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承接產業轉移能力能夠迅速促進一省的產業轉型升級,并帶來經濟效益。本文選取了山西省36個工業行業的數據,通過靜態和動態兩種指標進行了模型構建,對山西省36個工業行業的產業集聚和產業轉移的能力和速度進行了闡述。并結合山西省面臨的處境和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現狀提出建議。
一、引言
本文選取了山西省36個行業進行了比較優勢分析,分別選取了靜態比較和動態比較兩種方式。其中,靜態比較優勢分析將2005年和2011年各行業區位熵進行計算分析,觀察36個行業的比較優勢變化情況,此外,加入了時間因素,對山西省各行業在2005-2011年的集聚速度和區域轉移能力進行了分析比較。最后,將2011年的靜態比較優勢的計算結果和2005-2011年的靜態比較優勢的計算結果進行了綜合性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一些措施。
二、模型構建
(一)靜態產業集聚指數模型
區位熵(Location Quotient,LQ)是由哈蓋特(P.Haggett)首次提出并將其應用于區位分析中,熵即比率的比率,區位熵很好的反映了區域產業的集聚指數,可以發現某一地區行業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的比較優勢,也可以根據區位熵值得大小來衡量區域的專業化率。
假設現有n個地區m個產業,Qij表示j地區i產業的總產值,Qi表示j地區總產值,Qi表示全國范圍內i產業的總產值,Q表示全國總的產值。則定義:
LQij=為j地區i產業的區位熵,
其中=,=
(二)動態產業集聚指數模型
引入時間t將靜態區域集聚指數模型轉換為動態區域集聚指數模型,假設考察期為(0,t),全國共有n個地區m個產業,Qij(1)表示j地區i產業的期初產值,Qij(t)表示j地區i產業期末產值,表示在(0,t)時間段內,j地區i產業的生產增長速度,表示在(0,t)時間段內,全國i產業生產的平均增長速度。則定義:
Vij=為動態產業集聚指數,
其中
當>0時,說明i產業在全國屬于擴張性產業,在全國范圍的生產是擴大的,此時如果Vij>1,則0<<,i產業在j地區的增長速度大于i產業在全國的增長速度,i產業迅速向j地區集聚;如果0 三、數據分析 將靜態模型與動態模型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山西省有13個產業雖然區位熵小于1但動態集聚指數大于1,說明這13個產業雖然專業化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近年來增長速度卻高于平均水平,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區位熵僅為0.02和0.15,但動態集聚指數達到4.49和3.34,此外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集聚指數也接近無窮大,此外紡織服裝、服飾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金屬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和燃氣生產和供應業也具備此特征。相反,山西省有5個產業區位熵大于1而動態集聚指數小于1,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和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這類企業是山西省的傳統優勢企業,專業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產業增長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以這種趨勢進行下去,這5大產業比較優勢將逐漸喪失,集聚能力也將減弱。除去動態集聚指數為負,已將開始衰退的兩個行業外,剩余的16個行業區位熵和動態集聚指數都小于1,說明這些產業的專業化水平和發展速度都小于全國平均水平,喪失了比較優勢,集聚能力弱,向外部發生了轉移。 四、政策建議 首先,突破傳統優勢產業的瓶頸。對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和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進行必要的技術創新,促進其進行產業升級,獲得市場競爭力,進而為山西省帶來經濟效益,提升山西省在全國的地位。其次,加快潛在優勢產業的發展。對新興產業加以扶植,諸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為代表的13個行業,動態集聚指數大于1,產業發展速度大于全國平均水平,雖然專業化程度不足全國平均水平,但處于集聚形勢的發展階段,加以扶植滯后將會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最后,加大服務業發展,為制造業和其他產業承接做充足的動力。對物流、信息、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給予鼓勵。此外還應該注重環境的發展,給產業承接提供良好的環境。在發展煤炭產業及其衍生產業時,注重煤炭開采完地質淪陷等問題,產業承接能力不僅要注重量,還要注重質的問題。(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