師不能發揮榜樣作用,也會致使審美教育大打折扣。
二、基于審美教育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措施
1.轉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
審美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之一,只有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讓學生在課堂參與中感受美、認知美、表達美和創造美,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從語文教師角度來說,應當轉變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度和發揮空間,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尋找課堂中的美。例如,在語文閱讀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行選擇喜歡的書籍。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自然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閱讀中,在知識的海洋中接受美的熏陶,提升自己的語文水平。
2.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擔負著審美教育的組織者和具體實施者的地位,教師本人成為了學生的審美對象。因此,作為現代語文教師,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教師自身素質的美可以從三個方面體現:
(1)觀念美。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學生綜合發展觀、學生主體觀;其次,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美的素質,尤其要注重自身身心審美修養的培養和提高。比如要有高尚的審美情操,對文藝、體育有廣泛的情趣等。
(2)語言美。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創造美的氛圍的第一要義。語言美取決于教師愛生的情感和語言表現力,取決于教師對教材思想內容、情感特點的理解和把握,方能做到“辭以情發”,而不故作姿態。
(3)形象美。教師的勞動特點具有很強的示范性,舉止端莊、禮貌待人、儀容整潔大方、板書優美的教師形象,能成為激發學生審美心理的誘因和創造美的氛圍的因素。因此,加強教師自身形象建設,強化師范技能訓練對有效開展審美教育,提升教學質量是十分必要的。
3.豐富教學內容,營造審美環境
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善于通過營造多種教學環境,讓學生感受不同的美學情境,進而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營造多樣的課堂環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前從網絡上下載一些視頻或圖片,在課上進行展示,一方面能夠起到導學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近距離的感知多樣的美學情境,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同時,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結語:作為基礎教育戰線的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有意識、有目的地結合小學語文學科特點富有創造性地開展審美教育。把審美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科教學與審美教育相結合,將是現代教學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和語文教學發展的一個新視角,也必將成為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增長點。
參考文獻:
[1]吳海燕,張振華.讓語文教學在審美體驗中構筑學生的精神空間——淺談語文審美教育.林區教學,2013
[2]莫征宇,劉創春.以美促學以美育人——淺談語文課堂滲透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中學教學參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