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馨
摘要:隱喻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表達方式,并且從語言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視覺、聽覺、文字等多種方式呈現。到如今,我們更是經常在不同領域接觸到同時以多種方式呈現的隱喻。這種現象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隱喻的研究逐漸轉向多模態。本文對多模態隱喻的研究做了較為系統的分析。
關鍵詞:多模態隱喻;概念隱喻;認知
一、 引言
過去,人們對隱喻的研究多存在于語言層面,Lakoff 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將隱喻定義為“用一種概念理解另一種概念”。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平面廣告及多媒體技術等將隱喻寓于視覺、聽覺、文字及其他媒介實現意義的傳達。因此隱喻研究逐漸趨向于多模態。Forceville(1998)提出多模態概念隱喻理論,但其對模態種類的狹義劃分不能包括所有模態且利用雙域映射模式分析多模態隱喻不能進行全面的闡釋,并不能作為多模態隱喻的系統的、完善的理論。因此,在多模態隱喻研究過程中,學者們嘗試不同理論來研究多模態隱喻中各模態如何配合實現隱喻構建。
二、 國內外研究綜述
Kress和Van Leeuwen(1996)將Halliday的系統功能理論應用到視覺圖像并建立了視覺語法,圖像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分別對應系統功能理論中語言的三大功能。以此理論為基礎,馮德正(2011)將圖像的意義看作隱喻潛勢,并從多模態語篇的動作過程、拍攝位置和空間位置與及隱喻的構建等角度對多模態隱喻進行了分析。梁兵和蔣平(2015)則分別就圖像的三大功能分析了具體的旅游語篇語料中各元素相互協作的工作機制,總結了旅游海報設計中圖像及文字如何呈現以達到宣傳效果。趙秀鳳(2013)則結合概念整合理論,提出多模態隱喻構建的概念整合模型,在一個完整體系中認知互動激活多層空間映射和互動整合,通過隱喻表達創造情感效果以及審美或評價效果。此外,藍純和蔡穎(2003)利用Kvecses(2010)關于人類的認知經驗里兩個基本的隱喻體系即存在鏈隱喻體系和事件結構隱喻體系研究多模態廣告語篇,分析完成多模態隱喻時廣告中的圖像模態、語言模態與聲音模態共同配合,得出結論認為部分多模態隱喻表現出動態特征,起始狀態與結束狀態不同,且部分多模態隱喻中始源域與目標域可不同時出現。
除了單純研究概念隱喻,張輝和展偉偉(2011)還分析了多模態轉喻,以此完善語言隱喻和轉喻的研究。關于隱喻和轉喻的聯系,Mittelberg and Waugh(2009)提出轉喻對隱喻構建的前提作用。潘艷艷和張輝(2013)通過多模態語篇中概念隱喻和轉喻之間的相互作用分析多模態語篇,認為隱喻主要論證、說明、勸說、概括語篇主題,而轉喻不僅提示隱喻,還是一種推理機制、是語篇的敘述手段和組織原則,二者相互作用實現語篇的銜接和連貫。潘艷艷(2011)還結合隱喻和轉喻中源域的文化內涵,分析其對隱喻意義的形成和隱喻構建的決定作用。學者們對多模態隱喻分析目的在于構建合理的多模態隱喻理論框架,促進認知視角的隱喻研究。除此之外,王鳳(2013)更通過分析多模態隱喻的空間工作機制解釋可說與不可說的哲學問題。
對于多模態語篇的分析學者們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語篇。才亞楠(2014)通過定性分析的方法結合中國京劇傳統文化的特點,對廣告中隱喻的模態進行分解,聯系其對應的文化規約,得出結論認為隱喻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的互動機制。江桂英和王容花(2013)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的方法,通過統計分析隱喻使用頻率,研究外語學習者演講時單模態和多模態隱喻使用情況,并探討言語和手勢隱喻如何在語義層面實現融合。Hausman(1989)認為隱喻的兩域之間是雙向的,即源域和目標域是可逆的。在此理論基礎上,謝競賢(2011)探討了多模態隱喻的可逆及非共時,并通過實驗驗證受試者對有文字和無文字標注平面廣告理解的影響,統計理解和未理解的人數,分析得出文字依附于圖片、文字和圖片相互補充以及文字強化圖片意義表達的結論。在研究多模態隱喻表征方式方面,俞燕明(2013)借鑒公式表達法,總結了新聞漫畫隱喻的六種表征方式,反映新聞漫畫隱喻表征方式鮮明的語言類特點。
在多模態隱喻研究發展上,趙秀鳳(2011)和馮德正、張德祿和KayOHalloran(2014)都對其概念理論體系的完善方面提出了預期,并且都認為應該在實證研究方面有更深的探究,此外后者更強調應擴展不同種類多模態語篇的研究及加強多模態隱喻的實際應用,發揮其開放、跨學科研究領域的優勢。
三、 總結
對于多模態隱喻的研究發展和完善概念隱喻體系,拓展了更加全面的隱喻研究視角,為當今豐富多樣的多模態語篇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研究手段。但至今完善的理論框架仍未形成,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內省和思辨,而實驗和統計類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在多模態隱喻的眾多理論基礎中,概念整合理論的多空間分析切合該類隱喻多模態的特點,通過空間映射探究多模態隱喻能對其空間機制進行更全面的分析,而在該方面還需要更深入的多模態語篇實證研究,為多模態隱喻應用于實際語篇提供理論和方法創新。
參考文獻:
[1]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Forceville,Charles. 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M]. London:Routledge,1998.
[3]Kress,G.&T.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Routledge,1996.
[4]馮德正. 多模態隱喻的構建與分類—系統功能視角[J].外語研究,2011(1):24-29.endprint
[5]梁兵,蔣平.旅游語篇多模態話語分析與中國文化對外傳播[J].外語學刊,2015(2):155-158.
[6]趙秀鳳.多模態隱喻構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畫為例[J].外語研究,2013(5):1-8.
[7]藍純,蔡穎.電視廣告中多模態隱喻的認知語言學研究—以海飛絲廣告為例[J].外語研究,2003(5):17-23.
[8]Kvecses,Z. 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9]張輝,展偉偉.廣告語篇中多模態轉喻和隱喻的動態構建[J].外語研究,2011(1):16-23.
[10]Mittelberg,I.&L. R. Waugh. Metonymy first, metaphor second: Acognitivesemiotic approach to multimodal figures of thought in cospeech gesture[C]//C. Forceville&E.UriosAparisi:329-256.
[11]潘艷艷,張輝.多模態隱喻的認知機制研究—以《中國國家形象片·角度篇》為例[J].外語研究,2013(1):10-19.
[12]潘艷艷.政治漫畫中多模態隱喻及身份構建[J].外語研究,2011(1):11-15.
[13]王鳳.言與非言的多模態隱喻研究[J].外語學刊,2013(2):12-16.
[14]才亞楠.從多模態隱喻視角看文化認知模式與隱喻關系解讀[J].外語學刊,2014(4):48-51.
[15]江桂英,王容花.英語演講中言語—手勢多模態隱喻的融合研究[J].外語研究,2013(5):9-16.
[16]Hausman,C.R. Metaphor and Ar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7]謝競賢.多模態視角的隱喻—兼評Charles Forceville的隱喻研究{J}.外刊學刊,2011(5):49-52.
[18]俞燕明.新聞漫畫多模態隱喻表征方式研究—模態配置的類型、特點及理據[J].外語研究,2013(1):1-9.
[19]趙秀鳳.概念隱喻研究的新發展—多模態隱喻研究[J].外語研究,2011(1):1-10.
[20]馮德正,張德祿,Kay OHalloran.多模態語篇分析的進展與前沿[J].當代語言學,2014(1):88-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