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互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教師能否有效提問,并通過問題去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一、以“問題”激活課堂
問題是教師引導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的重要手段。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如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教師不直接出示書中的例題,而是在黑板上寫上1、10、100三個數。
師:同學們,這三個數相等嗎?你能想辦法使他們相等嗎?
生:加上單位名稱。1米=10分米=100厘米。
師:有誰能把1米=10分米=100厘米改成以“米”為單位的等式呢?
生:0.1米= 0. 10米=0.100米。
師:看到這個等式中的三個數,你有什么發現?
(把學生的思考引到觀察小數末尾的“0”上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交流、討論、歸納小數的性質。)
以“問題”激活課堂,要求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呈現給學生“非常規”性的內容,使學生感到新奇,產生濃厚興趣,從而在教師的帶領下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二、以“問題”促進思考
學生思維是否處于動態是教學有效與否的關鍵,而動態的思維需要依靠問題來驅動。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認知困難時,便會以問題的形式呈現。教師要及時把握契機,激發學生的思維,完成思維由靜態向動態的轉化,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有效的思維。如教師可通過這樣一些方法對學生提問,如“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這是為什么”等。使學生在學習中對問題保持敏感和質疑的心態,培養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種勤于思考的習慣,培養創新思維。切忌簡單地提問,沒有思維價值、空泛的提問以及無法引起思考的提問。課堂教學中問題設置的核心在于質疑,旨在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引起他們的探索活動,在探索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因而科學的提問,不是簡單的教師問上句,學生答下句。問題的設置要給學生留有廣闊的思維空間,既要有順向、橫向的思考,又要有逆向、縱向的思考。要啟發學生講求思維過程,從思維過程中引出結論。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思維的積極性。
三、以“問題”促進創新
求異思維是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多向思考,從而提出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或發現多種解答的思維方式,它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基本途徑。如在“用正比例解決問題”之后的練習課中,可設計一道習題將歸一、分數、倍比、方程等串聯起來加以理解。
甲乙兩地相距50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前2小時行了20%,照這樣速度,這輛汽車到達乙地還要幾小時?
用比解,設還要x小時;或用倍比解,2×[(1-20%)÷20]。也可用歸一解,(1-20%)÷(20%÷2)或500÷(500×20%÷2)-2。還可以用方程解,設還要x 小時到達,500×20%÷2×(2+x)=500。以及用分數解,2÷20%-2或1÷(20%÷2)-2,等。
通過這道題的訓練,把學生從單一的獲取知識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對數量關系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得更加深刻。
四、以“問題”促進探究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二年級加、減法的估算時,教師在學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后出示了以下信息。
運動鞋 茶壺 電話機 褲子
28元 35元 72元 70元
如果讓你挑選兩樣東西,你準備選什么?大約需要多少元?
顯然,這一問題為學生的自主回答創設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在實際回答時的方法多種多樣,有選運動鞋和茶壺的,大約60元;有選電話機和褲子的,大約130元……學生暢所欲言、意猶未盡。這時,教師篩選了其中幾個問題,即估算運動鞋和褲子的錢,再估算電話機和茶壺的錢,思考為什么同樣是100元卻只能買到運動鞋和褲子?從而促使學生反思:28比30少一點,28+70就會比100少一點;而35比30多一點,72比70多一點,加起來就比100多一點。這樣,促進學生不斷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
五、以“問題”促進應用
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結合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如教完“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后,教師先問:粉刷這間教室,要求粉刷面積應知道什么條件?怎樣求出它的面積?讓學生獨立思考,尋找解決的辦法,這樣既能起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又能解決實際問題。再如教學“元、角、分”之后,給學生設計一份作業:請你調查下列學習用品的單價:鋼筆、圓珠筆、三角板、直尺、小刀、鉛筆。你用5元買學習用品,你準備怎么買?這些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根據單價作出各種不同、合理的選擇,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明白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單位:大連市普蘭店區楊樹房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