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凱
摘要:素質化教育在中學階段的不斷推進下,當前教育工作者更加看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當前家長及學校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學生學習成績及身體狀況上,但是對于學生自身的心理成長卻有所忽視,導致學生在處于青春懵懂期內出現諸多的心理疾病,這也是近幾年來學生犯罪率升高的根本原因。本文就初中心理健康教學有效實施策略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學策略
新時期初中教育學者所關注的重點在于學生心理動態性變化問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是否健康,是否面對任何事情可以朝向積極的一面去看待,對待學習及生活上不如意的地方持有怎樣的面對心理是學校和家長必須關注的問題。隨著我國中學生心理疾病發生率居高不下,抑郁癥、強迫癥以及暴躁癥等各項心理問題的出現,已經說明針對初中生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緩。
一、 當前初中生普遍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因素
(一) 學校環境
長期生活在我國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大多數都很少有自由娛樂的時間。在學校,教師過于看重學生的成績,學校也將所有傾注點都投放在升學率、學生考試排名、分班上面,導致一些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看待學校及朝夕相處的教師是感到陌生的,甚至不少學生認為只有學習好的學生才會受到教師的偏愛及學校的關注,在這種處于心理極度不平衡及逆反心理的作祟下,出現了厭學、打架等消極對抗行為。
(二) 家庭環境
據統計調查,大多數心理出現疾病的學生,其家庭環境都不太良好,學生受到家長婚變及家長不良行為的影響,導致學生因生活在單親家庭,甚至長期遭受父母責備、打罵以及同爺爺奶奶等長輩一起生活的環境下,內心變得更加孤僻、冷漠,性格變得不自信,甚至出現嚴重自私、妒忌等現象。有的學生因為生活在離異家庭,受到父母一方的冷落,導致不少學生出現厭世的心理,小小年紀便誕生出極度悲傷、苦悶的愁緒,長期下去引發出抑郁癥、暴躁癥等多種心理疾病。
(三) 學生個人生理因素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男、女生身體發生了巨大變化,女生會出現月經,男生出現遺精現象,因此性早熟是當前大多數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性幻想成為初中生面臨的一大心理障礙。不少教師及家長對于這一話題諱莫如深,很少就這一敏感話題與學生進行促膝長談,展開良好溝通。盡管當下學校都已開展相應的心理課程,但是普遍就男女生身體構造進行簡單講解,沒有對學生較為困惑的問題進行逐一解答、正確引導,便會引發一系類的社會問題。
二、 新時期初中心理健康教學有效實施策略
(一) 學校應積極構建完善的心理教學模式
學校應充分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制定初中教學工作系統方案中,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并要求各科教師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及課上教學中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積極滲透,并與心理健康教師就本班學生情況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不要單靠每月一到兩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完成心理教學工作,這樣的教學方式實現不了最佳教育目的。心理健康教師在開展相關課程時,需要摒棄傳統說教式、灌輸性這一單一的教學形式,采取情境式、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就學生較為困惑的問題,如初中階段可以處對象嗎?家庭關系如何擺正?學習很努力,成績依舊提升很慢等話題進行有效解答,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對其分析利害關系,由此來舒緩學生焦慮、不安的心理。
學校也應通過開展校園心理咨詢、心理健康專項教學課程以及多途徑的心理疏導等活動來對有各種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有效治療;學校可借助班級德育班會、室外勞動課以及班級各項管理活動形式,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積極有效的滲透,如在校內開展健康講座,聘請社會上一些權威的心理健康專家就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問題進行積極講解,并在會上解答學生提交上來的問題條子;定期組織一個年級段的學生到校內大禮堂來收看心理輔導專題影片;學校聯合各班在班級開展心理健康專題班會及各類相關演講及辯論賽。各科教師在完成好本職教學任務的同時,將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第二項教學重點內容。學生在校方組織的各項心理健康活動中及教師在班級內滲透的心理健康知識環境下,可以潛移默化的吸收、汲取正確看待事物及處理學習、生活問題時的良好心態,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陽光、樂觀,由此來形成健康的心理發展模式。
(二) 積極做好家長教育工作,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學生除了在學校進行學習外,其余時間都是脫離不了家庭的。家庭環境的優良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學生心理成長是否健康。父母的教育觀點、行為觀念會導致學生心理是否存在健康隱患的關鍵所在。基于此,學校教師應該在家長會上對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及適當的普及教育,首先要家長在平日生活中做到榜樣典范,在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上,如果家長想要改掉學生不良行為,需從自我做起。例如:不少中學生學會了抽煙、喝酒等,為此家長要做到的便是不在學生面前抽煙、喝酒,并不厭其煩地告知學生在這個年齡段吸煙喝酒都是不利于身體生長的,容易出現個子長得不高、皮膚變得不好等現象,從學生關心的話題出發進行開導,切記不可采取強制性的打罵方式處理,否則學生逆反心理會加劇,反倒誘發出性格扭曲的心理疾病發生;其次,教師可以讓家長根據學生的愛好興趣去進行特長培養,在學習中時刻告訴學生樹立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決心,由此來提高學生堅強的人格品質,增強自信心。在對待各項事物上,教師要讓家長不要過分的參與,讓學生自己去自主選擇,只負責告訴學生這件事情的利弊,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這些全都是形成良好心理狀態的關鍵因素。
(三) 開展多樣性的心理健康教學輔導形式及課程內容
作為初中心理教育最前沿的學校,為了充分了解各個班學生實際心理健康情況,可以構建一個系統完善的心理輔導教研室,并將全校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進行詳細整理后,將其存放于此,心理健康教師在開展某一個班的教學任務前,需到建立的教研室內將本班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抽調出來,針對一些存在心理疾病的學生設計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并全面分析班級各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制定出個性化的教學任務及進度,由此來切實的幫助學生排除存在的心理障礙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身為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可以在辦公室外設立一個調節室與心理咨詢平臺,將自己的QQ等聊天賬號告訴給學生,除了在課上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滲透及一般談心外,教師可以針對學生較為私密、不便公開提出的問題,采取單線方式,鼓勵學生給教師留言,或以寫信的方式放入到調節室門口的信箱當中。教師看到后,在進行保守秘密的同時,單獨將學生帶到調節室內進行有效溝通。除此之外,在進行課上內容的講解中,教師可結合當下學生面臨的情況對癥講解。如在學生馬上迎接大考的時期,教師可以根據一些學生出現的失眠、焦慮等心理癥狀,為學生進行放松治療,在課上做一些游戲及看一些勵志的電影、音樂等,讓學生的心理得到全面放松。
結束語
總之,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受到生理、年齡及學習環境的變化,對于任何事情有著自己的判斷標準,部分學生心理受到學習的壓力及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諸多變化,導致其自身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出現些許扭曲。這就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三方共同合作來幫助學生走出心理誤區,通過學校教師及家長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社會的良好導向,來促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讓學生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魏阿強.新時期初中心理健康教學策略分析[J].教育,2016(11):00137-00137.
[2] 孟慶山.新時期班主任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49).
[3] 吳曉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人間,2016,201(6).
[4] 鄧曉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學策略及實踐意義解析[J].新課程:中學,20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