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對外貿易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和必然結果,是農業發展突破資源和市場約束,更加充分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農村實現小康的客觀需要。而我國農業對外貿易的實質是怎樣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一、我國農業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快速發展,增加了國內農產品供給,促進了農業增值增效,實現了農民增收。1.貿易規模持續擴大,作用和影響日益顯著。2.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增加了供給,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在需求拉動和市場開放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在國內農產品消費需求剛性增長的情況下,油籽、食用油、棉花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進口直接增加了國內農產品有效供給,為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提供了空間。3.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穩定發展,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畜產品、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經濟效益較高。優勢農產品出口還帶動了種養、加工、包裝、運輸、營銷等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拓寬了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對于一些出口大省或特色產品出口地區,農產品出口的積極作用更為顯著。1.市場空間不斷拓展,貿易伙伴趨于多元。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逐漸增多,對韓國和中國香港地區等周邊傳統貿易伙伴的出口比重有所下降,對歐美等新興貿易伙伴的農產品出口比重則有所提高。
(二)農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投資及資源開發初具規模。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科技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農業"走出去"從無到有,快速發展。1.境外投資規模快速擴大。2.投資領域和區域不斷拓展。我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和歐盟、東盟等國家和地區,投資領域包括農作物種植及農產品加工等。3.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僅有中糧、中農發、中水、農墾等大型國有企業,農業企業對外投資的積極性日益高漲。
二、我國農業國際化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農業對外貿易取得了顯著成效,提升農業國際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在我國農業對外貿易進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部分產品進口增速迅猛,威脅本土相關產業安全。農業基礎競爭力薄弱,缺乏有效的保護和調控政策空間,開放度較高的農產品大量進口對本土產業造成嚴重沖擊。
(二)農產品出口競爭力不強,貿易發展方式有待轉變。1.農產品出口市場集中度較高,抵抗風險能力弱。2.農產品出口企業數量多、規模較小,出口秩序混亂。3.農產品出口附加值低,貿易發展方式有待轉變。同時,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規模較小、實力相對較弱,在收集分析貿易信息、推介產品、注冊商標、創建品牌等方面的動力和能力嚴重不足,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主要采取貼牌生產的方式,出口產品以大包裝為主,需要經過進口商重新包裝、貼上別人的品牌后銷售,很少有自主品牌,產品競爭力主要來自低成本、低價格。并且,我國農產品出口較少有海外直接銷售,銷售渠道高度依賴外商,這使得我國農產品出口缺乏定價權,在產業鏈上處于利潤最微薄、承受風險最大的環節。隨著人民幣升值和國內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我國出口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正在逐漸削弱,農產品出口面臨著來自印度、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激烈競爭。
(三)農業利用外資相對分散,農業投資環境有待完善。1.總量不大,地區分布不平衡。近幾年來,外商對我國農業投資的規模逐年擴大。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然而,盡管農業利用外資的速度并不慢,但是,與非農業利用外資的情況相比,農業利用外資規模并不大,所占比重不高,占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不足。除了規模不大,農業外資利用的地區分布不平衡。2.利用外資的政策不配套,農業投資環境不完善。3.外資在特定領域進入過度,對中小企業造成了擠出效應。
三、全面提升我國農業對外貿易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在堅持立足國內保障基本供給、有效利用國際市場的原則下,切實加強對發展國內生產和利用國際市場的統籌。
(二)根據我國小規模農業和國外大農場在競爭力上存在的差距,加強和完善對農業產業的支持和保護。
(三)針對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性、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加劇的特點,強化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監測和預警。加強貿易救濟、貿易補償和外資監管。
(四)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促進農產品貿易市場多元化,穩步推進農業“走出去”。
(五)繼續加大農業"引進來"力度,加快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農產品貿易促進工作力度,積極推進優勢農產品出口。(作者單位為七臺河市政務經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