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的同時,為了減輕企業的稅務負擔,我國逐漸實行了“營改增”的納稅政策,而高校科研項目也因此減輕了一部分稅務負擔,增加了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轉讓收入、咨詢收入,相對提高了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開發能力和技術服務水平。但是,在“營改增”稅務改革試點推廣過程中,仍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在稅務計征、申報程序、納稅人選擇等方面,為此,文章在這些方面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為高校科研機構實行“營改增”稅收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引言
“營改增”政策試點推廣工作的全面開展后,在該政策的影響下,對于高校科研單位的會計處理流程、稅務繳納方式的變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些變革對于高校科研單位減輕稅負、增加財務收入、提高科研技術水平也具有重要影響。具體來說,對高校科研單位的相關“營改增”政策進行分析,可以起到為高校科研單位減輕稅負的作用,并同時為高校科研單位增加技術收入、提高技術能力做好鋪墊,從而有利于促進“營改增”政策在高校科研機構的順利推廣。
一、“營改增”政策的相關內容
“營改增”是指在原來企事業單位的繳納營業稅稅金逐步轉變為繳納增值稅稅金的情況,這是我國政府為了減少重復征稅、減輕企業沉重的稅務負擔、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目的,所進行的一項稅收優惠改革措施。這項稅收改革措施的有效實施,可以有效完善我國的納稅體制、優化稅收結構。具體來說,在企業的“營改增”稅收改革中,企業的適用的增值稅稅率在原有17%、13%稅率基礎上增加了11%和6%兩檔低稅率,對小規模納稅人只征收3%的增值稅。而對于高校科研試點中的研發和技術服務適用6%的稅率。正是由于“營改增”稅率的改革,帶來了一系列的相關變化,不僅減輕了高校科研工作的稅負,更是對整個高校科研技術開發鏈條的優化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并且隨著“營改增”政策試點的全面鋪展,在實際中將促進“營改增”政策的全面推廣。
二、“營改增”政策對高校科研財務管理的影響
1.納稅人地位的確定影響科研稅負
增值稅的實施一般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具有進項稅額抵扣權限的一般納稅人,該類納稅人稅率較高,一是不具有進項稅額抵扣權限的小規模納稅人,該類納稅人的稅率一般較低,兩類納稅人的劃分一般是通過銷售額的多少和賬務設置是否齊全而決定的,例如,大型高校科研機構賬務管理規范、設置科學合理,且年科研收入達到500萬以上的,就符合申請一般納稅人的稅務主體,該類服務業的稅率一般是6%,可以申領增值稅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擁有進行進項稅額抵扣的權限,而對于小規模納稅人的認定,可以適用比較低的納稅稅率為3%,其進項稅額不允許抵扣,對于是否認定為一般納稅人,這就需要高校科研單位根據本身財務管理的現狀來決定,一般來說,當科研機構的增值稅應稅行為比較多時,且達到相應的認定標準,高校科研單位基于減輕稅負的目的,應當認定為一般納稅人進行相關稅務的處理,而對于更多的科研機構來說,其增值稅應稅行為比較少,申請認定為稅率較低的一般納稅人可以減輕科研單位的稅負,這樣有利于提高高校經費的利用效率,增加科研收入,提升科研機構的技術服務能力。兩者具體比較如下,其中R表示高校科研服務收入。
以下可以舉例說明稅負情況:
根據上表的劃分,可以將高校的納稅情況分為兩種,一種是按6%交可抵扣進項稅額的增值稅,例如某校科研收入為500萬,按一般計稅方法計算稅負,其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為500/(1+6%)×6%=28.30萬元,而之前的營業稅額為500×0.05=25萬元。但是當高校科研機構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低于28.30-25=3.30萬元時,稅負呈增加的現象,反之則減少。另一種是按3%不能抵扣進項稅額的增值稅繳納情況,比如某高校科研收入為300萬元,應交增值稅為300÷(1+1.03)×0.03=8.74萬元,而之前所交營業稅額為300×0.05=15萬,明顯減少了6.26萬元稅負,減輕了稅負率達到41.75%。
2.“營改增”后影響科研單位的計征范圍及申報程序
在過去實行營業稅期間,高校的科研項目活動中的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收入是免征增值稅的,其申報程序是,一般先報送地方稅務局,批準后,在申報到主觀稅務機關,經申報通過后,就可以作為營業稅的免征、抵稅、退稅憑證,但是由高校科研單位生產的樣品、樣機、設備等產品需要根據銷售額全額征收營業稅。在“營改增”政策實施后,雖然高校科研單位的收入交稅范圍沒有出現大的變化,但是對于科研項目的抵、免稅申報程序卻有了新的變動,具體來說,營業稅是經過地方稅務局申報,再批準實施,而增值稅則是通過國家稅務局進行申報備案,所要求的申報程序更為嚴格,材料更加齊全,在可抵扣的進行稅額申報上,也有諸多不便,給高校科研單位的稅務申報帶來不利影響,因此,高校科研機構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提前做好增值稅的申報工作。
3.“營改增”政策在高校科研單位科目設置上的影響
過去實行營業稅時,高校科研單位只設置了應交稅金-應交營業稅的會計科目,期末進行納稅核銷時,將貸方的營業額轉入借方,在新的“營改增”政策實施后,對于高校科研機構的會計科目設置分兩種情況,一是一般納稅人的情況,重新設置的有關增值稅會計科目比較多,除了在“應交稅費”的會計科目下設置“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二級科目外,還應當設置其他三級科目,如“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的轉出”、“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未交增值稅”、“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已交增值稅”等。二是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設置,這類納稅人不涉及增值稅抵扣業務,所以會計核算科目的設置比較簡單,只需要在“應交稅費”科目下設置二級科目即可。在期末進行納稅核算結轉時,再結轉到貸方。
4.“營改增”政策影響高校科研收入、支出及經費管理
“營改增”政策實行的目的雖然是減免稅負,但是,對高校科研機構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減免稅負那么簡單,還有可能影響高校科研的收入、支出,甚至高校科研經費的應用,在過去營業稅的征收中,高校的科研單位只需要按照收入的金額直接乘以對應相應的營業稅稅率即可,根據收入的貢獻比例然后分配各科室、課題組、院系等的科研經費,但是,在實行增值稅之后,高校科研收入的入賬規則以及交稅方式都有了巨大變化,比如,按照合同所計算高校科研收入并不是真正的收入總額數,還應當倒擠出增值稅,所得的收入才是確切的科研項目收入,在成本核算時,也需要科研單位減去增值稅進項稅額才是真實成本(一般納稅人情況下),按照此類核算方式,分配到各科室、課題組的經費會因為成本能不能得到更多的進項稅額抵扣而不同,這就相對影響了院系、課題組、科室的研究發展方向。
三、“營改增”下加強高校科研財務管理的對策
1.提高納稅籌劃意識,加強納稅籌劃能力
隨著“營改增”政策的廣泛推進,對于以往實行營業稅的高校科研單位來說,應該積極適應時代潮流發展的現狀,積極迎接“營改增”政策,樹立全新的納稅觀念,在改革后的高校科研機構納稅體系中,納稅工作不再是單純的簡單的統一納稅稅率,納稅籌劃空間也比較大,所以要樹立全新的納稅意識,包括“一般納稅人”確認的意識和納稅籌劃的觀念,因為具有“一般納稅人”資格的高校科研機構,可以結合高校科研經費管理的具體實際,通過制訂最優稅收籌劃方案來實現最優管理,重視增值稅進項稅額可以有抵扣作用和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正規獲取,加強納稅籌劃能力,另外,還要樹立科研經費整體納稅籌劃的理念,在復雜的納稅管理體系下,可以通過納稅籌劃減少科研機構的稅負,降低科研成本,提高高校科研效益。
2.優化高校科研賬務處理系統、完善科研稅務核算管理
在“營改增”政策試點工作廣泛開展之后,與高校科研項目相關的科研收入、成本、稅額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有必要重新做好高校財務核算的納稅調整,如,建立完善的增值稅進項稅額、銷項稅額抵扣明細賬,為下一步的納稅管理做好制度管理準備,在日常的賬務管理中,不能沿用過去營業稅的處理程序,要根據增值稅的推行需要,優化高校的科研賬務處理系統,加強科研稅務核算的管理,比如,按增值稅的專業發票計提稅額,并關注收入與成本的匹配抵扣情況。根據“營改增”政策對高校科研機構財務管理的影響,可以將科研合同規定金額換算成不含稅收入確定,并同時繳納增值稅。在每個科研項目的收入、成本中,應詳細記錄應交增值稅的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為后期的抵扣計算留下可靠依據。
3.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加強高校科研內部控制
對于“營改增”政策的擴展,高校科研單位做好應對措施最重要的是做好本機構的內部控制工作,通過一系列的“營改增”知識的普及、宣傳,讓科研單位的每個人員都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尤其是科研機構的財務人員,更要全面建立科研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加強科研單位內部管理制度的監督作用,不斷改進整體財務管理機制,及時改進財務管理中的缺陷,特別要注意對于增值稅發票的管理,一定要取得完整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為了下一步的納稅籌劃、稅收抵扣提供條件。
四、結束語
在“營改增”改革政策高校科研試點工作不斷推廣中,“營改增”政策逐漸實現了高校科研機構資源的高效率流轉和利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科研單位的經濟效益,提升了高校科研結構的技術服務能力,同時,對于規范高校科研財務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作者單位為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