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各國不同的國情對破產法中破產財產分配順序的影響,著重對比了日本與美國的破產法,并分別闡述了兩國破產法中具有代表意義的特點。
破產財產分配順序是破產法的核心內容,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傳統各有不同,每個國家都會自己的基本國情確定相應的破產制度,而這也深刻反映在了各國的立法實踐中。
作為大陸法系的代表國家,日本的破產法在借鑒他國法律,并成功改造的過程中,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本國傳統。在日本,破產被稱為“倒產”,最早的破產法是1891年頒布的舊商法中的“倒產編”。1922年,又以德國法、奧利地法為母法制定了倒產法及和解法,此后該法經歷多次修改。2004年其修改的社會背景考慮到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公司和個人破產案例劇增,因而對破產法進行修改,保障破產者的個人生活,為其經濟再生創造條件,并借此促進社會經濟的整體復蘇。2004年修改后,日本法規定的破產財產分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舊法將破產宣告前六個月內未支付的勞動債權與退職金視為優先性破產債權,而新法將破產宣告前三個月內未支付的勞動債權與退職金納入財團債權的范圍,同時擴大了范圍,將因兼職、勤工儉學、承包合同等原因產生的勞動報酬視為勞動債權同等性質。
其次,舊法將破產宣告前產生的財稅請求權及加算稅金一律視為財團債權。而新法則規定,在破產宣告后才到期的或者破產宣告時已到期但未逾一年,方可視為財團債權,其余部分一律納入劣后的破產債權。
最后,為了破產債權人的共同利益,裁判上的費用請求權以及有關破產財團的管理、折價及分配的費用請求權以外的財團債權,全部處于同順序。
再以英美法系的美國為例,英美法系國家的破產法較大陸法系更為復雜,帶有濃重的判例法傳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破產法律制度。1800年,美國以《英國破產法》為藍本,頒布了第一部破產法。該法采用商人破產主義,并采用強制破產即非自愿破產的立法體例。
《美國破產法》規定的破產財產分配順序,即債務的優先順序為:(1)有固定擔保的擔保債權人;(2)清算費用,包括清算人的報酬;(3)破產法規定的優先債權人;(4)持有資產浮動擔保的有擔保債權人;(5)普通的無擔保債權人;(6)延期債權人;(7)股份持有人的資本收益。
美國在破產債權分配順序上有不同于其他國家的表現是采取了等級制清償。等級制清償的對象是無擔保債權。美國破產法在無擔保債權清償中分為九個等級,順位在前的香油優先受償權,在各級之間,不存在平等地比例分配的問題。
美國破產法的特點:
(1)就擔保債權而言,《美國破產法》確立債權登記的第507條以及規定財團分配方式的726條并未對擔保債權做出列舉。然而擔保債權相對于設定擔保權益的財產而言總是享有排他性優先,這一理論在美國得到廣泛認可。沒有放棄優先權的擔保權益在破產免責后仍然就設定擔保的財產優先受償,破產對擔保權利不產生影響,擔保財產被排除在破產財團之外。而且,如果債權人的債權總和超過破產財產的價值,破產程序開始后繼續存在擔保債權將構成擔保財產甚至對整個破產財產的對物請求權。
(2)就清算費用而言:維持財產實際必須的成本及費用,包括破產財產案啟動后為破產程序順利進行而提供服務的傭金等。一項債權要構成清算費用需符合兩項條件,該債權必須發生在破產申請之后,該債權產生于申請之后的費用必須是用來維持財團實際的必需費用。
(3)《美國破產法》中規定的優先債權涉及到工資和雇員福利,但這是給予債務人雇員的一個有限的優先權,通常被限于工資在2000美元以內的優先權,且該未支付工資必須發生在破產申請前90天內,對雇員福利支付計劃的債務必須源于破產申請前180天以內提供的服務。
從上述美國破產法的規定及特點來看,美國金融資本實力強大,其對破產債權清償等級的確定也深受此國情影響,其對金融資本的擔保債權所規定的優先權居多。
而比較日、美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的破產財產分配順序的立法規定,可以看出其具有鮮明的本國經濟、政治、文化色彩,而這些又集中體現在對于職工勞動債權的清償規定上。
日本最新的破產財產分配順序的規定加強了對勞動債權以及與之同等性質債權的保護和清償力度;而美國也將雇員工資和福利列入優先受償的范圍,但其對數額和時間做出了嚴格的限制,其保護力度也遠低于日本。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日本社會長期注重職員與企業的仁和興傳統,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泡沫經濟的破裂,企業破產劇增。在日本,職員在一家企業一般是“終身制”,所以企業的破產對員工沖擊較大,對社會穩定帶來的影響較大,故而在其破產財產分配順序規定中會對職員的工資、福利等勞動債權予以特殊保護。而就美國而言,其有著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職工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流動性較大,比較少出現“終身制”,職工可以從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得到充分的保護,而且美國還有強大的金融資本,所以美國的破產財產分配順序對于與企業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的金融機構擔保權給予特殊保護,而對破產企業職工的勞動債權關注較少,這也是擔保債權在美國遠比在日本優先的重要原因。(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