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產權制度的深入改革,使我國市場經濟的體制得到完善,也對農村集體資產的持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近幾年,農村的集體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農村集體資產的發展規模逐漸壯大,由于產權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產權混亂,使農村的經濟糾紛頻頻發生。在新的發展形勢下,農民的集體意識在逐漸的提高,對集體資產的產權意識與訴求日益強烈。為此,通過不斷的深化與改革農村的集體資產產權制度,農民的集體權益得到法律的保護,并讓農民真正的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益處。
一、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改革的現狀
(一)改革的程序缺乏規范性
從客觀的角度來講,大多數的農村在制度改革上缺乏規范性,如決策者考慮是否進行改革,如何制定改革的方案、集體資產的清查工作、成員的界定、是否征求民意等都不夠透明,其結果也沒有完全公布;部分農村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選擇回避,知識資產產權的改革存在漏洞、不徹底、不全面,使遺留問題阻礙制度改革的進程與效果。而部分農村制度改革視為一項任務,并沒有得到高度的重視。使集體資產產權的合法股權證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導致農民沒有意識到集體產權持股的重要性。
(二)在認識上存在誤區
在我國的相關法律中規定,農村的集體資產產權應當歸農民共同所有。但農村在集體產權的制度改革中依然存在誤區,在管理底層,大多都人為農村的集體資產是日積月累產生的,并將集體的資產產歸個人所有,這種誤區的存在,為日后的制度改革帶來巨大的隱患,并阻礙未來農村公益事業的建設;有的則擔心經過改革后,制約了原有的權益,對制度改革的態度比較消極;而在農民的角度來看,部分農民人為制度改革過于形式化,無論如何改革都很難保護農民的權益;有的卻人為開展集體資產產權的制度改革,就要進行徹底的改革,將資產劃分為每個農民,便于管理。
二、深化農村集體資產制度改革的有效舉措
(一)不斷創新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管理模式
為加快農村集體資產制度的改革,可以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農村集體資產增值、保值的經濟責任制度,并建立科學的獎懲績效制度,充分的激發農村管理干部對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并提高管理者對制度改革的重視。并將農村的集體股份逐漸向經營者集中,同時,相關部門也可以在改革中外聘專業的資產管理者、實行集體資產經營者年薪發放等制度,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在具體的制度改革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積極的吸取一些成功的案例與經驗,并結合自身的發展與管理狀況,使農村的集體資產產權管理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并推動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為農村的混合經濟的到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使運行機制更加規范化
提高集體資產制度運行的規范化十分重要,規范化的運行機制能夠打破傳統的村委會、黨支部、經濟合作機制三者之間混亂的管理模式。建立完整的集體資產監管與決策機制,讓農民能夠更好的行使自己的監督權、決策權、知情權等相關權益。這也需要農村內部的股東進行標準化的治理,在股東獲取分紅的同時,使其能夠履行自身的義務,并積極的參與到集體資產產權制度的改革中,從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并帶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相關部門加大股份合作機制的扶持力度
在集體產權制度經過改革后,農村的股份合作機制要以建設新農村為主,這必然離不開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首先,就是簡化產權的登記。股份合作機制的成立,在申請領取集體產權的基礎上,辦理機產權代碼證,并進行登記注冊,憑借相關證明書,按照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機制進行辦理;其次,充分落實相關政策。農村的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等做好科學的規劃,并得到充分的落實。同時,國家的稅務部門對集體資產的經濟項目與使用實行稅費減免,并簡化利用集體資產開展經濟項目的審批程序,使審批與辦理的環節更加簡潔,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增加農村公共事業的資金投入,加快建設農村公益事業,使農民的集體權益得到保障;最后,加強農村的金融服務。這要求金融行業必須要符合農村集體資產制度改革的要求,以股份合作機制的特點與要求為前提促進年農村集體資產的各項金融業的發展,使其打破發展資金的制約。
隨著農村的集體資產產權制度的深入改革,改革效果較為明顯。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同樣會存在新的問題和情況,這就需要人們進行不斷的創新,打破傳統的觀念,不斷進行實踐與探索,逐漸深入改革,從而加快我國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的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作者單位為密山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