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雅芳
【摘要】面對高中作文教學費時、費力卻收效甚微的問題,增強有效性是其最需要重視的要點。而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進行生活化、序列化及針對性的作文指導,并注意滲透于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利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在寫作上得到樂趣、獲得進步。
【關鍵詞】高中作文教學;有效教學;生活化;針對性;序列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高考中幾乎占半壁江山的作文,是許多學生最想拿高分,卻又感到最難提高的。對老師來說,也往往是最想對學生進行指導,但又覺得無從著手的。費時、費力,卻收效甚微,是師生的普遍感受。這帶給了語文老師更多的挑戰,也帶來了更多的思考:我們可以在作文教學中采取措施,注意作文指導的有效性——進行生活化、序列化、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在作文寫作中更有抓手,讓作文教學更有效。
一、引進源頭活水
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學生的作文內容應與個人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家庭到學校,從社會到自然,但在現實,學生的作文往往是一湊、二抄、三套,“手上有筆,胸中無貨”。缺少生活這一源頭活水,學生的作文就只能在“假”上原地踏步,鮮有成效。因此,作為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捕捉生活。
在記敘文的寫作指導過程中,我給學生布置過這樣一個作業:利用周末的時間,和家人進行交流,請他們談談自己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二事,并摘錄在本子上。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因為孩子總是對長輩的過去充滿了好奇,又傳遞了一個信息:生活中處處有風景。周一交上來的作業果然讓人眼前一亮,學生不僅寫得認真,更是寫出了許多平時常被忽視的瑣事,寫出了真情。有的寫幼時坐在自行車后座上總打瞌睡,父親就一只手扶著她,并不時把她叫醒;有的寫下了爺爺奶奶當年的青澀愛情;有的寫父親外出闖蕩的艱 辛……有一位孩子,將他爺爺的講述轉換了一下視角,放在了后來自己的作文中:
“……那是一個晴朗的下午,爺爺帶著李小郎在門前的河邊散步,柳絮在陽光下像雪片一樣飛舞。爺爺牢牢地握著李小郎的手,在河邊的石堤上走著。白色、褐色、黑色的蝴蝶在他們身邊飛過,李小郎轉著他的小腦袋饒有興致地看著,這一只讓他想起了京劇里的大花臉,那只記起了家里的虎皮貓……在一叢夾竹桃邊,爺爺摘下一片葉子,折了幾下,放到嘴邊,吹出了清脆的聲響,惹得小郎咯咯直笑……”
我還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隨筆,體裁、字數不加限制,可以寫人、事、景、情,但必須是自己的,并在周六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小組互相閱讀、點評。讓學生在對生活的敏感中積累素材。
在議論文的教學中,我著重在兩個方面花了較多的功夫。一是要求學生每人至少讀一位名人傳記,要求盡量選擇哲學家、學者、作家等文化名人,并進行摘錄。讓書本成為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名人的事跡可豐富素材積累,名人的思想可提升學生的思考境界。在后來的學生習作中,就出現了許多新鮮的論據精辟的見解。有一位學生就在他的作文中多次提到“靜澹真人”,并以她的故事來構思文章。二是注重“時評”的寫作指導。在教給學生方法的同時,也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并對此進行思考。
在寫作教學中,將生活引入作文,將時事引入作文,將文字引入作文,既能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二、有的方能放矢
所謂“有的放矢”,就是要求教師的作文教學要有針對性,針對學生整體情況,針對學生個體情況,針對課堂教學內容。
針對學生的整體情況,就是要了解該班學生整體的作文水平,作文寫作上的主要問題,知道學生作文的弊病在哪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我近三年帶了三屆高三,明顯感覺到每一屆、每一班學情都不一樣。2014屆是理科尖子班,學生的作文整體訓練比較到位,而且作為理科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作文整體布局和構思都較好,高三的作文訓練就放在局部的優化和升格上,在作業布置上更多側重于片段練習,如開頭和結尾、觀點的闡釋、道理論證的展開、比喻類比論證的使用等。2015屆雖然也是理科尖子班,但學生作文的整體感不強,素材積累較少,作文訓練的重點就落實在積累和使用素材及作文的整體構思上。特別在構思上的訓練,有效提升了學生議論文的邏輯性,在作業布置上更多側重于整體性,多為列寫提綱、修改提綱、修改作文等。素材的整理積累也是需要關注的一個方面,但要注意適量,且每周檢查,好讓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做到“胸中有甲兵”。2016年帶的是文科班,學生的思維偏向于感性,文筆也較流暢,但缺少理性的邏輯思考,因此在進行邏輯訓練的同時,要注重記敘文寫作和議論性散文寫作的練習,以發揮文科學生的
優勢。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思想、特長。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作文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不能千篇一律要求學生都寫同一類文體。而前提是要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余地。因此,我在作文教學中盡量多地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文體:記敘文、散文、雜文、駁論文、時評,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文體,并在之后的不斷寫作練習中熟練技能,寫出有個性的作文。去年班里有一位男生,寫議論文、記敘文永遠只能在“四類下”(這是江蘇高考作文的分類,四類作文是在42—49之間,四類下就是在42—45之間),在進行議論性散文的寫作訓練后,他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寫法,每次作文得分都能有所提升,在三模考試中他拿了65分的高分,極大激發了他的寫作興趣,在最終的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績。針對學生的個體情況,除了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還要尊重學生的水平差異,布置的作業要體現分層的特點,對能力水平較高的學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對能力水平一般的學生,只要求他們達到規范的議論文寫作水平即可,以50分作為達到的目標,目標太高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寫作興趣,甚至影響其他學科的提高。
針對課堂教學內容,就是課堂作文或課外作業都必須在課堂作文指導的前提下進行,并且是對課堂指導的有效訓練,趁熱打鐵,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循序中漸進
杜威說過:“連續性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作文教學要有序列,作文指導也應有一定的序列。所謂“序列”,從大的方面講,可以是三年高中作文教學內容的整體安排:高一記敘文、高二議論文;從小的方面講,也可以是對某一個作文訓練點的系列化。
議論文訓練序列從高二開始,高二上學期側重論點、論證和論據,下學期側重思維訓練;高三上學期注重寫出亮點,下學期為高考做準備,準備獨家素材,設立行文路標,巧擬題目。整個序列由淺入深,并以導學案的形式展現,有范文,有規律總結,有仿寫練習,既便于師生的操作,也體現了評析——模仿——改寫——借 鑒——博采的能力培養過程。
從某一點的作文訓練來講,更要求教師指導到位,學生的作業練習扎實到位。而這就要求教師的指導和作業也要呈現序列化的特點。比如在進行議論文遞進式結構訓練的時候,我就把作文指導分成了四部分:
第一部分,提供優秀學生習作四篇——《“沾光”淺論》《繭外繭天外天》《請做一只“懶螞蟻”》《平凡之路》,讓學生進行思路梳理,并思考其構思特點。第二天課堂師生進行共同探討,總結出議論文遞進式結構的特點。
第二部分,提供四篇學生優秀作文的提綱,請學生指出其行文特點。
第三部分,教師給出作文材料,請學生根據所給材料提煉觀點,并擬寫提綱。第二天課堂共同討論,課后再作修改。
第四部分,限定時間,在一小時的時間內,依據提綱,完成整篇作文的寫作。
在經過這樣一個系列的對點訓練后,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議論文遞進式的基本寫作技能了。把一個知識點分解成多個訓練點,對于老師來說便于指導,能將問題講得更清;對學生來講,更有利學生從模仿到內化過程的推進,不僅減輕了學生作文的負擔,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作文的特點,在寫作時更有抓手,令作文教學更
有效。
對于高中作文教學來說,有效性應該是其最需要重視的要點。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和發展,是否引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愿望。而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進行生活化、序列化及針對性的作文指導,并注意滲透于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利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在寫作上得到樂趣、獲得進步。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