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在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百姓也積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形成了規模可觀的民間資本。這樣的成績固然可喜,但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這大量的民間財富多數以儲蓄的形式存在,主要是通過政府主導的投資才流動起來。作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這樣的投資模式無疑存在很大的弊端,無法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如何讓這些沉睡的資金煥發活力成為了政府的難題。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國務院出臺了許多文件來規范引導民進資本的投資。但是政策的法律效力低,面臨著朝令夕改的隱患,很難實質性的為民間資本提供保障,絕大多數的民間資本都持觀望態度。這時,完善的法律制度就顯得尤為迫切,只有法律才能打消企業家的疑慮。
之所以要大力發展民間資本投資,是因為其對我國經濟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我國經濟都處于大政府小市場的局面中,很顯然,這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背道而馳。進入WTO之后,國外也因此而拒絕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政府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大包大攬對市場競爭和市場活力無疑具有抑制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提出了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這就意味著經濟必須轉型。08年歐美金融危機之后,政府為托市出臺了四萬億投資,這樣政府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效果并不好,反而使得各級政府債臺高筑。我們更進一步看到了這種投資模式的弊端。三駕馬車的同時放緩使得民間資本成為了經濟轉型的生力軍。民間資本效率高、專業性強,有著天然的優勢。從各國的發展經歷看來,大力依仗民間資本投資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我國經濟目前處于換擋期,民間資本急需發力來彌補政府投資的不足,然而諸多困難和不確定的存在使得民間資本投資額不升反降,這就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擺在我國民間資本投資面前的絆腳石卻有不少。首先,投資面狹窄。因為政府的行政管制和壟斷,許多行業門檻較高,民間資本難以進入。因此廣泛的集中在房地產、互聯網、農產品等領域。我們急需進一步開放行業準入,使民間資本擁有更多的投資空間,如民營銀行和重大戰略資源的下游等行業;其次,投資風險較大。從自身來講,民間資本存在著散、亂、弱的缺點,導致自身防范風險的能力較弱。從政府層面來講,未建立起一套系統的征信機制,對民間資本的優劣沒有辦法判斷。這兩點使得投資主體和監管者都面臨著較大風險;再者,投資稅負壓力大。近年來我國不斷為中小企業減負,為的是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但是目前看來,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10項稅種和地方教育附加、市場物價調節基金、綠化費等13種以上的各類政府基金和收費使得民營企業苦不堪言;最后,融資渠道不暢。我國民間資本的主要來源就是企業家的原始積累,銀行對國有企業的偏愛使得民營企業很難從銀行得到資金。除了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發育不健全也導致民間資本來源有限,這就導致大多數中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往往死于資金鏈斷裂。這樣的局面直接導致了民間資本慎于投資。
民間資本投資急需法律制度保駕護航。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完善投資保障制度,暢通民間投資渠道。我們需要提高相關法律的效力等級,從制度上為民間資本提供保障。民間投資,制度先行,沒有法律保障,其所面對的政策變更風險可想而知。此外,破除行業壟斷,釋放更多空間給民間資本,使其擁有更多的施展余地。民間資本投資渠道有限很容易導致某一行業產能過剩,而被行政保護和壟斷的行業又缺乏競爭效率低下。面對這個雙輸局面,我們何不在不影響戰略安全的前提下進行中和,使得資源配置得以優化。
第二,完善風險控制制度,降低民間投資風險。完善投資風險警示制度,在股市投資、創業投資等高風險投資中對投資者進行投資風險提示;加強投資風險控制制度建設,不斷提高民間投資者的法律風險意識;指導和幫助民間投資者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防控機制,引導民間資本安全有序地投資于我國的經濟建設領域;加強社會誠信制度建設,完善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系統,推進信用信息共享體系建設,強化失信行為的懲罰和處理工作。完善的風險控制制度無論是從投資的開始還是結束都使得企業和政府利益都得以最大程度的保護。
第三,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根據民間資本進入的領域性質是否具有公益性,可以考慮給以一定程度的財政支持。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財政支持必須設立一定的標準,使得財政補貼明明白白在陽光下進行。此外稅收工具可以做為抓手,繼續實施大規模的減稅政策。為民營企業進一步減負,使其有能力、有意愿進行投資,從而激發市場活力。稅收工具受眾更廣泛,成本更低,是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的最大法寶。
第四,完善融資保障制度,擴大民間投資規模。首先從國家層面上認可民間資本和國有資本的同等地位,打破潛規則,使得各金融機構有意愿為民營企業進行融資;其次,繼續擴大新三板的平臺影響力,使得有實力的民營企業能夠有更好的平臺來獲得資金;再者,適度監管網絡資金,使其脫離非法集資的魔咒但又不一棒子打死,引導其成為民間投資擴大規模的重要資金來源。
值得慶幸的是,一些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已經很大程度意識到民間資本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無論從政策上還是資金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支持,但是還不夠系統和規范,國家需要在這些省份中選一些作為試點,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形成一套可以復制推廣的經驗在全國推廣。尤其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及山西、內蒙、云南這些資源依賴型省份,更是應該大規模民間資本來幫助國有企業完整脫及借改革。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間資本將迎來投資的春天。國有與民間資本的活力將競相迸發,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