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金秋十月,本是收獲的季節,但在山西省中陽縣塔上村,貧困戶王小明卻把地里的莊稼扔在了一邊。此時的他,在縣城的新房里忙著裝修。“200元買了一套房!” 在37平方米的新家里,王小明向記者介紹這件“天上掉餡餅”般的好事。“雖然房子小,但是夠我們老兩口住了。”精明的王小明自己設計自己裝修,拿著自己親手畫的裝修圖,他憧憬著新家的格局,笑得合不攏嘴。
“餡餅”不光掉到了王小明家,今年,中陽縣委縣政府讓全縣1844戶5050人都吃到了“餡餅”,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40戶4336人。如何讓“餡餅”量足、好吃、不燙嘴,中陽縣委縣政府可下了一番功夫。
安居——“遷新居千門開抬頭見喜”
房子怎么建,群眾說了算。蓋房容易,但蓋出讓1844戶群眾都滿意的房子不容易。“因此,我們進村入戶、調查摸底,充分聽取群眾意愿,讓老百姓的實際需求變為我們的規劃藍圖。”中陽縣委書記喬曉峰介紹。不搞“強迫式”“運動式”搬遷,是喬曉峰提出的第一條要求。房子建多大面積、什么格局樣式,都要先聽群眾意見。“脫貧攻堅民心所向,面子工程解決不了貧困群眾的實際困難,因此入戶摸底調查、了解群眾實際需求,是我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第一步。”喬曉峰告訴記者,縣里今年新建7個集中安置點,搬遷模式、房屋格局、樓型設計各不相同,全部因地施工、按需所建。
貧困群眾的搬遷需求多種多樣,有想進城住樓的,有想就近安置的;有家里人口多需要大房子的,有孤寡老人只需能立腳安身的。易地扶貧搬遷“眾口難調”,中陽縣就轉換思路,不燴“大鍋菜”,根據貧困群眾需求,劃分兩大搬遷“菜系”、七大搬遷“菜單”:集中安置方式包括依托城鎮化或園區安置、行政村內就近集中安置、建設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結合“去庫存”安置、“五保”等特困戶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方式包括插花安置、投親靠友。
雖然貧困群眾的需求多種多樣,但實際上要求卻只有一個:自家掏錢越少越好!“錢要少房要好”,貧困群眾六個字的要求,被中陽縣委縣政府用八個字來滿足:“拼盤整合,各記其功。”中陽縣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級政策資金支持,整合各類搬遷、各項涉農資金和各行業部門政策資金,用好用足增減掛鉤、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政策機制……行業部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最終讓每戶貧困戶自籌不超過1萬元就能住進新房子。
王小明裝修新房前,到城里的親戚家轉了轉,“人家的房子裝得漂亮,我家也要裝得像他們那樣。”他初步算了一下,37平方米的房子好好裝修一下需要1萬多元,但王小明不發愁,因為他知道中陽縣中鋼公司投入4400萬元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按200元每平方米的標準進行補貼。“中鋼補助7400元,我們再出幾千塊錢,一點負擔也沒有!”
雖然搬遷任務重,但喬曉峰認為,貧困群眾的小康不能等。他給全縣干部下了 “死命令”:這1844戶年底前必須搬進新房!
在中陽縣扶貧辦主任曹建平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了一份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時間安排表:
2017年1—2月底,各村利用農閑時節宣講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進村入戶、摸底調查,認真核實2017年易地搬遷建檔立卡戶和同步搬遷人數、戶數及搬遷地點,制定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方案;
3月底前,完成土地、住建、環保等審批手續的前期準備工作,力爭全面開工;
5月底前,完成所有新建工程地基處理;
7月底前,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項目投資完成率要達到60%;
8月底前,工程項目竣工率要達到70%,投資完成率達到75%,到戶率達到90%;
10月底前,工程項目竣工率要達到80%,項目投資完成率要達到80%,到戶率達到100%;
11—12月,按照山西省考核要求,縣政府將派出由縣直相關部門聯合組成專項考核組,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行目標責任考核。
“干部苦干一年,群眾少苦一年。”喬曉峰認為,干部一年的苦換成貧困群眾今后的甜,非常值得。今年,中陽縣的干部在辦公室的時間少了,在項目工地的時間多了;陪家人的時間少了,和貧困群眾在一起的時間多了。
王小明從“翹首以盼”到“喜遷新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他見證了“中陽速度”。“辛苦了這些干部,我們的住房卻讓他們操心,感謝他們!”
樂業——“創大業全家齊舉步生風”
住樓不容易,“住得起”樓就更不容易了。在今年2月份干部入戶宣傳動員大家搬遷時,王小明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非常想進城住樓房,這是咱這輩子的心愿。但進城后怎么生活?總不能到街上撿垃圾去吧!”王小明顧慮重重,雖然“退堂鼓”在心里偷偷打個不停,但“鼓聲”還是被干部聽到了。
干部口中的“搬得出、穩得住”把鄉親們的耳朵磨出了繭子,但他們就是聽不進去。在“搬得出”和“穩得住”之間,群眾更看重后者。于是,中陽縣轉換思路,先在“穩得住”上做文章,“搬遷未動,產業先行”,用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產業項目打消群眾的顧慮。
打消王小明顧慮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幫扶項目——中匯科技孵化器基地。“基地就在我們小區里,不出小區我就能當工人了!”能到基地打工王小明很自豪,因為他覺得基地“高大上”,和電視上的一樣。該基地團隊來自北京航空航天軍工科研院所,主要為軍工、電力、鐵路及其他工業用戶提供交直流充電樁及車載電源、電磁加熱設備、電能質量治理設備等產品。和其他貧困戶一樣,王小明對這些“高大上”的設備、技術“一竅不通”,但他們所精通的是,坐在寬敞明亮的車間里,纏纏銅絲、管著設備,一天就能掙個百八十元。
對于像塔上村這樣“離土離鄉”的移民新村,中陽縣或通過引進企業增加就業機會,或通過技能培訓,吸收貧困勞動力進企、從事公益性和物業管理崗位就業,或引導支持搬遷群眾使用扶貧貼息貸款開辦餐飲、電商、小型加工等服務業。“要讓每個移民新村有產業,讓每戶搬遷群眾有活兒干,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中陽縣縣長田安平說。
而對于像王小明這樣由“農民變居民”的搬遷戶還面臨一個問題,雖然人進城了,但權益能否進城?戶口怎么辦、孩子上學怎么辦……這些后顧之憂,中陽縣委縣政府早就拿出解決方案:在城鎮安置的群眾可申請將戶口遷入城鎮;農村養老保險、新型合作醫療、社會救助等政策隨戶口遷移;教育部門按照相對就近的原則為移民安置點合理劃分學區,保障移民搬遷群體中適齡學生接受義務教育……
對于“離鄉不離土”就近安置的移民村,中陽縣通過“人走地不荒、產業有人管、收入有保障”的模式,依托原有產業基礎,組建專業合作社,發展傳統種植、養殖產業,確保貧困戶“有房也有業”。“同時,通過建設村級光伏電站等措施,實現所有搬遷群眾能夠通過產業帶動脫貧致富。” 田安平告訴記者。
如今,貧困群眾已陸續開始搬進新居。縣城周邊的石朋頭、友盛集中安置點高樓林立,主要安置具有一定勞動技能、商貿經營基礎的搬遷對象,讓這部分貧困群眾從窯洞上樓住新房、進城務工走新路;弓陽移民新村古風古色,主要安置散居在上頂山上交通不便、環境惡劣的搬遷對象,讓這部分貧困群眾搬到山下進景區、發展旅游促增收;河底移民新村小樓成排,主要安置山上生活在具有地質災害隱患的搬遷對象,讓這部分貧困群眾就近下山到路邊、生活生產兩不誤……
11月15日,王小明家的窯洞上去年貼的春聯還未褪色,他卻請人寫了一副新對聯:遷新居千門開抬頭見喜,創大業全家齊舉步生風。這天是王小明一家喜遷新居的日子,樸實的莊稼漢,并不留戀這口生活了40多年的窯洞。老伴在舊窯洞里收拾了一晚上,東西也沒能裝滿一個箱子,因為她覺得家里的這些老物件“配不上”如今明亮寬敞的新房。只有墻上那張習近平總書記的畫像,她摘下來擦了又擦,說要貼在新房客廳里最顯眼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