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志輝+楊富阮+廖廂紅
摘要:隱喻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方式,它也是教師價值的重要表征形式。本文旨在剖析農村小學教師隱喻意識以探究師生關系,揭示教師思想與信念,挖掘農村小學教師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關系,促進教師與時俱進地自我完善并全面發展。
關鍵詞:隱喻;小學教師;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
隱喻是人類用其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它通過不同領域的概念之間的相互作用,幫助我們理解抽象的概念,認識全新的事物,并進行抽象的推理。
一、 理論基礎
“隱喻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處角落,不僅僅體現在語言上,而且體現在思維和行動中”。正如萊考夫所言,隱喻無處不在,它不再僅僅是一種簡單常見的語言現象或修辭手法,它是一種認知現象,人類認知的產物,思維方式的表征和行動行為的內化,它是依語境而存在的人們思維和行動形成的概念系統。隱喻則通過意象圖式從物理空間進入概念化空間,映射出師生的情感關系,從而透析其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關系。
二、 研究設計
(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通過分析隱喻的表征特征,揭示農村小學教師的內心情感世界和深層的教學思想及信念,探求其追崇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取向,闡述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試圖探討如下問題:
1. 農村小學教師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取向特征及其關系;
2. 農村小學教師如何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二) 本研究工具主要采用問卷和訪談兩種形式,基于隱喻理論,圍繞師生關系,探究教師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關系。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此次調查中,項目2、6中分別僅有23、25人選擇“內圈”、“蛋黃”認同自我價值的優越性,承認自身的重要性,接受處于中心的社會地位,顯然,追求高待遇的物質期望與教師的高自我評價是個悖論 。本卷項目2“您將小學教師作用隱喻為什么”中4%人選擇“蛋黃”、12%人選“蛋白”、84%人選“蛋殼”;項目6“您將您在社會圈子的位置隱喻為什么”中6%人選擇“圓心”、20%人選擇“內圓”、74%人選擇“外圓”;項目2中不出所料的84%的教師認為自己和“蛋殼”一般毫無是處,可有可無。與之對比明顯的是僅僅16%的教育工作者對積極良好的師生關系信心滿滿,正如蛋黃一樣營養價值高,一樣重要,是孵育新生命的關鍵。后一個項目中60%的教師認為自己遠離中心,處在灰暗、慘淡的邊界,毫無成就感可言,更別說熱情澎湃的工作狀態,融洽正向的師生關系,與人親密的同事關系或積極樂觀的生活面貌了。僅僅6%的教育工作者認為自己處在圓心點。除此之外僅僅34%的老師將“小學生”隱喻為“竹筍”(提供選項:竹鞭、竹筍、竹子、其他),竹筍時期是竹子生長最快的階段,也就是說小學教師的教學對象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時期,表明教師為充分認識到自身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學信念揉成的師生關系對小學生的影響之大,也未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便踐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的未來教育;而其中72%名教師將“小學教師”隱喻為工程師(提供選項:工程師、指揮家、設計師、其他),這說明大多數小學教師并不認為自己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關鍵的塑形和培育的作用,相反,是基于物質利益之上的生產銷售關系,毫無暖度可言。甚至,80%名老師將師生關系隱喻為“淡茶”(提供選項:白開水、淡茶、濃湯、其他)。“白開水”表明師生間的關系不夠親密,在課堂之外小學老師沒有感受到來自學生強烈的尊重感,就像有學生在校園里看到老師形同陌路不主動問候,這無感且惡性的師生關系,不僅使老師失去了被認同感,也不利于學生的心理發展。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教師隱喻意識下反射的教師職業認同感與社會成就感低下表明師生關系的不良性,陌生化與非親密性。
四、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
(一)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定義
社會價值是指處于價值客體地位的人以自己的活動滿足他人和社會需要的意義關系,強調的是個人對于社會做出的貢獻帶來的價值。農村小學教師是國家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的建設者,為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奠基做出了重要貢獻。
個人價值是指人的活動對自身需要的滿足,即客體自我對主體自我的意義。農村小學教師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
(二) 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關系
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一個是以人為客體,一個是以人為主體。社會價值強調奉獻而個人價值強調索取。馬克思說過:“人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存,所以,即使自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存在差異二者也不能完全分裂開來。它們之間具有辯證統一互為前提的關系。在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九年義務制改革以及新課程標準改革等政策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師生關系因現實中的個人價值的福利待遇,社會地位取向和社會價值的自我發展及終身教育取向不一致而每況愈下,與愈演愈烈的非正常化醫患關系相與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通過隱喻手段調查得出,目前小學教師缺乏對教育的熱情以及與學生共命運的意識,教學工作中,小學教師們灰暗、消極的情緒態度體驗,利益至上、金錢至上的物質追求和不思進取,與單純、天真無瑕、自然的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不斷成長發展的生命不相適應,以致小學教師作為參與的領導者、知識的提供者、培育者、協調者、幫助者和朋友的愿望化為泡影。除此之外,宏觀方面,這種扭曲的個人價值觀念使其偏離遠離了教師的最高價值取向,即社會價值取向,它不是維護廣大學生的根本利益,反而以自身利益為重,它忽略了價值的相互性。微觀來看,教師的最高價值取向應建立良好、健康、生態、積極、正面的師生關系,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受教育者的協作意識。而現狀卻令人堪憂,可見相比社會價值他們的價值取向更側重于個人價值,忽略了社會價值的根本性。當然我們也不能過于強調社會價值而忽略了個人價值,社會也應該提供滿足人生存發展的條件,否則就會使個人失去為社會做貢獻的動力。由此可見,滿足以教師的個人價值為基礎,促其建設社會價值,從而實現自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是小學教師的最高價值。
五、 解決策略
(一)個人價值:貫徹物質需求上的精神建筑。農村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我,掌握新時代的信息技術技能,調動豐富資源,學習研究互聯網在線教育或網絡直播教育,在解決自己物質需求的同時,實現資源共享和全球教育共同體。教師堅守農村教育陣地,鉆研教育改革創新,踐行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兩型社會的宗旨,崇尚如自然科學家盧梭、梭羅及達爾文、約翰雷等博物學家,及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學家的終身學習,節制生活的理念。培養地區意識和全球國家意識,讓思想和精神走在時代的前列,即以長遠的目光探尋關系的重要性,集體而言,師生關系、區域關系是全球關系的縮影,未來的混沌世界,與周邊環境人物,甚至人工智能、虛擬空間產品的親密的、良好的、積極正面的關系才是地球永恒不變的主題。由此可見,通過課上課下靜態動態理性感性相輔相成的教學生活是教師實現個人價值即自我實現的終極法寶。
(二) 社會價值:滿足物質需求的上層建筑。隨著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農村教育事業也應多向跨域融合蓬勃發展。如開放并規范互聯網在線教育,精簡線上線下教育基地,有效實現成本減少、資源共享,從而滿足農村教師個人的物質價值追求,基本提高農村教師生活品質質量。教育部門科學計算,客觀評價,綜合評估教師績效,包括本項目中師生關系下的學生測評這重要考核標準,精簡低質教師數量,減少缺編教師代課現象,提高教學質量,重塑教師形象的同時,給予農村優秀教師社會價值層面的相應物質和精神獎勵,促其自我和社會價值實現的統一性。提供在崗職業培訓促其終身學習,踐行社會價值。保障職前職后的身心健康測試,即教育教學包括師生關系與家庭生活的良性發展,從而維持并升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
六、 結語
本研究隱喻理論的基礎上通過農村小學教師在“社會成就感”“福利待遇”“自我發展型”價值取向偏差折射下的不親密的、陌生的、負面的師生關系,發現農村教師體現在過于渴望自我價值的充分體現,忽略了社會價值的根本性,導致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關系的失衡與分離。所以,加強農村小學教師身心教育,實現其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推進農村小學教育科學發展是個人、社會和國家的時代主題。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 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De Guerrero,M. C.M. & O. S. Villam il. Exploring ESL teachers roles through metaphor analysis[J].TESOL Quarterly,2000(34).
[4] 高原.基于隱喻視角的教師學生觀的實證研究[J].理論經緯,2013(2).
[5] 李若衡.中小學教師職業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