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丹??
摘要:寓言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由于它篇幅短小,內容活潑生動,又蘊含著深刻的教育內涵,因而在語文教材中比較常見。寓言故事的教學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小學寓言故事的教學應該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寓言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感悟其中深刻的道理,同時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實踐并加強,閱讀面和視野得到拓展。
關鍵詞:寓言教學;形象;寓意;言語實踐;拓展閱讀
寓言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寓言,就是含有寓意的言語,借助形象來說明道理。寓言故事往往簡練、有趣,符合孩子的心靈和興趣,在孩子喜歡的故事里,往往蘊含著成人想要傳達給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學習寓言故事,無疑能讓孩子在積極的閱讀中吸取文化精髓,讓孩子們更聰明,更善良。本文通過研究寓言的文體特征,探討小學階段教材中寓言故事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寓言故事的教學質量。
一、 趣味讀演,品形象
寓言故事中生動有趣的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吸引著孩子們。孩子的天性愛動、愛玩、愛模仿,我們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這點天性,激發孩子閱讀寓言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寓言中的形象時,應該考慮學生活潑的天性和模仿能力強的特點,采取生動且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走近寓言中鮮活的形象,使他們對其產生真切的感受。“讀讀演演”能讓孩子在朗讀和體驗角色過程中感受故事內容,品悟形象,從而對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如在教學《狐假虎威》這一課時,有位老師就是采用了“讀讀演演”的方法來感悟寓言中老虎和狐貍的形象。在教學第七自然段時,老師分了兩個步驟,先是指導讀,再指導演。老師先引導學生找到描寫老虎的兩個動作的詞:東張西望和半信半疑。請學生讀詞,并及時評價:“讀得很好,但是如果速度能慢一些,加一點懷疑的語氣會更好。”在老師有目的的指導下,學生能把老虎半信半疑的樣子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了。在讀好的基礎上,老師指導孩子演。老師先指導孩子演好“東張西望”,讓孩子來做做這個動作,學生馬上就做出了東張西望的動作,速度比較快。于是老師趁勢邊模仿孩子的動作邊問:“這是老虎嗎?”學生都笑著說不是,這像猴子。接著老師追問:“那老虎是怎樣東張西望的呢?誰再來做做這個動作?”這樣一來,學生的表演就到位了。接著老師通過引導孩子走進老虎的內心,用采訪的方式問孩子:“老虎老虎,你這樣東張西望在看什么呀?”通過這種形式的品讀,學生能體會到當時老虎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的矛盾心理。在接下去的表演中,學生瞇著眼睛,左看右看,一臉疑惑,將老虎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師讓學生在“讀讀演演”中,揣摩、表現老虎的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地理解文本、把握形象。
二、 多個角度,悟寓意
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種哲理對生活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寓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寓意,更深層次的要求是能讓學生用所學得的寓意聯系生活,指導生活實際。我們在教學之中,要把握寓言的理性特征,采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在寓言學習中變得更加睿智。
(一) 于文尾處弄懂寓意
入選教材的寓言,有些在文章的篇末有一句簡單的議論,讓讀者能夠準確地把握寓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句子,在充分朗讀體悟的基礎上理解寓意。比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狐貍和葡萄》,在寫完故事后直接用含有揭示寓意的結語:“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牧童和狼》的結尾:“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
(二) 文章中探尋寓意
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寓言為了增強故事的可讀性,不直接點明寓意,而是把寓意蘊含在故事中,需要讀者自己去發現、探尋、思索。這些故事常通過矛盾來警醒讀者,這種矛盾不是人物之間的,而是故事主角的意圖與故事結局之間的矛盾。在這樣有悖常理的反差中,達到其教育性和諷喻世人的目的。那么,我們在教學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就可以抓住故事中的矛盾之處,引導孩子從具體的故事內容中,抽象出故事的寓意來。比如《揠苗助長》這一則寓言,宋國農夫的本意是想讓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把禾苗拔高點,可最終的結果卻是禾苗全都枯死了。這樣的故事有悖常理,顯得荒唐可笑。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抓住這個矛盾,引導學生討論農夫的意圖與結局相悖的原因,學生就能在這種反差中,推導出把禾苗往上拔反而會讓禾苗枯死,所有違反事物發展規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 鏈接生活領悟寓意
寓言故事大多源于生活,往往通過藝術化的夸大和渲染來影射生活,喚醒讀者的生活積累,使讀者從中獲益。因此,寓言教學應積極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鏈接,讓學生讀到寓言中的形象和事件后,能自然地與生活實際中的現象進行感受和比較,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寓意。比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一年級課文時,引導學生理解這篇寓言的寓意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難點。教師可以從課文走向孩子的生活:“小烏鴉通過動腦想到了喝水的辦法,那小朋友們平時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什么難題?你們又是怎樣解決的?”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將思考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更好地理解寓言所要傳達的道理,從而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真正地學活了語文。
三、 言語實踐,促表達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小學寓言教學要重視言語實踐訓練,如創編故事、續寫故事、復述故事等。但這一切都要順應學習要求,順應小學生年齡心理特征。
(一) 復述
故事是寓言的主體,故事又是需要流傳的,因而,學習寓言故事,要注重培養學生講述故事的能力。我們可以發現,在蘇教版教材中也表現出了對故事的講述價值的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選擇地進行整篇故事的復述或只復述故事的一小部分。如薛法根老師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課時,讓學生看圖選擇詞語講述故事的一部分,即少年向吳王講述自己“打鳥”時看到的“一件有意思的事”。復述寓言故事,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對寓言的認知;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學活了語文。endprint
(二) 續寫
在一個個寓言故事中,總會有很多個“如果”在孩子們的腦海中閃現,在寓言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鼓勵孩子續編寓言故事。例如,在教學《烏鴉和狐貍》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創編故事《烏鴉再遇狐貍》,學生可充分發揮想象力,烏鴉可能吸取了教訓不再受騙了,也有可能仍然會受騙,想怎么編就怎么編。在學習了《揠苗助長》《自相矛盾》后,試著讓學生為故事中的人物寫寫反思。這樣的方法,既鍛煉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又讓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得到錘煉。
四、 隨文而拓,展視野
(一) “文”“白”對讀
語文課本中的寓言故事都能夠在文言范本中找到故事的原型,兩種文本各有特點,現代白話文的語言故事簡單易懂,文言文的語言凝練雋永。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文本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時,在熟知白話文寓言故事的基礎上,可以引進文言文的寓言故事,進行“文”“白”對讀,使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魅力,為今后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如在教學《狐貍和葡萄》《蟬和狐貍》時,可以引進文言版《意拾喻言》中的《狐與葡萄》《鴉狐》,讓學生在讀中不斷積累語言。
(二) 同類比讀
在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在不同的寓言故事中,雖然人物角色不同,但卻表現出了相同的特點。比較兩個不同故事的相似之處,可以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這類寓意差不多但故事不同的寓言,從而豐富學生的視野,開闊他們的視野。
我們還會發現同一個角色會出現在多個寓言故事中,比如狐貍這個角色,在《克雷洛夫寓言》中出現了十幾處:《狐貍和烏鴉》《蟬和狐貍》《悔過的狐貍》等。這些故事中,雖然角色都是狐貍,但在不同的故事中代表的形象卻不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同一角色不同的寓言,通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與復雜性。
(三) 以篇帶本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寓言故事有些出自國外的《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有些則出自于我國古代的歷史典籍,如《左傳》《戰國策》等。在教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這些中外經典書籍。比如,在教學完《鷸蚌相爭》后,可以告訴學生,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我國古代歷史典籍《戰國策》。我們熟悉的成語“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驚弓之鳥”等都出自這部書,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國學經典潤澤孩子的心靈。
寓言有它獨特的教學特點,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寓言故事的文體特征,從學生的興趣和文本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感受寓言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感悟其中深刻的道理,并加強學生語文能力的實踐,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和視野,從而讓學生在寓言這片沃土中汲取養分,變得睿智、善良。
參考文獻:
[1] 唐霽.童話寓言及其教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 李吉林.創設情境教好寓言[J]課程·教材·教法,1995,50:51-54.
[3] 孫建國.論兒童文學視野下小學寓言教學的新路徑[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0(5)77-79.
[4] 陳蒲清.寓言教學與思維素質[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7(6):63-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