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眾多哲人窮其一生來理解自然與人的關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觀。人化自然的自然觀,不僅是對前人思想的總結,也是對他們思想的升華,它脫胎于黑格爾唯心主義自然觀和費爾巴哈抽象唯物主義自然觀,卻讓黑格爾“倒過來”,讓費爾巴哈“動起來”。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觀,充分體現了他的唯物論和人的社會實踐觀等思想。在馬克思看來,人首先依賴自然而存在,并且在一定的尺度上通過實踐來改造自然,最終將自然客體化為勞動產品。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思想,具有客觀性、實踐性、辯證同一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觀脫胎于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自然觀和費爾巴哈的抽象唯物主義抽象自然觀。這兩種自然觀,對馬克思的自然觀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響,馬克思的自然觀就對這兩種自然觀的“揚棄”。
一、人化自然的理論淵源
(一)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自然觀的影響
黑格爾在他的哲學體系中不遺余力地表達了他對自然哲學的看法。黑格爾將他的“絕對精神”披上了自然的外衣,變成“絕對精神”自我異化的結果。但是黑格爾實際上仍舊把自然當作一種觀念性的東西,“分有”了理念的一部分,是短暫而不真實的存在。因此,在黑格爾看來,唯一可靠的還是人的精神,人不僅可以通過感性能力體悟自身,還可以通過理性認識能力來把握大自然,主宰大自然。然而這在馬克思看來,這從根本上顛倒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費爾巴哈抽象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影響
費爾巴哈反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自然觀,認為自然就是人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對象,是并且只是人生存的物質基礎,而與人類社會和人類歷史是完全分離的。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的思想,一方面,肯定他將精神與物質分開,堅定得相信自然的客觀性;另一方面,又不滿他將自然與人的關系看作靜止不變,和他對人對自然的反作用的忽略。
二、人化自然的基本內容
(一)自然界是人生存和生產活動的基礎
自然界起始于46億年前地球產生之時,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植物到動物,從單細胞的浮游生物到豐富的海洋生物,再從魚類到靈長類,直到5000萬年之前人類的原始形態出現時,自然界都以自在自然的形式存在并且演變著。自然界為所有的動物提供了生存的前提和基礎,人也不例外。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長時間并且持續不斷地從自然中獲取能量和物質。因此我們必須承認,人對自然有長久的依賴性,因此馬克思說:“自然界,就他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
馬克思說:“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2這說明,馬克思認為人類勞動的原始材料來自于自然界,人類創造出來的東西與自然界也是息息相關。
(二)人化自然是人與自然相交互的結果
人不能離開自然而單獨存在,從生物的角度來說,人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是自然界中消費者的一部分,與生產者,分解者和無機環境共同構成了整個自然界。在與自然的互動過程中,動物只能單方面的接受自然的饋贈或災難,人卻可以主動的運用自身的知識和技能來化解災難或是更好的得到自然賦予的饋贈。與此同時,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可以通過理性來把握自然的一般規律,從而將自然界最大限度地改造成符合自己觀念的東西,而這一部分被改造過的自然,就是人化的自然。但是,這種改造并不是肆意的改變,它與自然本身的條件息息相關,如果人類想獲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還必須把握其中的尺度,在尺度之中的自然與人相互統一,在尺度之外的人與自然相互對立。
(三)實踐是人與自然的中介
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人可以熟練的利用工具來進行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的對象就是客觀存在的外在的自然界,通過這種實踐活動,人可以將自在自然的一部分轉化為人的生活資料。因此,實踐將人與自然融合在了一起,使人化自然從自在自然中分離成為可能。如果動物與自然的關系只能是一個單一向的化學方程,那么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可以看作是一個化學平衡方程,既有正向的自然的人化,也有逆向的人化的自然。這也就是說,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是一個雙向實現的過程。而實踐,就是連接這兩個部分的橋梁,使這個平衡成為可能。
三、人化自然的主要特征
(一)人化自然的實踐性
人化自然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將它與自在自然區分開來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人化自然具有實踐性。從鉆木取火開始,人就已然與其他的動物不一樣,不僅具有生命屬性,并且具有自由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人化自然產生于人在社會中所進行的實踐活動,是人類思維、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相互統一。實踐性將馬克思的人化自然徹底與費爾巴哈的舊自然觀區分開來,否定了機械自然觀的孤立性和片面性。“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則生產整個自然界。”馬克思認為,雖然人的肉體的外在屬性和其他動物并無不同,受制于自然,但是人的實踐可以將自然變化為自己的勞動對象,從而改造自然。這樣一來,與費爾巴哈只能用客觀和直觀感覺去理解自然不一樣,馬克思人化自然觀可以讓人類用實踐觀念去理解自然,并且這個自然不是人類存在之前的自在自然,而是進入人類社會實踐中的人化自然。
(二)人化自然的辯證統一性
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辯證統一性主要體現在世界是在矛盾中聯系與發展的,是在對立統一的關系中不斷演化的。人的實踐活動使世界分化為自在世界和屬人世界,屬人世界包括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人化自然作為屬人世界的一部分,具有與屬人世界一樣的規律。屬人世界與自在世界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具有同一性與斗爭性。同一性體現在自在世界和屬人世界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屬人世界的存在發展是以自在世界的存在與發展為前提的,并且自在世界與屬人世界共同組成了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
自在世界和屬人世界的斗爭性體現在,他們之間相互限制、彼此制約。“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他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他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利,因為這是對自然界一種純粹的動物式的意識。”3在馬克思看來,人為了生存,要不斷與自然抗爭,在一開始就是對立的。之后人通過自覺的實踐性,才將自己與動物區分開來,形成了屬人世界。不可否認,人通過認識與實踐加速了人利用自然的效率與程度。人通過實踐勞動,從自然界中獲取生活資料,創造出更好的人化的自然,但是在一定的情況下,勞動異化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被破壞,并且隨著破壞程度的不斷加深,自然最終會倒過來對人類實行報復,這樣作為勞動的客體的自然開始與人相分離相對立。
(三)人化自然的客觀性
自在自然毋庸置疑是客觀的,因為它先于人而存在,本身具有其發展規律。與此同時,被人實踐所改造的人化自然,因為并不被歸結于為精神的本源,也并非是神所創造的,所以也是客觀存在的。既然自然是物質的,那么必定也是客觀存在的。即使人化自然大多來自于人的實踐所創造,但是其物質基礎終究是來自于自在自然,是不屬于人而天然存在的物質基礎。雖然,通過實踐,人創造出了一些自在自然所沒有的東西,改變了物質原有的屬性,但是依舊要服從自在自然的物質的規律。
(四)人化自然的社會歷史性
“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因為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4人類生產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這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人與人的關系的前提。人通過對物質資料的占有,使產品成為具有價值的商品,這樣自然物便成為人與人交流的中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能夠從自然中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從而決定了人化自然的程度。
人化自然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而人類社會是具有歷史性的,因此人化自然也具有歷史性。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的能力和內容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人的勞動方式在不斷變化,從農耕到機械化,人類的勞動方式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而得到發展。作為人類勞動的對象的自然,轉化為人類物質資料的程度也隨之變化。
四、人化自然的理論意義
首先,人化自然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只有完全理解了人化自然的概念,才能準確的把握馬克思的整個的哲學體系。通過理解人化自然的概念,我們才能從中琢磨出馬克思對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的批判到底在哪里,才能理解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舊唯物觀時所說的:“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決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當我們理解人化自然的同時,也同時從根本上揚棄了費爾巴哈的這種觀點。
其次,在我們理解了人化自然的觀點之后,我們就會注意到,人化自然的觀點其實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觀點,這也正好印證了馬克思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到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的觀點。
最后,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觀,對于解決現實生活中愈來愈惡劣的環境問題,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它旨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理論上,更從實踐上來保護自然資源,以持續發展的眼光來利用自然,回饋自然。(作者單位為武漢理工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