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夷凌
摘 要:將極具特色的泉州地方戲劇元素融入高中德育是創意新舉措。
關鍵詞:高中德育;地方戲劇元素;選修課程設置;實施步驟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提升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就要求我們要探索新時期高中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以開創學校教育新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國情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變,古老與現代、國內與國外多元的價值觀和認知方式產生激烈碰撞,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改變。高中階段正是人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在當下社會思潮紛雜和網絡盛行的環境中,成長中的青少年難免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擾。雖然傳統的學校德育工作形式經長期實踐的檢驗,起著重要作用,但當下的新環境要求高中德育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應堅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原則,在對傳統的學校德育形式充分保留的基礎上注入現代元素。
例如:高中德育傳統做法有:一、 寓德育于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各科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好該科目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這既避免了空洞的說教,又事半功倍地收獲德育效果。語文課尤其有這優勢。二、 寓德育于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中。高中生求知欲旺盛,活動能量大。高中德育可據此開展適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興趣活動。如鼓勵學生參加夏令營活動、成立各種活動培訓中心、開展各項科技活動,陶冶性情。三、寓德育于學科競賽活動中。高中生積極上進,自我表現欲望強。因此,通過開展有意義的競賽,讓他們在書畫大賽,校運會,時事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中,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并有意識地培養美好的道德情操。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認為,新時期的高中德育應結合新時代的變化,在保留傳統德育模式的基礎上,在德育環境、內容、方式等方面探索新做法。例如,從創新德育內容的角度,可以將弘揚泉南文化與高中德育有機融合,尤其是將極具特色的地方戲劇元素融入高中德育便是創意新舉措。
泉州作為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擁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對此精髓,要充分保護,更要創新并加以利用。素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之稱的泉州不僅有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梨園戲、古稱“懸絲傀儡”的提線木偶戲、古老稀有的中國唯一宗教劇種打城戲,還有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的高甲戲等,都備受人們喜愛推崇。
合理利用豐厚的文化資源,將地方戲劇作為高中校本選修的課程來開設無疑是德育的新創舉,此舉可操作性強,預后效果佳,是融地方特色文化與高中德育的完美結合。主要方式是邀請泉州地方各個戲種的集大成者以表演、講座、引導小組討論、課外探究、查資料寫論文等,既引發高中生對地方戲劇的探究興趣,又將德育目標潛移默化地滲透其中,實現泉南文化弘揚與高中德育培養的雙贏。
具體步驟:
設立地方戲校本選修課程(下文以打城戲為例具體陳說,其他戲種做法類似。)先挑選出一些對該戲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組成教學班。
第一階段:邀請打城戲研究專家和演員入校園。采用專家講座、演員座談、多媒體演示的方式讓高中生了解打城戲的相關知識:如(1)打城戲各種名稱: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2)戲種的起源發展:清中葉,從泉州、晉江一帶的僧道法事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起來的漢族戲曲劇種。(3)打城戲的演出方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懺圓滿的最后一天舉行,一般在廣場上表演沒有故事內容雜技,如弄鈸、過刀山、跳桌子、弄包子等小節目。后為法事需要,又增些短小的神怪節目。一百多年后,從宗教儀式圈子里跳出來,開始在民間喪儀、盂蘭盆會和水陸大醮上演出。(4)代表劇目,如《目連救母》《龍宮借寶》《岳云》《寶蓮燈》等。這階段以激發學生探索興趣為主。
第二階段:現時打城戲演出已瀕臨滅絕,碩果僅存的泉州市吳天乙打城戲傳承中心由打城戲唯一國家級傳承人吳天乙重組。組織高中生往該中心欣賞傳統劇目《目連救母》的實場表演。該劇敘述佛陀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故事。目連的母親吝嗇貪婪,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從不修善,死后被打入地府受盡苦刑。因罪孽深重,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口中,便化成火炭。兒子目連孝順有道心,為救母出家修行,得神通后到地獄見到了母親。目連祈求于佛,佛陀教目連于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依佛囑,于是有七月半設盂蘭供養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母親得以吃飽后轉世變為狗身,目連又誦七天七夜的經,使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這個佛教故事從西晉口口相傳至今,精華在于勸人向善,勸子行孝,但也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
安排觀賞其他地方戲種的實場表演。
第三階段:分組討論探究。問題設置如下:打城戲保留多種傳統的開臺儀式及“吃火吐火”“吃紙拉腸”“耍鐃鈸”等精彩的表演特技,你覺得有必要嗎?從這出戲中可見打城戲的動作音樂呈現什么特點?與其他泉州戲劇的劇種有何不同?主旨何在?教育意義如何體現?不妥之處又表現在何處?
要求學生整理討論結果,表述成校本選修小論文。
三個階段逐層深入,慢慢滲透德育思想教育的內容,既幫助高中生樹立良好的品行又寓教于樂,深度激發年輕一代愛家鄉的深情,并推動他們為弘揚泉南文化做出努力。此舉實屬將弘揚泉南文化(尤其是將極具特色的地方戲劇元素)與高中德育緊密聯系的創舉。
學校德育教育以德立校,育人為本。要堅持以人為本,借力于地方特色文化,以地方文化課程的建設為支撐,著力構建地方戲劇文化中的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的育人模式。堅定走特色育人的創新路,讓德育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