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平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許多學校都在不斷的變革校內的授課方式,也在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以學生為主體,從樂中學的教育理念。對于數學來說更應該如此,因為數學的學習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它的計算原理都是能夠運用到實際當中的。然而如今卻有許多的學生出現了學習數學就頭疼或者是上數學課就睡覺的情況,這不僅僅是學生學不會數學的原因,也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不注重對學生們對于數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方式以及與實際生活聯系實踐而導致的。況且就數學而言,它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們形成數學思維,同時還能夠建構起系統化的數學知識結構。
【關鍵詞】小學數學 思維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123-02 在小學階段,學生們的智力和心理都還處于初次發展和培養的時期,他們對于世界的整體認知才剛剛開始形成,而且大多數學生對于某種科目喜歡與否都是在這個時期受到老師教學方式所影響的。況且新課程改革本就要求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取精華、去糟粕,也要求對于學生的教育方式更加多樣化,強調的是在樂中學,這也就促使許多的老師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當然對于數學的教學更是如此,在數學的學習過程當中許多老師并不能夠做到總結教材當中的精華,而是單純的跟著教材的腳步一個知識一個實例的走。通過對于教材知識提煉和內化,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們數學素養,同時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和靈活性。
一、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導入是整體課堂推進的出發點,因而在此階段的導入方式和整體氛圍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況且就小學生的基本認知水平來看,通過多媒體和趣味性的導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同時還能夠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比如在學習認識數字10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情境導入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進行情境導入,通過數字9和數字零的對話和爭吵來進行。熟悉9認為自己是所有數字當中的老大,所以就輕視0這個小數字。之后數字1感覺不公,就跳出來和0進行聯盟,說我們站在一起是比9還要大的數字,這樣就能夠順勢將“10的認識”這門新課更加有效的進行導入。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會給學生的基本認知帶來一定的沖擊,同時還能夠通過情境的方式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因而從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情境導入的方式不僅能夠更加高效的進行知識傳授,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當然由于小學生的定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弱,因而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時就需要根據班級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行相應的方法轉換。
二、注重方法的教學,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生充滿著童真和童趣,教師就可以采用游戲化導入的方式,這樣既能夠給予學生們一定的注意力過渡時間,同時也能夠使他們慢慢進入到課堂學習和討論當中。比如在學習《認識圖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按照座位前后將學生們進行分組,然后讓不同組的學生分別展示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的物體。在某一個小組進行實物展示的時候,其他組的學生可以來判斷該組所展示的圖形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老師的要求。在數學的學習當中,許多學生在學習幾何圖形和需要空間想象的圖形面積和表面積組合時,都會遇到一定的障礙。因而數形結合應當不僅僅是停留在平面圖形的講解,也應該運用到立體圖形的制作當中。比如在學習圓柱、圓錐或者是梯形平臺時,有些同學還是會受到先前所學平面圖形的影響,不能夠較好的掌握立體幾何圖形體積和表面積以及這些圖形展開的相關內容。因而教師在引導學生最初學習立體幾何圖形時,可以通過學生們自己動手折紙,而后再將其放置不同的角度拆開,再由學生自行畫出不同拆開角度后所呈現出的平面圖形。
三、注重練習的開放性,拓展學生思維
練習更多是為了讓學生們鞏固所學知識和內容,因而教師在安排學生進行習題練習的時候就需要關注到習題的開放性,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散,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當然由于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關,因而教師還可以將習題與生活相結合,比如一些道路追擊的應用題就可以與生活當中學生們結伴上學的問題相聯系。這樣既使學生們的思維得到了拓展,同時還能夠解決其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
四、小結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之下,教學更多是為了培養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數學思維,因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就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況且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初步培養階段,所以教師就需要在教學環境當中提升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在本文當中我主要是從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注重方法的教學,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注重練習的開放性,拓展學生思維進行論述。然而宥于個人知識水平的限制,在文章當中我并未能夠就相關問題進行全面詳盡的闡釋,僅希望能夠起到一些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春明.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之我見[J].青海教育,2016.
[2]孫秀.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J].新課程,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