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規民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廣大的農村,鄉規民約雖然只是鄉村社會自發形成的民間規約,不屬于法制范疇,也不具有國家法制效用。然而,具有特殊思維取向和生活模式的鄉土社會,屬于重視“倫理本位”的社會結構。國家法律制度進入鄉村社會秩序往往受到鄉土習慣的影響,而且由于法制的滯后性、非具體性等造成法制的局限性,必然需要鄉規民約及道德規范等作為社會調控的補充,鄉規民約自產生以來一直在鄉土社會中與法制共同發揮著法治的功效。它與法律制度既有矛盾之處,又存在著一致性。鄉規民約的效力發揮也成為當今新農村建設的重頭戲,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我們應該發揮鄉規民約法律效力的重要作用。
鄉規民約是由村民等特定的群眾和相關組織共同制定出來的,在某一個特定鄉村范圍內和時間范圍內,特定人群共同遵守的自我約束、自我救濟、自我管理的共同規則,具有自治性、鄉土性、契約性、自律性等特征。傳統的鄉規民約不只是鄉民一致同意并遵守的行為規范,而且還是一種處理地方社區事務的地方性自治規則。
一、鄉規民約的法律屬性分析
首先,鄉規民約是用于調整村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而鄉規民約的法律屬性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其是一種行為規范。其次,鄉規民約的社會契約屬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村民個人的自由是產生具有社會契約屬性的鄉規民約的現實基礎,契約是兩個或多個平等主體之間的自由合意行為,社會契約也是同樣的道理,村民讓渡其權利的自由為鄉規民約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二是村民們要求的民主、正義等觀念,是建立具有社會契約屬性的鄉規民約的思想基礎。村民建立鄉規民約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人們互相的傷害,克服彼此間的恐懼,保證個人權利不受侵害。三是鄉規民約的實質是根據協商機制,平衡村民的各種訴求,而社會契約的核心就是相互妥協與和平協商。鄉規民約的通過,就是村民們對權利和義務博弈的結果,其通過之前經歷了一系列的協商過程。因此,兩者實質上具有相似性。
二、鄉規民約的效力范圍
(一)鄉規民約具有一定的時效性。雖然多數的鄉規民約都在實踐中被繼承和延續下來,有很強的生命力。然而,有的鄉規民約的仍然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其會隨著設定它的民間組織的解散和衰敗而喪失原來有的效力。
(二)鄉規民約也具有空間效力,其往往以頒布鄉規民約的基層組織的管理范圍為邊界。但是在民風鄉俗相近的一定范圍內,鄉規民約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并不能說其空間范圍超越了出臺鄉規民約的基層組織的管理范圍。
(三)鄉規民約所規制的對象具有一定的范圍,從廣義上來說,鄉規民約的規制范圍是村民。但是,具體來說,每個鄉規民約的適用范圍都有一定的差距。其只以頒布鄉規民約的基層組織所管轄范圍內的村民為規制的對象。在外來人員進入特定鄉規民約所管轄范圍之內時,應當自愿的入鄉隨俗,在其他地區的村民,在其他地區的村民則不需要遵守另一區域內的鄉規民約。
三、鄉規民約效力的實現
我國鄉規村約的制定程序的民主和科學問題引起了學界廣泛的關注。現代的鄉規民約由于具有了法律的特性,因而在制定程序上也需要相應的加以規范。按照國家法律的相關程序規定,鄉規民約可以通過下述的四個步驟來完成。
(一)鄉規民約的制定需要在政府的指導下,對相關問題進行調查。在鄉規民約制定的過程中,進行實證調查是十分必要的,鄉規民約源于村民的實際需求,不進行調查就無法了解村民的真實想法。同時在調查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對其加以指導,基層政府可以采取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的方式調查村民需求,也可以采取調查問卷、入戶調查等方式。
(二)鄉規村約應當由村組織起草,在全民范圍內進行討論,并且由村民會議通過。起草鄉規村約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能與國家法律產生本質的沖突,行文應當合乎邏輯且簡單易懂,內容應當反映特定地區的實際情況。起草完初稿后,應當將初稿在全村范圍內公布,讓村民對鄉規村約的內容進行討論,提出意見。村組織在考慮到村民的意見后,應當將初稿進行完善。
(三)鄉規村約應當在鎮政府進行備案。備案是《村委會組織法》的要求,這個步驟可以說明鄉規民約是經過了國家機關的認可進行實施的,證明鄉規村約由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
(四)鄉規村約應公布實施,公布實施證明規范具有效力,讓村民知道鄉規民約已經生效,尊重村民的知情權。通常情況下,公布的方式包括在公共事務欄里張貼、召開村民會議、廣播等方式。
在鄉規民約執行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規定:首先執行應當具有合法性,即執行鄉規民約的主體、執行的過程和步驟需要具有合法性,應當由設定鄉規民約的基層組織的相應部門來執行該鄉規民約,同時執行的過程應當符合程序要求。
其次,維護村民合法權益,在執行的過程中,即使村民會受到鄉規村約的否定性評價,也需要保證其應當獲得的合法權益。最后及時執行,遲來的正義是非正義,在執行鄉規村約的過程中,應當及時處理產生的問題。(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