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應收賬款質押被廣泛的應用于中小企業(yè)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應收賬款作為一種債券,既是一般債權的共性,又不同于一般債券,其沒有權利憑證和金額期限的不確定性使其作為質押標的,存在與一般權利質押不同的特點,尤其是應收賬款是否能轉讓成了該債券是否能處置的重要關注點,就這個問題,針對一則具體案例,筆者探討了在存在限制轉讓條款情況下的貿易合同中的應收賬款質押的可能風險和法律瑕疵。
從法律上來講,應收賬款是企業(yè)的一種債權,那么應收賬款質押就是一種權利質押。
就中小企業(yè)而言,實物資產可能較少,那么應收賬款在企業(yè)資產中如果占據較大比重,在其他可供擔保的財產較少的情況下,應收賬款質押制度的設立就很有利于打破中小企業(yè)融資難的困境。
對銀行而言,應收賬款融資類產品作為對客戶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的重要一環(huán),應收賬款質押方式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各個銀行的各種授信擔保措施中。尤其是《物權法》實施后,對于應收賬款質押的規(guī)定更加拓寬了企業(yè)尤其是中小企業(yè)的融資渠道,同時也為銀行的質押業(yè)務提供了一個新的業(yè)務增長點。
但是由于應收賬款與一般的債權不同,其不具備權利憑證作為表征,在權利的公示、權利的期限、金額的確認以及支付方式等要素方面仍存在不確定性,從而使其作為質押的標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應收賬款的質押對于買賣合同中雙方約定的條款也有一定的要求,一些例如禁止轉讓的條款、保密義務條款等都會限制債權人將其出質給受讓人來作為其融資的擔保。以下是對一則典型的有限制條件的應收賬款質押的案例的分析。
一、案例背景
A公司于2013年7月取得某銀行授信額度,該銀行授信審批通知書意見為:我行融資對應業(yè)務的應收賬款一旦形成,經辦機構應立即按照我行規(guī)定辦理應收賬款質押手續(xù),并且指定了下游客戶。A公司于2013年12月與銀行指定的債務人簽訂了買賣合同,同期在該銀行發(fā)生了融資行為。2014年6月A公司交貨完成驗收并開出所有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形成了應收賬款,于是,按照審批條件要求交予其融資行去辦理應收賬款質押手續(xù)。
經審查,A公司提供的買賣合同中含有限制轉讓條款,合同中約定:“除合同中另有規(guī)定外或經雙方協(xié)商同意外,本合同所規(guī)定雙方的任何權利和義務,任何一方在未經得另一方書面同意之前,不得轉讓給第三者,任何轉讓,未經另一方書面明確同意,均屬無效。”并且規(guī)定“賣方未能履行本合同項下義務,且在違約后15日或雙方商定的補救期限內對違約行為仍未能完成補救的,另一方有權書面通知全部或部分解除合同。”
與經辦機構溝通,經辦機構稱該買賣合同的買方比較強勢,與其簽訂的所有買賣合同均為統(tǒng)一格式制式合同,無法修改也無法簽訂補充協(xié)議,更無法提供新的買賣合同。經與經辦機構評審人員溝通,評審人員認為受信人A公司已經將貨品交付至買方,并完成貨物的驗收且已開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合同履行情況很好,因此發(fā)生解除合同的風險較低。因此評審人員仍要求按照原審批意見執(zhí)行,落實應收賬款質押來增強擔保,不予以更改授信審批通知書中的擔保條件。
二、相關法律
應收賬款應當具有可轉讓性,即用于設立質押的應收賬款必須是依照法律和當事人約定允許轉讓的。此買賣合同雙方設定權利義務時,約定:“除合同中另有規(guī)定外或經雙方協(xié)商同意外,本合同所規(guī)定雙方的任何權利和義務,任何一方在未經得另一方書面同意之前,不得轉讓給第三者,任何轉讓,未經另一方書面明確同意,均屬無效。”并且規(guī)定“賣方未能履行本合同項下義務,且在違約后15日或雙方商定的補救期限內對違約行為仍未能完成補救的,另一方有權書面通知全部或部分解除合同。”此項債權不得轉讓的條款并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那么該約定當屬有效,合同當事人應該受此約束,也就是此買賣合同不具有可轉讓性,也就不滿足質押的前提,但如果賣方違反此約定,強行進行了應收賬款質押,此時質押的效力如何?
(一)應收賬款質權的設立
我國對應收賬款質權的設立,采用登記要件主義,即只有通過登記,質權才可以設立。根據《物權法》第二百二十八條規(guī)定的規(guī)定:以應收賬款出質的,當事人應該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信貸征信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因此,對于該客戶的應收賬款,我行對其的質權已經成功設立。
同時,我國法律對可以出質的權利范圍也有明確規(guī)定,《物權法》第二百二十三條規(guī)定:“出質人有權處分且可以出質的的權利包括應收賬款。”雖然應收賬款屬于法定可以設定質權的標的,但是要求出質人需要對權利標的具有處分權,也就是處分權是出質的前提。因此在基礎買賣合同中涉及債權轉讓限制的條款,可能對出質人處分權產生影響,故限制轉讓的應收賬款,是否可以成質押的標的有待商榷。如果不能成為質押標的卻辦理質押登記,質權設立或存在權利瑕疵。
對于我行即質權人而言,如果明知買賣合同中有限制轉讓條款,仍接受其作為標的進行質押,是否存在法律責任?對此,我國法律并無明文規(guī)定。但是對于原債權人的違約行為,債務人可據此對原債權人提出違約賠償。同時,債權質押后,債務人基于原合同而享受的對原債權人的抗辯權,得以向質權人行使,而且,應該重視的是,若此項質押實質地損害了債務人利益,致使合同的履行失去意義,給債務人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或者不適當的增加了債務人的責任或履行成本,在此情況下,都應該構成債務人對受讓人的有效抗辯。
(二)應收賬款質權的實現
《物權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guī)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fā)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質權人可以與出質人協(xié)議以質押財產折價,也可以就拍賣、變賣質押財產所得的價款優(yōu)先受償。質押財產折價或者變賣的,應當參照市場價格。該條關于質權的實現方式規(guī)定于動產質權部分,根據《物權法》第二百二十九條的規(guī)定,權利質權的實現也同樣適用上述規(guī)定。
由此可見,應收賬款質權可以采用將質押財產即應收賬款債權折價、拍賣或變賣的方式實現。除以應收賬款折價需要與出質人達成一致外,質權人以拍賣、變賣的方式行使質權的,可以直接委托有關拍賣、變賣機構進行,拍賣、變賣成交后,出質人或者質權人通知債務人,自通知到達債務人之日起,應收賬款轉讓的效力生效。應收賬款質權的實現依賴于債務人的履行,因此通知債務人的義務不能免除。在目前采取登記公示的框架下,通知不應是應收賬款質權生效的條件,但卻是應收賬款質權實現的前提。因此,一旦該質權需要實現時,債務人是否會對拍賣、變賣該存在限制轉讓條款的合同存在任何異議,都會影響質權人對其的處置權的實現。也就是說即使應收賬款質押有效,其質權也很可能無法實現。
三、風險分析
本案例中存在兩類主要的風險:
一是應收賬款轉讓約束風險。可轉讓性是應收賬款質押的前提條件,合同約定或法律規(guī)定不得轉讓的應收賬款不得質押。雖然法律中并未明確規(guī)定應收賬款必須具有可轉讓性,但上文中已論及物權法二百二十三條之規(guī)定,轉讓約束條款可能對債務人的處分權產生影響,進而可能造成權利質押標的合法性問題。上述案例中,買賣合同雙方明確規(guī)定權利義務禁止轉讓,無論從質押標的還是從質權實現角度,都存在潛在風險。
二是應收賬款基礎合同被解除風險。《合同法》規(guī)定,當事人事前約定、事后協(xié)商或存在法定情形的,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可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要求恢復原狀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若債務人認為此次的應收賬款質押行為包括把合同提供予銀行質押和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平臺上做應收賬款質押登記等行為損害了其利益,違背了買賣合同的約定,并且沒有盡到保密責任,那么其有權主張債權質押撤銷甚至解除基礎的買賣合同。合同解除后,造成的后果有兩個。一是因合同而形成的應收賬款失去了存在的依據,《物權法》并未限制已出質應收賬款的合同不得解除,也未規(guī)定解除的后果,因此合同被解除后勢必會影響質權的實現。二是影響銀行授信客戶A公司的正常業(yè)務往來,更嚴重的甚至影響其正常的經營運轉,大大削弱其還款能力,使得銀行貸款無法正常收回的風險增加,間接損害了融資行的利益。
綜上,應收賬款質押本是銀行增強授信擔保的一種措施,但若質押的基礎貿易合同中存在雙方約定的限制轉讓條款及保密協(xié)議,那么質權很可能無法實現,也就是說對于銀行本身來講,落實此項擔保措施,是沒有任何效果的,并且無形中還增加了一種債權人違約風險和債務人解除合同的風險,間接增加了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的風險及銀行貸款逾期壞賬風險。因此,建議經辦機構在授信客戶提供的買賣合同中存在限制轉讓條款的情況下,盡量選擇其他擔保措施,避免出現上述情況。(作者單位為中國民生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