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有新突破,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離不開誠信的支撐。企業失去信用,就會失去市場;政府失去信用,公共政策就會失靈。誠信是抑制市場經濟負面效應,推動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助推器。只有全社會誠信,供給側改革才能順利進行;否則,改革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從供給方發力,以誠信為本,提高供給質量,來擴大居民各 一、誠信與供給側改革
誠信,即誠實守信,本屬道德觀念范疇。觀念是行為的先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思研究過非正式制度特別是意識形態對人們行為的約束作用,其結論是:成功的意識形態能淡化各主體的成本-收益計算,抑制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發生。企業主若沒有誠信觀念,就不會誠信經營,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消費者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一旦公眾消費信心受損,消費環境變差,消費升級勢必受到影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從談起。
誠信不僅是單純道德層面的意識和行為,而且是一種巨大的經濟意義上的稀缺性資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重要的經濟資本。德國著名經濟學家韋伯認為即使從追求經濟利益的角度上看,誠信仍是最佳策略。因些,要重塑以誠信為本的價值觀念,增強社會各主體的誠信觀念和意識,引領社會成員誠信自律。
二、誠信助力供給側改革
我國自古就講誠信,推崇誠信,“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商鞅變法時,為消除民眾信任危機,在法令擬定尚未發布時,“徙木立信”,取得了民眾的信任,隨后頒布新法,使變法順利推行。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賞罰分明、獎罰兌現,成就了秦國的強大和富足。
(一)信任危機導致供給側改革效應打折扣
2016年2月《金融時報》調研文章《以增加信任為導向推進供給側改革》中說:由于供給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導致我國大量的有效需求被轉移至國外或壓抑。2015年淘寶全球購發布了《海淘十年報告》,報告顯示,2005年至2015年,國人的海淘足跡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萬款海外商品被“淘”入囊中。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針對國內消費疲滯,“十三五”計劃期間從以往的需求側轉向,將從供給方發力,提高供給質量,要通過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來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完成,通過改革激發消費,擴大消費,促進消費升級。但近年來,“國人熱衷境外消費”這一現象呈愈演愈烈趨勢,反映出國內當前消費供求關系的扭曲,反映出產品的無效供給。如果國內的消費環境能夠滿足需求,中國消費者也就沒有必要舍近求遠把眼光轉向境外,追根求源,是基于不信任導致的有效供給不足,是基于化解消費信任危機的改革導向缺失。信任危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供給側改革效應必然大打折扣。
(二)誠信是供給側改革的助推器
九三學社中央參政議政部認為:“改革要有新突破,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更離不開誠信的支撐。信用經濟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根本。在當今中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社會轉型期,經濟越是發展,改革越是深入,就越需要誠信。誠信是抑制市場經濟負面效應,推動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助推器。”
三、治理社會誠信缺失,供給側改革帶動居民消費
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確立以來,由于市場體系不完備等原因,致使市場各類信用危機嚴重。尤其是市場誠信危機轉入社會其他領域后,不單是食品藥品等行業,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
(一)社會信任缺失的危害
當前,我國企業壞賬率高達1%至2%,且呈逐年增長勢頭,相比較而言,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壞賬率通常為0.25%至0.5%;我國每年簽訂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因此,政府應該迫切建立誠信制度體系,將政府誠信建設納入法治軌道,從完善制度機制入手,積極構建誠信體系,大力倡導誠實守信精神,讓講誠信者受到尊重,讓不講誠信者受到懲罰,從而帶動社會誠信的培育和發展,助力供給側改革。
(二)從政府、企業、民眾全方位構建誠信法制建設
治理社會誠信缺失既要依靠道德提升,又要依靠法制建設,即堅持德法并舉的原則。道德具有基礎性、普遍性、治本性的特點;制度具有規范性、針對性、穩定性的特征,二者相得益彰,交叉互動,相互協調,不可偏廢。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政府誠信是全社會誠信的支柱。政府既是社會信用制度的制定者、執行者和捍衛者,又是社會信用的示范者,更是整個社會信用的風向標。鑒于公務員和司法從業者具有制定、執行和解釋制度的機會及功能,又與廣大納稅人存在“衣食父母”和服務對象的雙重關系,因此,社會公眾對公務員和司法從業者的誠信道德水平明顯具有較高的要求。
企業、民眾誠信是社會經濟良性運轉的基礎。企業基本責任是依法經營和誠信交易。因此,法律要求市場主體在追求利益時,守住“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的底線。企業失去誠信,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產品就會充滿市場,虛假廣告隨處可見,給社會、民眾造成危害,使民眾深惡痛疾,不再信用,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難以持續發展;民眾失去誠信,人人自危,怕遭人算計。
(三)誠實守信,推進供給側改革,擴大居民消費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財富增加,消費逐漸升級,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對產品質量、安全功能、消費環境、消費服務等各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居民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的方向轉變。
居民財富的增加,消費的水平的提升,對產品有效需求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內得不到的有效需求,居民就會把目光放到國外。只有國內企業產品杜絕假冒偽劣,誠信經營,才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享受型消費的上升,消費呈升級態勢。企業要從供給側出發,促進居民消費升級;要從消費者的愛好出發,分析消費心理,不欺騙,不夸大,使人們放心消費,幸福生活。
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成為主要動力,證明居民更加注重心身健康。這要求企業員工自身的教育水平、文化素養要更高,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文化水平,學術學歷不造假,要有真水平,真才干,才要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購物支出大幅上升。但網購特殊性,使得假貨又有了可乘之機,據調查,在購買到假貨之后,有30%的中國消費者選擇忍了,其實不是真忍,是維權太難,程序太多。消費者忍的后面是不信任,不買了,近來有人在質疑“網購能走多遠的問題”。因此,電商的誠信經營也是電商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作者單位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項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