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自由化的推動下,金融控股集團這一新型的金融創新微觀組織模式迅速發展起來。通過整合集團內部的金融資源,金融控股集團公司能夠極大地降低運營成本,體現出范圍經濟效益和規模經濟效應,從而實現在競爭激烈的金融行業內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目前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在我國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其內部還存在著會計信息不真實、大量關聯交易和內部傳染性風險等問題,因此探討如何強化金融控股集團公司的內部風險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控股集團風險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團化管理可以發揮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協同效應的優勢,同時增強經營彈性,擴大利潤空間。但組織結構的復雜性和金融業務的相關性會加大風險管理的難度并導致一般風險的傳遞,形成一系列特殊的風險。
(一)資本金重復計算
金融控股集團資本的重復計算一般有以下情況:一是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資本撥付。從集團外注入的資本金會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報表中同時反映,故造成資本金的重復計算。如果子公司繼續投資集團內部,同樣會導致重復計算。二是兩家是各子公司各自持有的股份,導致股權結構的混亂以致資本的重復計算。
(二)內部控制風險
內部控制風險很難管控,而金融控股集團的內部控制風險與組織和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金融控股集團子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會影響子公司的經營狀況,增加內部交易風險和利益沖突。由于金融集團與資本之間的復雜關系,相互聯系是必然的,主要包括:交叉持股、貸款或其他擔保承諾、再保險方式形成的風險轉移、集團成員間第三方關系的風險轉移、集團成員間之資產買賣行為等。這類交易常伴隨風險的傳遞與集中,最終形成集團的整體經營風險,危及集團的經營安全與穩健運行。
(三)系統性風險
金融控股集團的經營業務涉及多個金融領域,由于組織的特殊結構會導致風險集中,并傳遞。金融控股集團的協同效應可能增加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即在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客戶服務中心和銷售渠道同時,雖然減少了整體經營成本,但風險可能通過這一渠道向母公司繼續傳遞,當風險過于集中時會導致該集團的陷入危機甚至破產。
二、金融控股集團集團的內部風險控制
(一)金融控股集團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
金融控股集團公司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主要由以下四個部分構成:公司治理結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解決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各方的利益分配問題,有效防止“內部人控制”現象的發生;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是金融控股集團公司為了實現經營管理目標、組織內部經營活動而建立的各職能部門之間對業務活動進行組織、制約、考核和調節的方法和措施;內部稽核。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建立內部稽核制度,旨在查核及評估內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夠有效運作衡量營運的效率,并適當提出改進建議;內外部防火墻。設立內外部防火墻可以有效減少金融控股集團公司的負面效應,即在金融控股集團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間與各子公司相互之間建立起防范風險產生和傳遞的防火墻。(如圖1)
(二)金融控股集團內部風險控制管理程序
金融控股集團內部風險控制主要闡述了在內部控制中母子公司和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和職責,此外,對于金融控股集團對內部風險控制管理時還需要有相應的程序和步驟。所謂金融控股集團的內部控制管理程序既是指公司為方便控制和管理風險特意設置的一定相互連接、循環的管理順序和工作流程,其包括建立控制標準、識別風險確立控制點、評估風險、制定與執行計劃和對控制的監控、評估五個部分。(如圖2)
(三)金融控股集團的內部風險控制對策
對于金融控股集團公司而言,內部風險控制要特別重視以下內容: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在公司法架構的公司治理基礎上,金融控股集團公司要限制子公司之間相互交叉持股、規范交聯交易,遏制不當關聯交易行為、引進新的投票決策制度、完善股東退出機制、防范濫用股東有限責任;加強以風險防范為基礎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管理層的監督與控制文化、風險評估和辨識、控制活動與職務分工、信息與溝通、監督活動與糾正措施。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必須要通過構建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糾正的動態控制,并且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能夠在各級部門和員工中得到全面執行;正確劃分控股母公司的職能。金融控股集團公司控股母公司的主要職能是監督管理,制定集團的發展規劃,但不應從事具體的經營活動,公司具體的經營和投資活動都應交由下屬子公司來操作。
三、結語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金融混業經營的時代即將到來,我國金控集團將進入一個跨越式發展階段,這對集團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集團發展得越快,風險管理就越需要跟上。風險管理不是簡單地踩剎車,更不是發展的絆腳石,它本身就是發展的能力。為此,我國金融控股集團應高度重視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做好風險管理的頂層設計,夯實軟硬件基礎設施,做好迎接新機遇、新風險的準備,更好地為集團的發展保駕護航,提供持久動力。(作者單位為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