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方
[摘要]本文對大學生群體進行了科學的問卷調查統計,根據統計數據對大學生社交網絡行為進行了分析,并基于分析數據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優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社交網絡行為;大學生;學習投入;研究
引言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信息傳播技術的影響力已經逐漸延伸到社會各個領域。在國防、科技研發、商業、教育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并為社會經濟發展中各產業的改革與創新提供更多維度的支持。大學生群體的生活也在網絡信息傳播發展的影響下,發生了生活方式的中大轉變,網絡信息傳播平臺拓展了大學生群體的社交空間以及社交方式,甚至改變了大學生群體的處理人際關系方式,同時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也產生著深刻影響。
一、理論基礎概述
Social Network Service簡稱SNS。漢語直譯為社會化網絡服務,這種網絡社交活動功能的網絡平臺在中國稱之為社交網絡平臺(社交網站)。為網絡平臺中的使用用戶提供用戶間聯系以及交流互動的服務。社交網絡由于具有信息傳播方式靈活自由、信息內容編輯形式豐富以及用戶之間互動途徑便捷等優勢,成為了人們生活與工作的重要工具,在人們現實生活中發揮著積極的信息傳播與互動作用。社交網絡之所以比傳統網絡平臺更受到人們的追捧,是因為社交網絡強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互動。在社交網絡與微媒體進行有效融合之后,這種強大社的社交效果更加顯著,移動無線網絡端口使社交更加自由化也更加具體化。使社交網絡中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實現了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與任意已建立連接的用戶進行信息交流與互動。
二、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
(一)量表設計
量表的制定與設計標準是建立在目前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框架之上,從五個方面、十三個觀察項目進行制定,最終確定四十一道測試題進行評測。
1.結構變量:社交網站訪問情況
測量變量:常用社交網絡;測量題目:您主要使用那些社交網絡?
測量變量:常用社交功能;測量題目:您經常使用哪些社交功能?
測量變量:關注度和依賴度;測量題目:您什么時候開始使用社交網絡的?
2.結構變量:好友特征
測量變量:好友數量;測量題目:您的網絡社交中保持聯系的好友數量是多少?你在現實生活中的好友數量是多少?
測量變量:熟識度;測量題目:在您目前的社交網絡對象中,其中有多少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或者同學?您在社交網絡中有多少是值得信賴的朋友(陌生人發展的)您在網絡上活動的頻率最高、在線時間最長的社交圈是?
3.結構變量:社交基本屬性
測量變量:選擇朋友的依據;測量題目:您在社交網絡中結交新朋友的依據是什么?您是否信任熟人推薦的網友?
測量變量:網絡上互動頻率與網絡線下互動頻率;測量題目:您在網絡上與現實中的朋友進行交流互動的頻率是?在使用社交網絡后,您與現實生活中的朋友進行聯絡的頻率是?
4.結構變量:社交行為
測量變量:拓展人脈;測量題目:您是否向網友發出過見面的邀請?社交網絡是否是您的小世界?您收到過網友的見面邀請么?
測量變量:自我表達;測量題目:您經常利用網絡平臺的身份進行真實想法的表達嗎?您是否同意社交網絡會暴露人們更多的真實性?你是不是經常在社交網絡中上傳自己或者朋友的照片?你是否在社交網絡中上傳發表的內容包含真實地點和真實人名?當你遇到傷心或者高興的事情時是否想通過社交網絡進行表達?
測量變量:情感交流;測量題目:您一般與朋友在網絡中經常進行交流的話題是什么?通過與實名制的網友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等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么?通過社交網絡中與人的交流你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嗎?經常在社交網絡中給你留言的人是你現實中的好友么?你能比沒有網絡賬號的朋友更及時地了解網絡信息么?在社交網絡的社區中你可以找到與你想法、興趣、愛好相同的朋友嗎?在遇到困難時你經常向網友求助么?
測量變量:參與活動;測量題目:你參與過互聯網事件的轉發與討論過么?社交網站上的活動你參加過嗎?您平時在微博、微信、BBS上關注或者參加過哪些話題的討論?
5.結構變量:態度與感受
測量變量:網絡社交感受;測量題目:社交網絡這種交流方式能夠使您更好的表達您的想法嗎?您認為社交網絡是有點多還是缺點多?社交網絡是不是比現實交往更讓你放松?您認為社交網絡給你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什么?通過社交網絡您可以更好的維持人際關系嗎?社交網絡給您帶來的最大利益是什么?測量變量:網絡社交態度;測量題目:使用社交網絡的主要目標是什么?面對網上熱議的話題您的態度是什么?網絡上他人的言論與評價會影響到您的看法嗎?
(二)數據分析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M大學(匿名)在校學生中本科生以及研究生進行面對面筆試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兩百份,回收一百九十份,有效問卷為一百八十八份,有效率為百分之九十四,問卷的回收率與有效率滿足分析需求。本次使用SPSS統計軟件對采集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處理。
1.社交網絡訪問情況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百分之十六的學生在二零零三年以前就接觸到社交網絡。最早的網絡使用工具為QQ,并且至今仍然在是用QQ進行網絡社交活動。約百分之六十的學生每天使用二至三小時時間進行網絡社交活動。每天使用時間小于一小時的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十六點三,每天使用時間大于三小時的約占百分之二十四。這些數據表明大學生群體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社交活動的依賴性相對較高。
2.好友特征
①好友數量。根據調查數字顯示:百分之七十八點五的學生網絡好友在五十人以內百分之十二點九的學生在五十一至一百人之內,只有百分之二點四的學生擁有超過一百人至一百五十人之間的網絡好友。百分之六點二的學生不明確自己究竟有多少好友;②熟識度。根據調查數字顯示:百分之六十三點二的學生表示自己網友中有百分之八十是現實中的好友,百分之九十點五的學生認為自己最經常活動的社交圈是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圈。這些數據表明大學生群體在網絡上進行互動交流的多數是現實中的朋友,網絡社交平臺為現實中的朋友提供更便捷的溝通方式。endprint
3.社交基本特征
①擇友依據,根據調查數字顯示:百分之十八點二的學生以家鄉或者學習地為選擇好友的依據。百分十十五點三的學生根據學校或者學生本人所在專業為選擇好友依據,百分之五十五點一的學生以生活愛好為選擇好友的重要依據;②線上線下互動頻次。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百分之三十一點一的學生表示自己在社交網絡中頻繁進行交流互動,百分之五點三的學生表示自己進行非常頻繁的網絡社交互動。另有百分之六十二點二的學生表示網絡活動次數一般
4.社交行為分析
①拓展人脈。根據數據顯示:百分之七五點八的學生通過網絡活動進行社交圈的建立,百分之九點一的學生表示自己不會主動進行社交邀請,百分之十五點二的學生表示不刻意而為;②自我表達。根據數據顯示:百分之六十三點六的學生在網絡中經常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百分之三十點六的學生偶爾盡心自我表達,另有百分之五點七的學生從不在網絡中進行真實想法的表達;③情感交流。根據數據顯示:百分之四十四的學生經常與好友進行感情問題和學業問題交流,百分之十九點六的學生對社會熱點進行關注,百分之二十五點八的學生對未來發展比較關注。這些數據說明學生在重要的發展問題與情感問題中選擇與現實中的朋友在網絡中進行互動;④參與活動。根據數據顯示:百分之四十一點三的學生對網絡發起的活動參與熱情度不高。百分之十三點七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會再網絡上發起活動,百分之二十三點四的學生認為自己經常參與別人發起的社交活動,百分之二十一點六的學生認為自己會在被邀請的前提下參與社交活動。
5.社交感受與態度分析
①大學生的社交感受。根據數據顯示:百分之五十點二的學生表示社交網絡能夠使自己更好的表達意思,百分之六十七的學生認為網絡社交活動讓自己更輕松,百分之五十一點七的大學生認為社交網絡對人際關系有積極作用,百分之五十四的學生認為通過網絡社交能夠使自己活得更多的信息,百分之二十八點七的學生使自己感到社交網絡優點更多,百分之四十一的同學認為社交網絡利弊相當,百分之四點三的學生認為網絡社交的負影響更多,另有百分之二十六的學生認為難以確定對網絡社交的看法;②大學生的社交態度。根據數據顯示:百分之五十一點七的學生使用社交網絡進行知識交流以及交友,百分之四十四的學生是為了抒發情感,百分之四點三的學生是為了消磨時間,百分之四十四點五的學生認為會主動參與網絡時間的討論活動,百分之七十三點二的學生認為會受到別人評論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看法。
三、基于網絡社交的學習投入優化意見
學習投入的英文名稱Learning Engagement。最早在心理學研究領域被發現后,由美國學者進行系統化的理論研究,并最早提出相關理論概念。學習投入在本質上是人的精神狀態具有專注以及奉獻的特點。其中包含對知識的認知、學習者的情感價值轉換以及學習能力行為三個主要方面。從對學生的學習投人觀察中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行預測。首先應基于社交網絡進行知識擴散,學生的社交網絡越龐大,學生獲得的學習資源就越充分,從而在客觀條件上幫助學生。第二,基于社交關系進行知識創新,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可以將學生上傳的問題在廣范圍內進行討論,獲得更豐富的解決意見,進而實現對問題的解決方式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