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宏觀調控本身的特色是,政策工具多樣,涵蓋領域廣泛、宏觀調控頻繁、調控力度適度等;特色宏觀調控,在當下經濟轉型背景下還具有一定的實踐、過渡、綜合和創新性等,這個獨樹一幟的宏觀調控,可以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引言
在整個宏觀調控中的結構性概念上的體現稱謂結構性宏觀調控,主要體現在宏觀調控與其他方面的戰略關系、宏觀調控的指導思想和目標體系和宏觀調控手段和政策設計中。根據其具體的操作情況來看,其主要包括宏觀調控,通過轉變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和改善市場經濟機制構成的關系。調控目標與調控手段則是通過結構緊密的貨幣政策、結構調整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擴展的就業政策等措施進行實施。
一、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結構性范式
宏觀調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所構成緊密相連的關系,宏觀調控要注意政策效應,長期戰略和發展機制的緊密銜接。宏觀調控對總量的調控方法要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同時與完善和改革市場經濟體制緊密結合起來。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突出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護環境的要求,進一步協調速度、效益和質量;投資、消費和出口,協調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在宏觀調控的指導思想上提出“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觀調控目標。要強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注重目標體系的協調性,重點是要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和嚴控物價上漲過快。
通貨膨脹--中國特色宏觀調控伴隨著改革開放進行中的一個最敏感指標。流通中貨幣數量過多導致了物價上漲,多年來改革開放出現的多次通貨膨脹,引發了經濟運行中的諸多問題,也由此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
20世紀80年代初,消費物價上升到7.5個百分比,中央政府及時采取“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八字方針,使物價指數迅速回落。80年代中后再次形成通貨膨脹,中央政府及時在通脹環境下出手治理,并通過價格改革的“闖關”,引發搶購和擠兌,不得以停止價格改革,反通脹轉而治理通脹,物價上漲,在經濟增長滑坡后及時制止住了。 1994年,隨著投資和信貸急速擴大,物價漲幅超過歷史最高點,中央政府第一次推出匯率、財政、金融、改革,立見成效。
二、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形成邏輯
從2000年開始,CPI多數月份并未達到較高水平,商品房平均價格則在近幾年與日遞增。除常規的貨幣、財政手段外,限制購房、利率上下限、土地增量控制、投資管制、凍結物價、暫緩審批項目、查處大案等多樣化的宏觀調控手段一起登上國家宏觀調控的大舞臺,也慢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調模式。多元化調控維系著宏觀大體的穩定,經濟運行短期調節與長期機制頻繁交涉互動是宏觀調控模式的關鍵環節,政府領導決定讓中國經濟升級化,深化改革、打造長短結合、多種手段、多管齊下。
從經濟轉型、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來看,轉型前期,我國經濟的運行,是傳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過渡時期,通過研討稱為“雙軌制”或“體制外”現象。一方面,計劃體制主導著經濟運行,但開始逐漸走向衰落;另一方面,逐漸增強的市場體制,尚未得到確立,其中基本特征表現為計劃與市場的雙向而行。而1998年廣泛性政策相對應的體制基礎,存在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上;一方面,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是市場的,逐步行成的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本框架相融合,主導的市場機制與市場失靈、市場缺陷都共同存在于當下經濟運行之中;但另一方面,由于經濟轉型還未完成,傳統體制下遺留的各種問題又牽制著市場機制運行中的效率。由于起主導作用的市場體制還相對比較脆弱,市場功能不能有效發揮,主要還是市場失靈、市場缺陷等的原因,但是傳統體制的一些微觀基礎作用還在發揮著,還在繼續影響著市場機制的運行效率。因此,受傳統體制基礎的影響,積極性政策的擴張效應作用于經濟運行,帶動投資和消費、從而啟動經濟,恢復經濟的自主增長能力的效果自然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在市場化進行當中,體制上的相應變革主導政策效應的超長發揮,因為體制的不完善性,不僅會使任何一個政策在進行中產生正負兩個方面的效應,而且有可能進一步放大的負效應要遠遠大于正效應。而十幾年以來的市場體制基礎仍然還不完善;市場體制的基礎不穩固,市場體制本身的不完善,經濟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些都在深刻影響著市場功能的發揮和市場機制的效率。特別是導致局部的經濟過熱。其中的原因是:缺失產權約束機制與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在這樣的體制基礎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調控政策,沒有從根本上有效的管制部分地區和行業的投資沖動與利益驅動,以至于進行了多次調控,甚至不得不動用了“殺手锏”----行政手段。因此,目前我國的這種由市場體制主導基礎,有著市場體制特點的一般性,也有完善體制階段的特殊性。這種體制特點直接影響著經濟政策和特色宏觀調控政策作用的發揮,并直接決定著政策的效果。
三、結語
成熟的特色宏觀調控模式是不可能輕而易舉就成功的,為了打開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全新局面,我黨召開十八大,新一屆領導層實施推進改革、調整結構、穩定宏觀,降低風險的綜合策略。這一輪宏觀調控是從現實、邏輯、歷史等綜合角度來剖析的,對堅定決心、保持定力繼續實施正確策略的主導作用,未來,我國必將轉型成為開放的經濟大國。(作者單位為河南省中共駐馬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