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高中階段的學校教育而言,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個體差異性和順序性的規律特點,采取教學有針對性、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優質教學策略,實現最優教學的目標。遵循身心發展規律的優質教學策略有:教學要有針對性,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因材施教,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性;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關鍵詞:高中生;發展規律;優質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已經邁進新的階段,追求優質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新目標。優質教育必須依靠優質教學才能實現,優質教學則意味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對于高中階段的學校教育而言,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個體差異性和順序性的規律特點,采取教學有針對性、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優質教學策略,實現最優教學的目標。
一、優質教育與優質教學
優質教育把學生看作“正在生長的生命體”,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核心。優質教育的實現,不僅需要學校要具備優質的教育資源,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優質教學。
優質教學指的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讓學生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養成健康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學會審美立美,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優質教學應該是師生都滿意的教學,倘若教學達不到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滿意,就不能稱之為優質教學。優質教學得以實現的前提是教學活動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二、高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規律
高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高中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個體差異性、順序性等特點。
(一)高中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
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個體的身心發展會出現某些典型的特征。換句話說,兒童在不同的年齡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高中生的身心發展主要體現為智力因素的發展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高中生與其他年齡階段的兒童相比,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具有獨特性。
1.智力因素的發展
智力因素通常指的是認知能力的總和。學生的思維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是認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學生智力發展和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條件。其中,在思維力上,高中生的思維能力水平不斷提升,思維方式也越來越高級化、多樣化。他們已經能夠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而且辯證思維逐步取代形式邏輯思維,占據優勢地位。在記憶力上,高中階段是個體記憶發展的黃金期,高中生的記憶存儲容量是很大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記憶逐漸成為高中生主要的記憶手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少會使用機械記憶。此外,抽象記憶的發展加快,超過形象記憶。在觀察力上,高中生觀察客觀事物的目的性很強,而且他們的注意力也比較集中;在想象力和創造力上,隨著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高中生已經具備了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迅速發展。
2.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除智力因素以外,影響學生學習動機和個性品質的個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學習態度、自尊心和意志品質等方面。其中,自信心的發展主要表現為高中生自我意識中的獨立意識逐漸成熟,能夠對自己是否勝任某項活動做出預估。學習態度的發展主要表現為高中生會對自己的學業水平更加上心,對學業期待往往較高。自尊心的發展主要表現為高中生自尊心往往都特別強烈,他們會很在意別人是否對自己透露出尊重,他們不希望別人看不起自己。為此,他們會努力學習,搞好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期望自己的行為能得到他人的承認和贊許。意志品質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高中生為了完成學業或者達到其它目的,會努力克服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困難。但高中生的意志力并不像成人那樣堅定,在一些巨大的困難面前,他們的意志還是可能會發生動搖。
(二)高中生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性規律
由于受到遺傳、環境、教育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個體在實際的身心發展中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水平是不同的。一種情況是,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存在差異。例如,兩個高二的學生,在面對同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個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他已經能夠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而另一個學生卻還只能從一個角度看待問題,最終想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另一種情況是,不同學生在不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與水平也存在差異。例如,有的高中生在課堂上能夠很快地理解教師所教的知識,但是他卻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有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較強,但筆頭功夫較差。此外,還存在著個性傾向性上的差異和性別上的差異等情況。
(三)高中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規律
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量變到質變,持續不斷變化的過程,體現著順序性。例如,學生思維的發展總是從具體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從形象思維上升到抽象邏輯思維;情感的發展從感性為主、情緒易波動到更加理性,情感更加穩定。
三、遵循身心發展規律的優質教學策略
(一)教學要有針對性,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高中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要求優質的教學是有針對性的。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從遵循學生智力因素發展規律的角度來講,教師的教學活動要考慮到發展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傳統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一節課的知識點,教學活動全程都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整節課時間用得滿滿的。這種課堂完全把學生看成是一個裝知識的容器,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宰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和發展。
高中課堂不能整節課只做“灌輸—接受”一件事情。教師應該積極營造學術氛圍濃厚的課堂氣氛,豐富教學活動形式,并合理安排各項活動的時間。課堂要留有交流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在師生之間的對話和同學之間的討論中獲取豐富的知識信息,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要留給學生思考和反思的時間,讓學生在反思中理解知識,引發深度思考。
從遵循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規律的角度來講,教師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目前,一些高中生由于學習和升學的壓力,加之缺乏他人的關心和情感上的疏導,普遍存在消極的學習情緒。有的學生一看到書本就情緒低落,甚至患上了厭學癥和考前焦慮癥。教師要重視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成長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轉變只關心學生考試成績的陳舊觀念,更要多多關注學生的情感和能力素質的發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個寬松平等的學習環境對于學生來說,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業情緒,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進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若發現學生出現學習情緒消極的情況,要采取適合高中生年齡特點的方式,適當鼓勵學生,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當然,那些在學業上表現良好的學生,也需要教師的肯定和期望。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注意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以積極的賞識的觀點去對待學生。當學生有不良行為出現的時候,教師在批評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分寸,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在學生遇到困難意志不堅定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啟發學生加強自我意志力的鍛煉,讓學生敢于面對并能夠戰勝困難和挑戰。
(二)因材施教,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性
高中生身心發展的差異性要求優質的教學要因材施教。作為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不僅要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還要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個別化特征,尊重差異。
傳統的課堂教學采取的是班級授課制,一個班級一名教師幾十名學生,所有的教學活動教師面向的都是大的學生整體,不利于因材施教。目前,遼寧省的一些學校已經開展小班教學模式,這種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對于教師而言,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首先,教師在教學態度上,要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否則就違背了教育公平,這是進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質,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從而適應不同能力發展水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再次,教師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心發展特點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例如,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糾正學生不合理的學習計劃。教師可以記錄學生不同時期的身心發展水平并繪制成圖表,這樣能夠清晰地顯示學生的發展情況,方便對于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對教材的把握,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高中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要求優質的教學要循序漸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特點。
在實際的教學中,常常會出現教師違背學生身心發展順序性的做法。一種情況是,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以教師個人的認知情況和接受能力來設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但在一般情況下,教師的認知水平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做的后果是教師講的東西太難。教師會覺得學生不夠聰明,學生也會覺得教師“高高在上”,所教的東西很難被吸收。還有一種情況是,教師為了趕超教學進度,在教學中省略了一些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或者教學進程過快,學生無法理解和消化所學的知識。這兩種教學情況都是欠妥的。課堂教學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陵節而施。
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教學目標要做到難度適中,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教學內容在組織安排上要由簡單到復雜,層層遞進。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學習,讓成功感和喜悅感始終伴隨學生的學習旅程。
參考文獻:
[1] 查有梁.從有效教學到優質教學[J].教育科學研究,2014(10):12.
[2] 葉奕乾.普通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26.
[3] 任波.終身教育視域下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對策探析[J].遼寧教育,2014,(11):39-41.
[4] 艾琪.學科教學中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8):64.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