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復合型和創新型外語人才的需求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提出變得越來越高。建設“一帶一路”既離不開語言,也離不開專業知識。語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專業知識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保障。在進行“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作為外語人才的培養重要場所的高校,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全面理解“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同時,亦需要認識到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依照“一帶一路”戰略思想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標準,建立相應的語言體系,從而改革和創新高校外語教學策略,改革和強化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一帶一路” 外語教學 教學策略
一、引言
2013年,習近平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一帶一路”在各種重大場合的反復談及引起了世界沿線國家的廣泛共鳴,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發展,共同發展理念引起沿線眾多國家的響應與參與。“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企業走出去,外國企業走進來,抑或中外企業合作,語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在2015+年3月28日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而實現這“五通”,語言相通是必不可少的。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帶一路”的發展既離不開政策支持,更離不開語言保障。“一帶一路”建設中,對語言的要求,對語言人才的要求為高校外語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培養新型復合型外語人才或將成為高校外語教學的新目標。
二、“一帶一路”建設中對語言的要求
語言既是一種文化載體,也是一種交際工具,自古經貿往來都離不開語言溝通。“一帶一路”建設中,任何層面都需要語言的支持。語言溝通,首先體現在通上,只有語言相通了,才能實現有效溝通,而在語言溝通中,對語言的要求不僅僅體現在交流上,更體現在對不同國家文化,法律以及彼此認同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地緣復雜,各國歷史、文化、宗教、民族、政治差異較大,政治、領土、資源、宗教、民族、語言、文化等矛盾交織,大國博弈不斷,這就特別需要加強溝通,而語言溝通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保障。就目前的狀況而言,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一直處于單一的語言教學模式,缺乏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而“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對外語類人才有了更為具體的要求。“一帶一路”建設會帶來大量工程技術人員,經貿人員,法律政治從事等跨國工作或在本國從事國際業務。因此,除了對語言的需要之外,還需要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這是“一帶一路”對外語類人才的新需求。
三、當前高校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高校外語教學模式下,我國的高校外語教學基本上還處于“靜音”模式,培養的學生大多數只具備單向應用外語的能力:能使用外語閱讀涉及非專業知識的材料,能進行基本的翻譯,一旦涉及到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材料的翻譯,或者是與別國人員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時便會顯得力不從心。一方面,高校傳統外語教學模式下的學生缺乏一定的英語思維能力,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即使可以做到外語與漢語之間的互相轉換,也很難迅速轉換過來思維,快速做出應變,這樣便會在實際的交流過程中出現很大的語言交流障礙。另一方面,傳統高校外語教學模式下,更多重視的只是與所學外語相關的,諸如語言本身,與之相關的文化,文學等知識的學習,往往忽略了外語所能輻射到的相關知識領域的學習。盡管在《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若干建議》的要求中已經提出了培養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的現實要求,但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具體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改革還需要較長的一個過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的,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雖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但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一帶一路”的建設離不開外語人才,也離不開專業人才,將這兩者完美結合是目前高校外語教學中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而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既能適應我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的溝通,也能適應我國駐外企業與他國之間的溝通交流。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學的優化途徑
1.加強專業外語教學。傳統高校外語教學模式下,盡管外語已經成為一個專業,高校里除過英語專業之外,更有法語專業,日語專業,德語專業等,但對外語知識的學習還只停留在廣泛的學習上,對知識點的講解與學習也只是點到為止,并未涉及到深入的學習。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模式下,學生學到的只是語言本身以及與語言相關的文化,文學最淺顯而又廣泛的東西,而“一帶一路”建設中,不但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外語知識,更需要學生能夠具備閱讀專業文獻資料以及使用專業的能力。這就要求在具體的教學中進一步提升外語教學的專業性。學校可鼓勵教師在不影響日常教學和科研的情況下,深入外貿企業,律師事務所,酒店,旅行社等學習,從而提升實踐能力,增加實踐知識,為外語教學改革奠定基礎。此外,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結合自身情況,可開設諸如與商務,財會,法律,工民建相關的專業外語課程,幫助學生把專業知識與外語結合起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不但給高校外語教學帶來了挑戰,也對高校外語教師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雙師型人才的培養在“一帶一路”視角下顯得尤為重要。
2.注重外語的應用能力。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側重的是應試教育,由于應試教育的存在,傳統的高校外語教學中,更多側重的是學生的讀寫能力,盡管在具體的外語教學中已經開設了口語以及口譯等課程,但相比而言對這些課程的重視度還遠遠不夠,而大多數外語專業畢業的學生依然具備的只是單向的語言思維能力,缺乏對外語知識的應用能力。而“一帶一路”視角下,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卻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聽說能力,在具體的學習上強調外語的應用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加強課堂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注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增加實踐場景和情景的設置,鼓勵學生加入到實踐場景中來,從而培養其外語的應用能力,使其認識到外語應用能力培養的主動性,增強學生雙向語言思維能力,以及語言應變能力。
3.加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文化,民族,宗教,法律等差異較大,要實現《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提出的“五通”跨文化交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當前的外語教學中,絕大多數學校已經開設了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課程,但很多知識只是點到為止,對涉及到的具體的文化,民族,宗教,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并未做更加深入的講解。這種情況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應對這方面的知識進行深層次,多角度的講解之外,還應分析這些文化或者宗教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客觀積極地對待文化差異,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結語
“一帶一路”的建設對高校外語教學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高校外語教學中,應全面理解“一帶一路”戰略思想,認真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依照“一帶一路”戰略思想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制定相應的課程設置,改革外語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對外語的應用能力,將專業知識與外語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培養適合“一帶一路”建設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輝,王亞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狀況[J].語言戰略研究,2016,(3):13-19.
[2]顧驍南.“一帶一路”人才需求與商務英語教學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15,(20):122-123.
[3]習近平與“一帶一路”,載自中國一帶一路網,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6339.htm.
[4]《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發布,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xxfb/201503/20150300926644.shtml.
[5]《語言服務是“一帶一路”的基礎保障》,載自環球網,http://finance.huanqiu.com/zcjd/2016-01/8318478.html.
作者簡介:王聰(1984.1.10-),女,陜西寶雞人,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專業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為法律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