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IC的設立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的東出入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緊鄰馬來西亞,南部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巴淡島相望。新加坡土地面積達716.1平方公里,人口553.5萬人。新加坡在獨立初期,失業率高達10%,政府采取了發展出口導向型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方針去提高就業率,并決定將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金融中心。進入70年代,新加坡為了最大限度解決失業問題,實現全民就業,開始注重發展資本密集型制造業。80年代初期,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新加坡外匯儲備持續增長,逐漸超出國際收支平衡。為此,新加坡政府希望通過建立專門的政府投資公司管理國家外匯儲備,并不斷為進軍新加坡的國際金融機構提供特別的優惠和激勵,成績逐步進展。為更好的管理新加坡日益增加的外匯儲備金,新加坡當時的財政部長兼金融管理局(央行)主席,已故吳慶瑞先生于1981年創辦了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以下簡稱GIC)。
GIC宗旨是為新加坡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使國家和人民長久受益。GIC肩負著特殊的職能:一是在境內代表國家對銀行等國有金融機構注資以改善其資金結構,提升競爭力;二是在境外代表國家進由GIC負責監督其運營和操作,進行海外投資,獲取投資收益,保證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可以說,GIC在肩負利用外匯儲備在境外進行多元化投資,以實現風險調整后更高投資回報的同時,肩負著促進本國經濟和金融業發展的重任。其性質決定了它在實現本國經濟戰略性發展和國家貨幣政策穩定性的支持方面,也要發揮一定的作用。至2014年7月,GIC總資產已達到3440億美元,所管理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公司投資于6個核心資產類別,投資組合的資產類別很廣泛,包括公開市場、房地產、直接投資等。其投資范圍輻射新加坡之外的40多個國家。GIC在全球投資的布局中,43%分布在美洲,25%分布在歐洲,30%分布在美國,2%分布在澳大利亞。它秉承市場化的管理模式和專業化的投資理念,以謹慎靈活的工作方式完成使命,以適當的風險獲取優化的回報,是全球性的長期投資者,不偏向于個別投資的短期回報。
GIC下轄三家子公司,分別是GIC資產管理公司,專門投資上市股票;GIC房地產公司,專門投資房地產;GIC特別投資公司,投資另類產品如私募股權和基礎設施。GIC實力雄厚,資金充裕,已在10個國家設立辦事處,吸引了1200名高素質人才。
二、GIC的治理結構
GIC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盈余,外匯儲備,公積金以及其他政府儲備(除央行存款和淡馬錫控股以外)。GIC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1 新加坡GIC結構圖
GIC董事長李顯龍,是新加坡現任總理。GIC向總統負責,確保每項脫售均基于市場公允價值,并且每年的預算須由總統批準,財政報表須由審計署審計。GIC董事會成員的委任或卸任必須經過總統的批準,黨總統不同意該委任或卸任時,或與總統顧問委員會的意見相左,國會可以通過不少于2/3的票數,推翻總統的決定。GIC董事會成員“官氣十足”,許多成員曾在政聯企業或政府部門擔任要職。董事會的責任在于監督GIC的總體表現,確保GIC堅守客戶定下的風險—回報目標,但是,董事會不參與批準任何投資項目。
為更好的協助董事會工作,GIC董事會下設各委員會,主要有投資戰略委員會,其主席退休前曾是多個淡馬錫控股旗下企業的要員。投資戰略委員會主要負責協助董事會取得投資表現的總覽,并提出影響組合表現和風險的趨勢因素,但是其職責不包括批準投資項目;審計委員會,其主席退休前曾任新加坡航空公司總裁。審計委員會主要負責審查內控體系的有效性、財務報告流程、審計流程以及法律條例合規性的監控流程,重審不道德行為,以及和詐騙、重大金錢損失有關的事件;人力與機構委員會,其主席是新加坡新展銀行集團的主席。人力與機構委員會主要負責機構組織,繼任計劃,薪酬計劃和人才培育;風險委員會,其主席是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長,風險委員會主要負責監督風險管理條例和做法的有效性。
在GIC的日常運作中,所有的業務由集團執行委員會主管參與,審查和批準主要的業務,集團執行委員會是GIC最高的管理機構,由其考慮GIC商業運作的風險和回報課題,以向董事會和有關委員會報告;業務規劃和人員的繼任,人才發展,薪酬和績效管理流程事項由集團管理委員會負責;投資決策的審查和討論由集團執行委員會下的集團投資委員會完成,并且還要負責GIC投資的績效和風險的管理,并對投資策略委員會及GIC董事提出適當的建議;首席風險管理官的智囊團由集團風險委員會擔任,并負責監督GIC風險管理政策和實踐的平臺。
GIC投資能遍布全球,與其強大的國際顧問團息息相關。投資專家團隊國際化程度很高,遍布亞洲,非洲,大洋洲,歐洲,美洲等各大洲。GIC國際顧問團,其成員來自摩根士丹戰略研究所、投資會、住房發展融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國際顧問團的設立,為GIC提供了一系列全球投資相關問題。
三、GIC投資策略
GIC投資方針隨著新加坡的發展而發生改變。80年代到新世紀,投資方針處于保守年代。GIC投資以流動性資產為主,投資策略保守,開始進軍亞洲,進軍房地產和私募股權。2000后,GIC開始提高對風險的接收程度和減低對資產流動性的要求。增持私募市場和新興市場的投資。2013年,GIC開始引進“參考組合”,尤其是針對性強的政策組合,以獲取長期利益。GIC的政策投資組合中,25-30%債券和現金投資;20-30%發展市場股市證券投資;15-20%新興市場股市證券投資;11-15%私募股權投資;9-13%房地產投資。
2013年4月1日起,GIC采取了新投資框架,新框架將充分發揮GIC的核心優勢,包括:豐富的國際投資經驗、長期投資、跨資產類別投資能力、經驗豐富的投資團隊、責任分明的治理結構。這將使GIC能更好的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后不斷變化的投資環境。
在整潔、綠色的環境下,新加坡的經濟在50年間成功的騰飛,人均收入由1965年的$500到現在的$64000,實現了全面就業,成為區域性的金融,物流與制造中心。
四、GIC與中投的比較
GIC與中投公司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投資策略。中投公司實行混合型投資策略,組合投資策略中的“境外金融組合產品”以及同時肩負著國內政策性投資和海外市場化投資的兩種角色。而GIC主要是負責海外金融產品的組合投資,所以GIC在發達國家國內開展投資業務時受到的抵制相對較少。中投公司透明度低,GIC透明度高。
(二)治理結構。中投公司必須向外界公布基金的投資策略和資產組合,董事會和黨委之間的職能分工,以及重大問題的決策程序和決策權分布。而GIC從性質上而言是私人公司,避免了向公眾披露,僅僅向股東披露投資組合而已。
(三)投資狀況。中投公司與以往的主權財富基金不同,是通過發行債券籌資的。而GIC最初是為管理新加坡國家儲備金而成立的,主要以投資證券為主。
(四)法律保障。中投公司目前還沒有專門法律的保障。GIC在法律上屬于新加坡憲法第五款下的政府企業。
(五)投資風險。中投公司趨向于主動性投資,追求相對較高的風險與盈利。GIC堅持穩健性投資。
五、啟示與借鑒
雖然我國國情、地理環境、人均收入、觀念等與新加坡相差甚遠,但新加坡獨特的國有資產經營模式對改進我國儲備金的管理、投資和管理理念等能給予諸多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一)建立責任分明的治理結構,明確董事會職責。GIC在企業內部董事會職責和管理層職責分明,董事會不參與批準任何投資項目,由專業的投資團隊做出投資決策。中投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決策權和執行權不分,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權責不規范。在這一點上,我國的投資公司可以借鑒新加坡GIC的權責管理方式。
(二)強化風險管理。GIC在進行一個新的投資決策時,著重強調風險,并且只有在預計收益率超過新加坡CPI時,才會做出投資決策。而國內投資公司在面對一個新的投資決策時,將收益放在第一位的同時降低了對風險的重視度。穩健的投資策略是GIC成為新加坡第二大投資公司的很重要的原因。我國投資公司應該改變現有的投資理念,增強投資風險意識,在重視投資收益的同時不應忽視其隱藏的風險。
(三)建設良好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GIC員工團隊服務期限長,超過一半的員工服務年限在5年以上。GIC員工中,服務期限15年以上的占比17%,10~15年的占比10%,5~10年的占比29%。GIC的員工不僅僅局限于新加坡人,其員工來自于世界各地,24%亞洲、大洋洲、非洲籍24%,4%亞洲籍,6%美洲籍。
(四)設置職業國際化投資團隊。國際化的投資團隊能提供地緣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環球、區域觀點,提供一系列投資相關的問題,特別是提供全球投資趨勢,新興的資產類和新的增長機會的建議。GIC專家團隊國際化程度高,到2014年3月31日為止,GIC擁有17%的亞洲、大洋洲、非洲籍,9%歐洲籍,10%美洲籍的專家團隊。
(五)在投資策略上,可以采取自營投資與委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投資操作。在GIC的投資過程中,其受托外匯資產中有相當多的部分委托給國際知名的投資機構,這樣既能分散投資風險,也便于學習別人先進的投資管理知識與技能。我國的投資公司亦可借鑒其投資操作方式。(作者單位為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