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是美國著名的發明家和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泰羅結合自身經歷以及工廠實踐,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勞動效率。于1911年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第一次系統地把科學方法引入管理實踐,集前人管理思想和實踐經驗之大成,奠定了科學管理理論基礎,標志著科學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也標志著資本主義國家由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的根本轉變。因此,泰羅在西方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受到世人的尊敬。
一、古典管理理論產生的背景
思想解放運動已完成,工業革命也接近尾聲,城市在極度地膨脹,工廠林立的到處都是,特別是美國的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同時,世界的溝通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際貿易空前活躍。這是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一個時期,然而管理并未進行根本的變革,仍然處于經驗管理階段。普遍存在著技術先進、管理落后、生產混亂,勞資關系緊張,工人“磨洋工”的現象。勞動生產率和工人的工資都比較低——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工人消極怠工、企業的潛力得不到發揮。泰羅當時是美國某企業的一名普通員工,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管理崗位,他深知企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原因,致力于研究管理,以促進勞動從生產率隨著技術和工藝的改進而提高。
二、科學管理的制度保障
泰羅的思想深受西方法制的影響,注重體制對管理科學性的保障。在傳統的管理中主要憑借個人的閱歷、智慧、才能以及管理經驗等等對管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傳統的管理體制中這些“能人”被認為是具有天賦異丙的才能,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人們靠著他們來出謀劃策。這種管理體制實際上是一種管理領導品質人格論的思想,認為領導者是天生的,其個性特征決定著工作的成效。
對于這種思想,泰羅并不認同。在傳統的管理體制中,人們過于看重管理經驗,而管理經驗因人而異,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降低了管理的高效性,而且管理者的能力是有限度。泰羅認為,應該把管理體制放在第一位,而非這些有著先天優質稟賦的管理者。能提高組織效能的路徑在于建立一套有效、嚴謹的管理系統,只有在有效的管理系統之下,有能力的人的才能方可穩定的發揮到極致。管理是一門科學,強調的是管理的客觀規律性,需要遵循管理體制。管理是一門藝術,則強調的是它的靈活性、變化性、創新性,在遵循管理體制的基礎之上,最大的發揮其效能。
三、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
泰羅提出:“以高工資和低成本作為最良好的管理制度基礎,”其唯一的途徑就是提高生產率。泰羅意識到管理不善、效率低下會造成資源浪費的危害以及提高勞動生產率所帶來的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他認為,企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門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額,工人缺乏科學的指導。所以,要把科學研究系統和科學知識相結合科學地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去。
(一)工時研究與勞動方法標準化。泰羅開展工時研究,通過“鐵鍬實驗”證明,只有用科學的方法對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工具、勞動和休息的時間,以及機器設備的安排和作業環境的布置進行分析,科學地制定工作定額才能夠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泰羅認為,制定工作標準、定額與操作程序,妥善安排工作時間,“在工作時間好好地工作”、“在休息時間好好地休息”是有效縮短工作時間和提高效率的辦法。
(二)科學挑選與培訓工人。泰羅認為,為了提高生產率,必須找出最適宜干這項工作的人,這也就是挑選出“第一流的工人”。在勞動方法標準化的基礎上,對對工進行教育和培訓,教會他們科學的工作方法,每一個工人都會很優秀,至少能勝任其工作。
(三)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為了能最大限度地刺激與激勵工人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泰羅主張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額而采取不同的工資率,實行差額計件。
(四)管理職能與作業職能分離。泰羅認為,應該實現管理職能專門化,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負責研究、計劃、調查、訓練、控制和指導操作者的工作,而工人只負責一線作業,術業有專攻,各司其職。
(五)實行“例外原則”。泰羅主張高層管理者要“超脫”于一般的日常事務,把它們授權給下級去做,高層管理者應該主要處理重要的事情、企業藍圖以及一些突發狀況。例外管理原則至今仍是一項被廣泛應用的重要的管理原則。
泰羅認為科學管理是管理哲學指導的產物,變革的基礎和前提是所有管理人員和工人精神狀態以及管理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決不能操之過急。(作者單位為河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