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國內互聯網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充斥網絡,給整個金融市場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類、融資平臺類、理財平臺類等模式,互聯網金融依托大數據和云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呈現出透明度高、交易便捷、參與度高、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其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金融背景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經引起了國家以及業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在2015年4月份的博鰲論壇上,更是特設“互聯網金融:通往理性繁榮”分論壇國內互聯網金進行探討,互聯網金融對貨市政策及金融監管都帶來了挑戰,無論是貨幣供給方面還是需求方面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沖擊都是不容忽視的,互聯網金融加速了資金的流動,高的流動性對貨幣乘數有正向影響,這樣變會內生的促進了貨幣供給量的增長。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源于歐美國家,但是在中國發展迅猛,由于中國的信用制度、金融監管等與國外不同,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發展有獨特的本土特征,近幾年各種互聯網金融模式層出不窮,本文把互聯網金融模式分為以下幾類:(1)第三方支付,指為買家和賣家之間提供資金結算擔保服的平臺。其中能提供第三方支付支持的平臺一般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與銀行簽約、有信譽保障。(2)融資平臺類,P2P網絡貸款。即有投資想法的個人通過平臺把資金借給資金缺乏的人。P2P網絡借貸的交易通過網絡實現,屬于民間借貸與互聯網的融合。眾籌是小微企業、個人通過眾籌平臺將自己的創意掛在網上,網民根據自己的癖好對創意進行投資,創意展示者獲得資金援助。平臺小貸,平臺小貸是指電商平臺利用自己的大數據優勢,為相關中小企業提供小額貸款等金融服務。(3)理財平臺是指提供理財服務的互聯網平臺。從去年幵始各類寶寶類理財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及其對貨幣政策的沖擊品橫掃互聯網,有支付寶平臺的“余額寶”、騰訊的“理財通”、京東商城的“京保貝”、百度的“百發”、新浪的“存錢罐”等等。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實意義,我們有目共睹,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也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意義做了探討,總結為以下幾點:(1)有助于發展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目前服務的主要群體是中小企業、個體商戶乃至個人。互聯網金融作為后起之秀,及時填補了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盲點。(2)滿足了電子商務需求,隨著近幾年我國電商行業不斷發展,僅2015年國內電商平臺交易額就突破10萬億,同比上漲21.3%,并且根據預測,有望在2017年達到21.6萬億元。(3)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大數據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巨大優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以大數據為依托。互聯網金融機構不需要設置過多的管理機構,省降低了經營成本。互聯網金融利用計算機進行全方位操作,提高資金配置效率。(4)促進金融服務多樣化發展,互聯網金融改變了傳統金融機構業務操作方式以及服務模式。互聯網金融可以依據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全方位了解客戶的需求,根據不同層次客戶需求發布相應的金融產品,針對客戶類型制定差異化的銷售路徑及產品運作方式。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四、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主要有:(1)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流通速度的有正向作用。型金融產品對實際貨幣產生替代性,他們呈現出高收益和高流動性的特點,增加了居民持幣的機會成本,居民會把資金不斷投向互聯網金融產品,資金在不同金融產品之間轉換,這也就是互聯網金融對于現金的替代效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替代效應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2) 互聯網金融對利率渠道的影響,互聯網金融對利率傳導機制有負面影響。利率傳導機制要想高效運行,央行必須能夠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來調控利率,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削弱了國家對貨幣供給的可測性造成貨幣需求的不穩定,央行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來調控利率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互聯網金融對利率傳導機制也有正面影響。我國由于長期的存款利率管制影響了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扭曲了實際利率,降低了利率的傳導作用。(3)互聯網金融對銀行貸款渠道的影響,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降低了商業銀行金融中介的功能,各種互聯網理財產品、網絡小貸等產品分流了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效果。
五、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首先,優化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貨幣政策中介指標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環節,對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應該重新審視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選擇。其次,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當前應該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貨幣市場,加強對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控制,加強新型金融產品對利率的敏感性,控制好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信貸總量,完善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創造機制。最后,加強互聯網金融監測力度,加強對P2P網貸平臺、眾籌平臺、平臺小貸等的營業管理,要求互聯網金融平臺報備其信貸規模和資金流向,定期提交相關報表,把握好互聯網融資總量統計,把網絡融資總量納入到社會總融資指標中去。(作者單位為蘭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