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產業開始興起。眾多行業都通過對現有互聯網平臺的利用,不斷增加新的業務種類,融合多種行業特點,為企業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供更多生存與發展的機會。基于分析“互聯網+”給傳統企業的戰略發展帶來的影響以及現階段企業管理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在此基礎上對“互聯網+”背景下現代企業戰略管理創新途徑,以期能夠幫助傳統企業解決發展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增強其在“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互聯網+;現代企業;戰略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11-0107-03
[作者簡介]段超(1980-)男,漢族,山西大同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互聯網+”這一概念,這說明在當前我國的國民經濟中,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一項重要產業。隨著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我國傳統企業之間的高度融合,誕生了一大批現代化的互聯網企業,而隨著這些新興企業的出現,傳統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傳統企業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
一、“互聯網+”背景下傳統企業的機遇
從服務上來看,“互聯網+”為市場增加了更加多樣的變化。在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大多數企業都設置了客戶中心,創設了新形勢下的客戶驅動模式。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企業對客戶信息的重視程度都不夠,而“互聯網+”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收集客戶的反饋意見,并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在實踐中獲取經濟新形勢下企業的競爭優勢[1]。究其原因是因為企業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模式與新時代的市場走向相符合。針對企業內部職工的管理,可以借助網絡帶來的多重變更,替換原有的已經不合時宜的組織構架,創設多層架構內的企業管理與服務。堅持從基層團隊開始創新,按照由下至上的次序擬定企業發展戰略,進而推動企業的總體創新。
從經濟角度來看,企業可以采納的創新途徑有:采取新的發展方式、開發新的產品類型、拓展生產原料來源以及重設企業組織架構和拓展新市場等,將這些創新措施整合起來,改變企業傳統流程的生產和管理方式,從根本上增加企業的產出效率。創新管理重設了企業在新時期對多種資源的優化和整合,使其更加符合預設的總體目標。
二、“互聯網+”背景下現代企業戰略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一)企業傳統發展戰略管理模式轉型的需要
隨著當前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此背景下,一定程度對各行業在市場經濟下的改革與創新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人們在購買商品時將會更加便利,選擇的范圍也增加了很多,同時在價格方面也有很多優惠。在此背景下,傳統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減少,無論是在商品的生產還是銷售環節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改革創新迫在眉睫。雖然在當前“互聯網+”的經濟模式下,傳統企業面臨著很多挑戰,但挑戰背后擁有更多的發展機遇。傳統企業要保證持續發展,就必須與“互聯網+”相結合進行轉型升級,這樣才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二)推動新型產業發展的需要
在市場調查中發現,2016年我國計算機產品和電子通訊產品制造業較上年增長了17%;在人們的日常消費總額中,電子通訊類產品的消費比重較上年增長了49%;全國范圍內,網上銷售總金額超過7600億,比上年增長了18%。可見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經濟背景下人們生活消費的主渠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三、“互聯網+”背景下現代企業戰略管理創新存在的不足
(一)尚未形成標準化的管理理念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并沒有企業的概念,一直到改革開放,國人吸取外來文化以后,才開始出現企業管理,但是卻沒有相關的理念作支撐。我國的企業管理基本是來自國外的管理方法,企業自身并沒有形成企業管理文化。在當前“互聯網+”的背景下,主張以消費者為中心,盡可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獲取信任,從而快速地占有市場[2]。截至目前,國內還沒有對此形成系統的管理理念,還有很多企業仍然采用以自我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這也是導致我國企業在“互聯網+”背景下戰略管理和創新不足的主要原因。加強企業戰略管理上的創新,是一個國家是否擁有自己的企業管理模式和理念的關鍵。標準化的管理理念,能夠讓企業在日常運營和管理解決問題時形成一個標準,從而在處理問題時更加快速有效。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標準化管理理念的缺失,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二)傳統管理模式阻礙了創新發展
現階段,我國仍有不少企業受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在企業的改革和創新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約,并由此導致企業在各個方面的創新都受到限制。我國企業早期的營銷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廣告宣傳,以廣告的形式向客戶傳達信息,這種模式下客戶對企業的信息理解不全面,企業也無法收集到客戶的相關信息,兩者都無法保持信息的對稱。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客戶可以通過網絡收集到企業和產品的信息,企業也可以通過網絡收集客戶的反饋意見,從而避免了傳統營銷模式中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企業傳統的管理模式對其創新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導致其難以融入當前正高速發展的網絡時代中。傳統的企業組織管理構架通常都是采用金字塔式的多層管理模式,而在發展快速的“互聯網+”時代,這種傳統的組織架構已經很難適應隨時變化的市場,對企業管理的創新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三)缺乏戰略管理創新人才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企業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企業在管理人員時采取的方式是嚴格的監督和控制,這種對員工的不信任導致員工的工作效率難以提升。這樣的管理方式不但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甚至還讓員工反感。而在“互聯網+”時代,則是推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和保護員工的人格和自尊,使其在工作中找到歸屬感和存在感,從而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增強企業凝聚力,對企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3]。目前我國企業的管理創新中,戰略管理創新人才不足的現象比較普遍,使得現代企業的戰略管理創新存在嚴重不足。綜上所述,積極培養企業戰略創新人才,增強員工對企業的信任度,提高企業凝聚力,是企業激發員工潛力,推動企業成功發展的關鍵。
四、“互聯網+”背景下優化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策略分析
(一)注重對管理理念的創新
傳統企業管理的重點是注重產品以及所面對的其他廠商。這種管理思路可以使企業的規模得到更快的拓展,其優勢是成本較低。“互聯網+”的出現使得這種優勢被淡化,帶來了更加多樣化的競爭態勢。企業與用戶的關聯更加緊密,用戶的需求也越加多樣化。為了向用戶提供更多個性化的信息服務,企業必須創新常態的調控和管理,其原因是企業管理和創新的根本就是企業所選取的理念。要創新理念,首先就要摒棄長期以來積累的錯誤認識,建立起開放和共贏的理念,以便融入到更加廣闊的互聯網市場經濟中。
(二)摒棄以往的戰略管理模式
傳統企業的金字塔戰略管理模式框架采用的是逐層傳遞信息的方式,是一種舊式流程所獨有的信息互通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會使信息和意向溝通的有效性降低,導致員工和管理者日常溝通的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在新時期,客戶的新需求如果不能得到滿足,時間一長便會放棄原有的合作合辦,尋求其他能滿足其需求的企業合作。傳統戰略管理模式的弊端是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不足,企業在后續的發展中應摒棄這種架構模式,接收新的發展戰略管理架構,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當前的市場發展環境。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采用扁平化的管理組織框架,精簡不必要的管理層次,從而增強信息傳遞的速率。此外,現代企業還應為員工提供常態化的培訓,為員工搭建自我能力提升的平臺,從而不斷提升企業綜合管理的水平,保障企業的穩定運營和長遠發展。企業在前期改制過程中雖然會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在之后的發展中將會受益匪淺。
(三)創新企業營銷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營銷不僅要推銷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更要與用戶建立起持續的互動,把用戶變成企業的推銷員。隨著信息技術日趨成熟,企業與用戶的溝通更加方便,其關系也不再是淡出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關系,企業應更加注重用戶的體驗。用戶體驗指的是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產生的主官感受,強調的是實用性和舒適性。這是一種以用戶為導向,企業與用戶建立起互動關系,通過用戶的感官體驗捕捉他們的需求,將實際生產與用戶體驗結合起來,讓用戶參與到企業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等各個環節中,從而使其得到更好的情感體驗,進而獲得用戶心理上的認可。因此,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應更加注重用戶體驗,與其建立起良性互動,這樣才能對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注重對專業人才的聘用和培養
對于企業的發展而言,創新性人才的作用極其重要。
為了盡快適應當前的市場環境,企業應注重對創新性人才的聘用和培養。首先是要改進對綜合性人才的聘用。考慮到現代企業戰略發展管理的重要性,企業在選擇人才時,應摒棄傳統的考察模式,盡可能選撥具有專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樣一來,不但不會遺漏具備專業能力的人才,同時還選撥出具備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其次是要注重開展主題培訓。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的知識和技術已經能以適應現代化企業在新時期的發展需要,學習新的管理制度和技術,可以保證企業各個方面的與時俱進,從而為新時期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結語
“互聯網+”時代對于現代企業既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在當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戰略管理創新勢在必行,在企業的戰略管理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對于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國元.“互聯網+”對企業管理的影響探討[J].中國商論,2017(21):98-99.
[2]趙凱卉.“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創新的若干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9):149-150.
[3]王萬吉.基于“互聯網+”和網絡經濟下的企業管理轉型問題探討[J].現代商業,2017(8):116-117.
(責任編輯:喬虹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