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是20世紀在全球興起的一股民主浪潮。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公民社會也因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組成部分而受到國人的重視。然而公民社會對于中國的意義不僅是經濟的,隨之而帶來的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以及組織化發展給予中國的政治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今天,公民社會已經被稱之為與政府、企業并稱社會的三大支柱,與公民、政府及私人部門共同構成社會治理的共治體系。可以說,公民社會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已經成為了社會不可缺的一員,并且其作用也愈來愈重要。
公民社會已經成為平等與自由的代名詞,公平正義的使者,普通大眾的保護神。但是,拋開公民社會耀眼的光環,我們不難發現在公民社會內部也有著鮮為人知的缺陷。 公民社會內部各社團之間的不平等已經成為學界關注的現實問題。
中國學者張靜從公民社會的“法團主義”角度分析,國家法團主義一般是指由國家建立和掌控的具有強大經濟實力和權力影響的利益共同體,自由法團主義則是指的民間形成的,代表基層普通群眾利益的組織實體。二者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在(國家)法團主義社團內部僅有精英民主或實行寡頭統治;它們往往壟斷了某種職業或行業的利益代表權和參與政策代表權。這種壟斷的特權地位得到國家認可或系由國家創設。國家通過這些收到特許的社團組織來控制生產者并防止他們成立新的組織。壟斷法團主義是西方社團興起時的初級階段,在以后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和自由精神的推崇,各種利益代表為了追求平等,自由法團主義開始出現,自由法團主義要求各種社團之間平等對待。” 美國的戈蘭·海登和英國學者戈登·懷特因此都呼吁,在限制國家權力的同時,要建構公民社會中各團體間的平等關系,“民主的憲法或民主的其它方面不純粹是國家和公民社會之間的一種競賽,而且也依賴于公民社會不同部分之間在利益、規范和權力這三個方面沖突和合作的方式。”
在我國,以上種種問題也明顯存在。首先,很多協會或社團成為政府精簡機構后,政府轉移資金建立的“小金庫”,或是政府安置退休干部的“敬老院”。這明顯是社會不公的后遺癥。另外,目前我國行業壟斷問題十分嚴重,比如鐵路、電力、通信等集中于幾大利益集團手中,一系列霸王條款,不公平競爭現象比比皆是。甚至,這些利益集團與政治有著緊密的聯姻關系,是政治強勢的附帶產品。很多行業協會名義上是維護行業利益,實際上是維護的幾個獨大利益集團本身的利益,小的公司或私人部門很難在這些協會中占有一席之地,分到應有的一杯羹。當然,也有一些普通企業,為了獲得更大利潤,聯合起來,制定行規,私定產品價格,阻擾其它企業進入流通領域,進行不公平競爭。 因此社團之間的平等,維護社團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民主關系是實現社會良好治理的重要條件。這種民主關系的維護需要一種完善的民主機制予以約束和規范,它包括社團之間的聯絡,社團之間公平的裁判,社團之間自由競爭機制以及社團參與社會治理的監督機制等等。
一、建立社團間平等聯絡和裁判機制
這就要求我們弱化壟斷組織的權力,削減其行政色彩,對于基礎薄弱的草根組織則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法律保護力度、制定處理社團間關系的法規或者成立社團聯盟,在聯盟內制定民主平等合作原則。再者可以建立社團與社團之間的聯絡機制,一是社團自身建立聯絡部,專門用于與其它社團的交涉聯系。二是政府可以以民政部門的民間組織管理局(司、處)來負責社團之間的聯絡溝通事宜。三是社會支持組織,這些組織一般是指對基層社會組織提供資金,資源等支持的組織(當前國際這類國際組織較為普遍,如卡特基金、福特基金、國際救助基金等),可以以這些組織的資源和便利來提供社團之間的協調聯絡事宜,或者是社團之間協商成立的社團聯合會或社團促進會等社團聯盟組織,作為社團聯絡合作的平臺。以上只是三種選擇性途徑,我們需要建立這樣的機制,以解決社團之間的溝通問題,解決它們之間存在的矛盾,或者促進它們之間更好地協作發展。
二、在維護社團之間平等基礎上,引入社團競爭機制
使社團運營符合市場規律,將資源向資質優秀,能力強,信譽好,服務好的社團轉移,淘汰不合格的社團,從而凈化社團市場,優化社團系統進出機制,引導社團良性發展。當前,我們國家在這方面還存在缺乏競爭機制的問題。如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13條第2項的規定,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已有業務范圍相同或相似的民間組織,沒有必要成立的,對于民間組織的成立申請不予批準。另外,社會團體不得設立地域性分支機構。可以看出,我國在民間組織問題上實行的是壟斷政策,這不利于市場的自由競爭原則,也不利于整個社團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打破這種封閉機制,在現行政策環境允許的條件下,適當放開,通過增量的改革促進存量的調整,逐步形成社團優勝劣汰機制。
三、政府應加強對社團依法引導和監督
我國尚處在社會轉型期,市場發育尚不成熟,社會自治能力較弱,還遠不適應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所以政府應加強對社團的規范、引導和監督。目前,我國除了《社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組織管理條例》等少數法律法規外,其它非盈利組織的法律地位、責任及其行為的監管等,還處于無法可依狀態。另外,我國長期條塊分割的體制特點加上政府改革和社會轉型形成的權力真空,以及黨政體系權力相對獨立,對社團的行政、許可及監管職能分散在了登記部門、各主管部門和部分監管機構中,使得社會組織特別是那些無法通過民間組織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得不到集中統一監管。建議在現行民間組織管理局的基礎上,建立民間組織監管委員會(簡稱民監會),將目前由業務主管單位行使、以及分散在相關部委和單位行使的對民間組織的各項主要的行政監管職能統一到民監會中來。由民監會統一行使對社團的監管任務。
四、除了政府作為監督社團以外,還應積極發動社會監督力量
如,新聞媒體、公民個體等。對于違規違法的社團,媒體予以曝光,對于社團的預算開支也可在相關網站或報刊進行公開公布。甚至,媒體也可以對社團進行評估排名,將優秀的和不合格的社團公示于眾。相關部門,如銀行也可建立信用評估機制,專門建立社團信用檔案,將不守信用的社團登記在冊。同時,考慮到一部分從事教育、衛生、環保、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的民間組織具有很強的專業要求,應當由相應的業務部門或政府授權的中介組織進行資質認證和必要的業務指導,和業務考核及監管。作為公民個體,積極發揮社會主人翁精神,將社團的不法行為揭發并通報給相關部門。
正確理解公民社會,認識公民社會的優點與不足,為公民社會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重要理念支撐,同時在此基礎上積極建構社團外在民主機制,規范和約束公民社會的行為,是一個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當前這方面工作已經展開,但還不夠系統和具體。在具體實施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法律文件,機制建設還只是點上的實驗或摸索,沒能成為政策上或戰略上的考慮,因此這個工程任務還很艱巨和迫切,需要我們為此再努力。(作者單位為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