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萍??
摘要:古典詩歌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結晶,它以精練的方式涵蓋了我國優秀的文化與民族精神。教學古典詩歌旨在向學生傳承傳統的優秀文化,以此作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古典詩歌教學并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本文主要針對高中古典詩歌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對應的策略,對提高高中古典詩歌的教學效果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古典詩歌教學;現狀;問題;策略
引言
古典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通過教導學生學習古典詩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但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于對新課標的認識不足、語文教學的功利性等原因導致古典詩歌教學的方式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使得教學效果不明顯。因此,本文通過對古典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的分析,總結歸納個人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和對策,針對性地對高中古典詩歌教學效果的提升發表一些個人意見。
一、 高中古典詩歌教學的現狀
出于對傳統教學產生的問題和出現的弊端的反思與總結,我國的新課程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了積極的改革,極力突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師沿用傳統的詩歌教學方法,教師教學活動以高考為重點,用知識講解代替詩歌的審美引導,以對高考題型的解說和答題步驟的常規固定的總結來代替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教學,使詩歌鑒賞課堂成了以成績為中心的毫無趣味可言的知識講解課。不恰當的教學方法,極大打擊了高中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不利于古典詩歌鑒賞課的學習和開展,不利于培養高中生對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
二、 教師在詩歌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 教師對新課改的要求“水土不服”
在大力推進新課改的形勢下,教育部非常重視教師對新課標的學習和理解。不可否認,很多教師逐漸接受了新的教育理論,改進了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新課標的要求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創新精神,不能準確地掌握教學內容,教師課程設計缺乏新意,教學過程過于模式化。教師在古詩教學時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處理教材的手段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這使得學生古詩學習的參與度降低。
(二) 教師對詩歌教學的處理主次顛倒
傳統的教育理念使得學生不會自主地對古典詩歌進行分析,僅僅順應著教師的步伐學習詩歌。教師講解詩歌的過程不外乎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講解字詞含義,翻譯詩歌,拆分結構,總結情感,歸納手法,整堂課上得大汗淋淋,完全忽視了引導學生欣賞古典詩歌的藝術性和美感,更不用說感受古詩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了。更有甚者,有的教師認為詩歌的賞析對學生而言太難,上不上詩歌鑒賞課效果區別不大,學生只需要能背誦古詩就行了,因而把大量的詩歌教學時間放在背誦上。這種過度夸大古詩背誦作用性的方式顯然不可取,因為注重誦讀固然可以讓學生品味語言的韻律感,但僅僅是背誦古詩顯然不能讓學生了解詩中的含義,也不能使學生深入了解詩歌所涵蓋的深刻感情。
(三) 教師忽視對詩歌意境的賞析和審美指導
高考成績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這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的以高考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有些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高考成績,把詩歌教學的重心放在對歷年高考題的研究上,揣摩鉆營高考出題者的出題意圖和出題方式,盡力尋找其中的出題規律。他們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高考寫真題的訓練,指導學生總結歸納高考考題的題型和解題技巧及答題的規范,而不愿花時間引導學生真正從文學的角度來解讀詩歌的內涵、感受詩歌的美感、評價詩歌的價值。這樣機械的詩歌練習,勢必會極大程度地削減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學習興趣,甚至會排斥厭惡學習,更別談對詩歌中的意境進行欣賞。
三、 高中古典詩歌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 善于從精練的語言中挖掘內容
古詩的語言精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將深刻的思想內涵凝練到詩詞中。因此,教師在教學古典詩歌時,一定要對古典詩歌進行深入地賞析,引導學生充分品味詩歌中語言之美。而詩歌語言的美感不僅僅只是誦讀時的平仄押韻、抑揚頓挫之美,更要在對古詩中的重點詞語進行重點賞析、品鑒過程中,讓學生感悟其中的內涵之美。與此同時,詩歌在凝練的語言中涵蓋了或省略了很多內容,教師在講解時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對詩意進行增補填充,讓學生完善一首詩歌中所隱含的內容,將詩歌中的美感充分地挖掘出來。
例如:在講解“五更鼓角聲猶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時,不能僅僅只看到字面的鼓聲、角聲的悲壯、銀河星影的蕩漾,更要引導學生感受當時戰爭的凄厲。當鼓角聲劃破了“五更”拂曉時分的寂靜時,這是何等的驚心動魄!這回蕩在三峽上空的鼓角聲,似乎使水中的星光、銀河的倒影也被震得搖晃蕩漾起來,那震波隨著水的漣漪層層蔓延開來,籠罩在整個天地之間。其中的雄渾開闊的意境與詩人深沉悲壯的情懷才是詩歌品讀的要點和難點。
(二) 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詩中的情感
詩是言情之物,從《詩經》到之后的幾乎所有古詩,都融入了詩人自身的特定情感,因此,聯系詩人的生平和對詩詞情感的賞析是高中古典詩歌學習的重點內容。其中最突出的是李清照,從一個沉醉在溪亭日暮的少女,成為歌吟兩地閑愁的少婦,最后化為海角天涯漂泊的憔悴之人,那些前后不同的人生際遇通過她的詩歌來傳達,即便寫的都是愁緒,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與“滿地黃花堆積”也有天壤之別。而韋莊的《菩薩蠻》中“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更是要結合詩人的經歷和時代,才能領悟到詩人內心的創傷劇痛。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反復吟詠,也可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堕L恨歌》中對漢皇入蜀和回宮之后的種種感觸的反復吟誦,那種無盡相思和綿綿長恨也就自然領悟。而指導學生掌握一些詩歌鑒賞的技巧,更是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意,進而讓學生領悟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但愿長醉不愿醒”,直抒胸臆中的憤激;“羞見劉郎才氣”“廉頗老矣”等用典抒情之妙;“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雙關意蘊耐人尋味;“五月漁郎相憶否”的懸想傳達的思鄉之切;“十二門前融冷光”的夸張效果,“昔我往矣”“今我來思”對比中的不勝今昔之慨……通過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詩人的各種情感得到多樣而淋漓盡致的表達。endprint
(三) 在教學中要突出詩歌意境的賞析
中國古代的詩人特別注重對詩歌意境的營造,而意境又是由意象組合而成的,這就決定了讀者在進行詩歌的鑒賞時,一定要重視對古詩意境的品味。在意境中也涵蓋了作者的情感,詩歌中的意境也具有較大的魅力。學生通過意境的賞析才能真正融入詩中,因此,教師在詩歌講解過程中要重視講解意境。
在進行意境賞析的指導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意境的以下三個特點。(1)意象的疊加。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中用“酒”“晚風”“雁”“黃花”“梧桐”“細雨”“黃昏”等多重意象,渲染凄苦愁絕的意境,烘托了國破家亡的愁苦慘痛的心境。(2)情景交融的特點。《雨霖鈴》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清麗凄清的意境也含蓄地抒發了詩人的別后相思之苦,成為情景交融的名句,教師在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品味景與情的融合,把意境與情感合為一體。(3)還要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象外之意”,更要理解“象”的多義性。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詩人語言的含蓄最突出的表現在詩人往往會
抓住能夠喚醒情感的方式,用特定的景物來寄寓深層豐富的情感,給欣賞者留下了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的想象空間。例如教師在講解《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時,要善于指導學生結合詩境,品讀、積累“象外之意”?!按航ㄔ乱埂敝械摹霸隆奔扔凶匀恢暗囊馑?,“江月年年只相似”之“月”自然永恒,感慨人生有限,“可憐樓上月徘徊”又引發思婦的相思之情,“江潭落月復西斜”以觸動游子的思歸之情。
(四) 注重積累,把知識內化為能力和素養
注重積累是把詩歌由外在知識轉化為學生內在素養的關鍵措施,它使學生對學習詩歌能夠超越課本限制達到一定的量,并真正成為學生內在的素質和涵養。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五分鐘,要求全班同學輪流向同學們推薦自己喜愛的詩歌(老師先檢閱,做好把關工作),談談自己的心得,這樣日積月累,堅持下來其效果很是不錯。還可以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感受范文中使用古詩詞的恰當范例,并對學生在寫作中使用古詩詞的亮點之處加以高度肯定,讓學生嘗到古詩詞積累在實際寫作的好處所在,從而更加重視對古詩詞的積累。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解讀新課標要求,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指導教學實踐,不斷地挖掘詩歌中的美感,掌握詩詞的教學規律,以此為基礎,開展古典詩歌教學活動,使高中古典詩歌教學的課堂,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謝文利.詩歌美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
[2] 火觀民.中學古詩歌教學調查[J].語文教學,2016,78(05):96-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