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珺
摘要: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發展,有愈來愈多的教師、家長、學生樂于接受這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師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發生著喜人的變化。其中教師的角色轉變至關重要,它是貫穿整個新課程改革的主軸。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全新定位了未來教師的角色:教師的職責已經轉變為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了解、影響、鼓舞。所以,教師必須正確認識新課程改革下的角色定位,必須對新型教師的角色作全面系統的思考。
關鍵詞:新課改;教師角色的轉變;要求
一、 前 言
面向新世紀,適應新時代的新教育的出現,無論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是個人進步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急需新型教師的出現。當前,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行,教育培養的目標、課程結構的調整與實施、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管理、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師資培訓以及保障支撐系統,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就要求教師角色應適應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轉換。“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教師。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通過繼續教育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并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實現角色的轉變。”這便成為我們研究教師角色轉變的重要意義。
二、 傳統小學教師角色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教育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側重于為兒童的未來做準備,為他們以后成人、做事做準備。美國教育運動理論家杜威認為,這種目的是遙遠的,教育中兒童的自由在于發展的自由,生長的自由。舊教育消極地對待兒童,機械地將兒童集合起來,課程和教育整齊劃一。
三、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角色轉換表現為由課程規范的復制者而成為新課程的創造者、由課程知識的施予者而成為教育學意義上的交往者、由課程分數的評判者而成為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推動者。
(一) 教師要在教學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推動者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講授是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學生只負責聽、記。這便與我們現在的教育觀點相悖,教學的實質應該建立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通過教學中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相互溝通、合作,共建知識結構,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理解課程,用教推動學生的學。
新課程改革強調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交往建立的關鍵。在交往中教師要走到學生中去,放下架子,與學生做朋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用體現兒童身心特點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啟發、指導學生掌握知識要點,徹底改變壓制兒童的傳統教育,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 教師要成為學生知識建構的設計師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認知的過程是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對新知識的加工利用,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提前設計學生在課程中應構建的知識框架,善于利用學生現實生活中經歷的實際經驗,將這些實際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社會情境,讓形式多樣的生活經歷充實教學活動,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那么這些經驗就能成為學生學習一項知識技能的基礎,加深學生對該項技能的理解,學生運用操作起來就會更靈活。如果我們只是將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論、技巧生硬地強加給學生,要求他們將結果記錄下來,學生沒有在頭腦中產生主動、積極思維的意識,那么留在頭腦中的知識經驗的影像不深刻、不形象,而知識建構的基礎也會不牢固。
(三) 教師要培養學生質疑解答的能力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質疑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開放性思維能力的訓練,鼓勵他們對問題的結果提出各種疑問,大膽地進行論證、推斷,最后得出結果。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習慣統一的標準答案,學生沒有問題,答案、結果統一、正確,那這節課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在新課程改革中則強調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上課中沒有問題就不能算是一節成功的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問題意識”,將教材創造性地運用起來,通過對問題的設計,提出真實、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實踐中,從而提高每一個環節的教學成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要強加給學生自己的看法、意見,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質疑、探究,最后讓他們將已有知識經驗和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整合,自己得出結論解決問題,那么這樣的教學就更有具有實效性,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問題的機會,建立起了平等的教學關系。
(四) 教師要將課程的意識融入教學中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們研究教學大綱、研究教材、教參,但卻沒有什么課程意識。新課程提出,所謂的課程其實是教科書、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過程情境組成的一個教與學的過程。這與過去的課程觀發生了變化,我們認為課程應該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這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師不再只是課程的執行者,而是將課程意識融入到教育教學環境中,讓它成為老師與學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實踐過程。每個學生生活的環境不一樣,這其中摻雜著社會、家庭的因素,他們因為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而產生各自獨特的見解。那么,課堂就是他們進行知識交流、求真的場所,其實這本身就是在建設課程。學生在他人身上學到的東西遠遠會比在教科書上學到的東西要形象、要豐富。所以從這點來看,教學更應該是開發、創新教學過程的活動,是課程內容的生成和轉化,它不再只是忠于教材、教參,實施教學計劃、教案的過程。
(五) 教師應成為課程改革的研究者
“教師應該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這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的觀念。教師要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推動者,從簡單的知識的傳授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結構,它本身就需要教師加強對新課程改革的研究,這也是時代賦予教師新的責任,是教師完成角色轉變的前提條件。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要求越來越高。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的進步隨之帶來了許多新的教育內容,因此社會需要新型的教師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在追求、掌握新知識的同時也要更新教育觀念,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術跟上時代的腳步,這時“終生學習和不斷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保持研究者的身份,以研究者的視角去審視教育活動、研究教育理論,這樣就能更敏銳地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看到教育教學問題實質,解決問題時也就更為透徹,方法也能更有創見。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教學、科研能力也能隨之提高,那么教育質量也就水漲船高了。所以,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已不再是學生學習的權威,而要以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教育教學過程。轉換角色,在教育教學中成為學生學習的領航人,在求知道路上的指路燈,探究過程的助手,在迷茫時的心靈導師……全方位地轉變自己的角色,為培養建設祖國的合格人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下,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對學生的學習來說,要由管理者變為組織者,由傳授者變為參與者,由控制者變為合作者,由主導者變為引導者,由仲裁者變為促進者。對課程及教師自身的發展來說,教師要由教書匠變為研究者,由實施者變為開發者,由執行者變為決策者。這就迫切需要眾多的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一起努力去探索、去思考、去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不盲從、不偏信,做到兼聽則明,做到實事求是,逐步適應新課程改革前進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 王鐵軍.現代教育思潮[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