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會計”時代,以會計信息化應用為基礎的財務一體化進程不斷提速,推動財務共享服務時代到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近年來出現并流行起來的會計和報告業務管理方式。它將不同國家、地點的實體的會計業務拿到一個共享服務中心來記賬和報告。目前,眾多《財富》500強公司都已引入、建立“共享服務”運作模式。根據埃森哲公司(Accenture)在歐洲的調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跨國公司平均降低了30%的財務運作成本。國內企業如中興公司、海爾集團、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公司也都建立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作為財務管理轉型與升級的橋頭堡,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能接觸到海量的一手數據,是企業經營發展不可或缺的智囊大腦。在這一趨勢下,會計人員在企業內部的價值更加凸顯,這對會計人員而言是巨大的機遇。
2016年《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發布,會計行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會計的服務對象、服務領域、工作職能、工作手段、工作體制和工作機制都面臨著重大轉型升級。
以上這些都表明會計轉型是大勢所趨,會計轉型對會計人員而言不僅是機遇,更是挑戰,新形勢下會計人員應當為迎接這一趨勢做好準備。作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培養基地,高職院校也面臨著新的刻不容緩的任務和挑戰--如何培養合格的學生使學生更適應這一趨勢。
一、會計轉型對會計人員的新要求
(一)會計人員角色從核算會計轉為管理會計
調查顯示:發達國家中,90%以上的財務人員在從事著管理會計職位,他們70%以上的時間用于決策性工作。而我國目前擁有約2000萬財務工作者,是國內最為龐大的職業人群之一。超過85%的財務人員擔當的是財務會計(核算會計)的角色,他們80%的時間都花在記錄和核算企業的經濟業務上。以前都說“做會計和審計越老越吃香”,但如今這話或許不再廣泛適用于所有人了。隨著時代發展,會計信息化普及,德勤的財務機器人、畢馬威的審計機器人出現,國內首個高校財務智能服務機器人“財寶” 在電子科技大學出現,我們可以看到,記賬、審核、核算這些傳統財務會計手工完成的大部分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大量傳統財務人員面臨向管理會計轉型,管理會計的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績效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職能作用日益凸顯。《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在十三五期間大力發展中、高級人才數量,完善會計人才結構。加快推進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力爭到2020年培養3萬名精于理財、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
(二)會計人員知識結構要更新,綜合素質要提高
我國多數會計從業人員只掌握了會計核算的知識,對于管理會計要求的預算決策、成本控制、風險評估等方面的知識極為欠缺。如果會計人員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工作,不同國家、地點的實體的會計業務拿到一個共享服務中心來記賬和報告,那么不可避免的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掌握至少一門外語,并對這些國家的財務法律法規有相應的了解。除此之外,會計人員應當具有相當的服務意識,因為財務共享中心作為業務的接包方,責任就是為發包方提供良好的服務,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并提供高質量的財務專業服務,在各個方面讓客戶感受到良好的服務。
二、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不足之處
(一)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
目前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課程多是重視會計核算知識,較少涉及管理會計知識和財務分析的知識,有些學校根本沒有開設管理會計課程。企業財務會計以工業企業的業務核算為主,極少介紹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工作時真正要面對的中小型服務的基本業務;成本會計主要是講授傳統成本方法。這些都表明這些高職院校還需要在順應會計轉型趨勢方面做比較大的改進才能跟得上形勢變化。
(二)外語水平不高
眾所周知,大部分進入高職院校的都是高考分數低、學習基礎較弱、學習能力較弱、學習自覺性較差的學生,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也不例外。這些學生普遍的外語水平也都比較差,基礎薄弱。而高職院校普遍對外語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學生通過英語A級考試即可畢業,而英語A級也就是相當于中學的英語水平。高職院校開設的英語課程一般課時較少,且多數不會開設會計專業英語。這就導致學生英文水平薄弱,會計英語更是不懂,這樣的外語水平,學生畢業后將很難勝任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工作。
(三)實踐能力不強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都是在大三最后一學期讓學生出去企業實踐,在校上課的期間無法給學生提供去企業實踐的機會。因為企業財務工作涉及企業的商業機密,而且也不是短時間就能上手的,所以幾乎沒有企業愿意接受去幾天就走的學生參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這就導致大部分課程都是紙上談兵,只有理論沒有實踐,學生對專業課程知識理解也不深刻。學生最后一學期去企業實踐的時候,學過的專業知識大部分都忘得差不多了。而校內實踐則內容單一且多以工業企業的經濟業務為例,不符合經濟業務多元化的需要。互聯網企業的經濟業務或企業中的互聯網業務幾乎都未包含在校內實訓的范圍內。校內模擬實訓也無法體現企業各部門間的相互配合與牽制,無法模擬互聯網環境下本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數據的傳輸與信息資源共享。以上種種造成的結果就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畢業后與企業的融合度低。
三、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進措施
面對社會對會計人才轉型的需求和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的現狀,我們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提高高職會計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可以遵循“弱化核算職能、強化管理職能、弱化手工技能、強化現代技能”的原則來進行。
(一)重構會計專業課程內容,以優化學生知識結構
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增加管理會計知識:拓展企業財務管理的內容,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管理會計基本理論和管理會計基本方法。使學生不再是只懂核算、不懂管理的核算會計,為學生將來成長為管理會計打下基礎。企業財務會計應以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工作時真正要面對的中小型服務及其基本業務為主;成本會計應弱化傳統成本方法,更多介紹作業成本法、責任成本法、標準成本法等。
(二)加強外語教育,以提高學生外語水平
由于學生外語水平本來就比較差,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會計轉型的浪潮中適應時代需求,高職院校應提高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外語水平的要求,應加大外語教學力度,增加外語課的課時,除了英語之外增加德日韓等小語種教學。除此之外,還應當開設會計專業英語課程,這樣學生會讀會寫會說外語,還對會計專業英語比較熟悉,畢業后可以更好地勝任將來的工作,在外企、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工作就不至于束手無措,可以迅速適應工作崗位需求。
(三)加強校企合作及網絡仿真實踐平臺建設,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針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較弱的問題,學校應該加強校企合作。合作形式可以多樣化:1.可以在大一大二的暑假安排學生去企業連續實習5-6周,讓學生通過實踐中來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知道企業需要什么,自己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2.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間穿插一些課時去企業實踐,也可以經常請企業高層人員來講課,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企業管理者的思維。這些合作方式都可以讓學生知道企業財務工作實踐的過程,明白企業對會計人員的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從而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現在也有不少信息公司根據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和場景,仿真財務工作的內部外部場景,在網絡上開發了仿真實踐平臺。對于當前互聯網企業的經濟業務或企業中的互聯網業務,以及互聯網經濟下出現的新商業模式和智能制造等都可以納入實踐教學體系。網上仿真實踐可以體現企業各部門間的相互配合與牽制,模擬互聯網環境下本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數據的傳輸與信息資源共享。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和預算,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個網絡仿真實踐平臺,讓學生模擬實踐,體驗企業財務實踐。
四、結語
綜上,為了應對會計轉型的需求,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應從課程內容重構、加強外語教育及校內校外培養等方面著手,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使其能夠順利迎接新趨勢的到來。(作者單位為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