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大學生道德冷漠成因主要有社會轉型期的負面影響、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方法不當、大學生自身及網絡媒體技術作用四方面,透過原因分析出要從營造和諧的社會大環境、創造良好的學校家庭小環境、塑造積極向善的個人道德形象、建造健康向上的網絡輿論環境出發,有利于消除道德冷漠,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冷漠;成因;對策
最近,校園暴力、校園犯罪事件頻頻出現在新聞頭條,一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如馬加爵、麗江女大學生、藥家鑫、復旦投毒等事件,手段殘忍讓人發指,心理扭曲令人恐懼。因此,在這種特殊形勢之下,對大學生道德冷漠問題的研究迫在眉睫,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探尋解決途徑,以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大學生道德冷漠概述
要想知道何為大學生道德冷漠?通常人們所理解的道德冷漠指的是具備基本道德認知的主體,面對他人的痛苦,表現出善的道德意識、情感的欠缺,并由之引起道德價值判斷與選擇上的迷惘,進而出現冷漠的道德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
那么何為大學生道德冷漠?首先,限定了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當代大學生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心,認識問題趨于客觀。其次,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具有一定的道德原則與規范的認知,最后,大學生道德冷漠是指行為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自身之中知與行的沖突和欠缺,以及行為個體忽視在行為過程中所應遵循的主體間性的人際關系,因而,造成的人際交往中的冷淡、孤僻、沖突、排斥等行為。大學生道德冷漠現象如果任由其迅速蔓延而不被重視,那么其存在的安全隱患,將會對社會帶來嚴重后果,不但影響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大學生道德冷漠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轉型時期的負面影響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趨勢地不斷深入推進,給大學生自身道德的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吉登斯認為“現代組織能夠以傳統社會中人們無法想象的方式把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因素連接起來,而且通過兩者的經常性連接,直接影響著千百萬人的生活”。全球化使東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信息交流頻繁,面對不良文化的誘惑缺乏自制力,易沖動。市場經濟法則的冷酷無情,使大學生被卷入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開始關注自身的生存,自覺或不自覺地用物質利益衡量一切,當習慣用這種以金錢為價值取向的思維時,對待一切就會呈現出冷漠的狀態。“我們的行動(或不行動)帶來的后果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道德想象的范圍,我們不愿意為他人的幸福與不幸承擔責任”。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消極、腐敗的現象使大學生道德認知出現困境,從而形成道德冷漠。
(二)學校與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忽視
就目前部分學校及家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來看,明顯地存在著冷漠現象。從教育思想看,只是把學生作為一個裝載知識的容器,希望這個容器越大越好,并讓學生自己也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容器,他們只需要裝的越多越好。無論老師還是家長,總是把高學歷看成是成功的標尺,當老師與家長們只看重越大越好的數字時,抑制了本性中所具有的善的發揮,學生還怎么能夠生長出情感豐富的血肉來?
針對教育方法層面來講,老師和家長的焦點都聚焦在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成績上,對于學生的教育通常是一味地說教,灌輸書本的知識,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接收與反饋,沒有形成雙向的對話,缺乏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與家長同樣都缺乏用愛教育、用愛溝通的方式,沒有從他們的內心出發,只是冷漠地把老師或家長的意志強加于他們身上。在這種模式的教育下培養的不是真正的人才,而是冷漠的高速運轉的機器。
(三)大學生自身的特點與缺陷
當前大學生所處的環境相對開放,使大學生必然會接觸到一些低俗、不良的文化,從而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幾乎沒有經歷過吃苦受累的生活,缺乏堅忍不拔、頑強奮斗的精神品質,再加上大學生這個時期有較強的逆反心理,自認為不對的觀點是很難接受的,因此,一旦遇到挫折好走極端,這種不成熟帶來的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總的來說,大學整體的道德水平呈現良好的趨勢,大學生具備了一定辨別是非等基本的道德認知基礎,但是在道德實踐上出現與道德認知不一致的情況,即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偏偏去做,對社會上不道德的行為缺乏道德勇氣,致使發生道德冷漠行為。
(四)網絡和媒體技術的負面影響
網絡和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圖像化”走入大學生的生活,也是大學生道德冷漠的一個重要原因。“電視新聞青睞災難和人類悲劇,它喚起的不是凈化或理解,而是很快會消失殆盡的濫情與憐憫情緒,以及對這些事件的偽儀式感和偽參與感。”網絡和媒體報道世界各地的災難和不幸,本應該使大學生對其產生同情、憐憫之情,但是,日積月累,經過視覺與心靈不斷受到電視畫面的沖擊、刺激,促使大學生對于災難的感受能力逐漸降低,產生同情疲勞,最終導致大學生對電視媒體中報道的災難和不幸變得越來越麻木、無動于衷,甚至把他人的災難當做娛樂消遣,成為茶余飯后談論的笑話。
三、大學生道德冷漠的措施
大學生道德冷漠現象是問題的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治理整頓必非朝夕之功。應采取何種措施化解這一困境是當務之急?2016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從家庭到學校、從政府到社會,都要為孩子們的安全健康、成長成才擔起責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本人認為尤其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和諧的社會大環境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他所講的“環境”,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社會中公民的德育環境。要想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要發揮好社會這個大環境對大學生道德素質養成的積極促進作用。
一方面建立健全道德機制,嚴厲打擊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消極腐敗現象,加強“硬約束”,適當提前刑責年齡,為受害者撐起法律保護傘。另一方面懲戒的同時還要樹立榜樣的引導示范作用,對見義勇為、見義智為的大學生給予贊揚與獎勵,正義的道德行為要弘揚、認可,這樣強化大學生辨別道德是非觀念,促進其道德實踐向善發展,同時,有利于他們加入到幫助他人的行列中,在這樣良好的社會環境中易于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養成,有利于構建和諧友善的社會。endprint
(二)創造良好的學校、家庭小環境
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冷漠無情對待他人和社會的行為與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環境密不可分。要創造良好的學校、家庭環境,消除大學生冷漠心理、行為。
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知識教育,改善培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主體,又是教育的客體,通過教育方法促使學生的內心信念得到更加深刻地鞏固。教育方法要引導大學生掌握道德選擇與道德判斷能力,學會創新,將正確的道德認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建設高尚的校園文化,寓德育于高雅的校園文化之中,陶冶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大學生德智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家長的行為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子女,對轉變大學生冷漠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引導要到位,多關注孩子的內心,用愛來矯正孩子走偏的價值觀,并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
(三)塑造積極向善的個人道德形象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反映了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大學生的道德形象反映了國家和社會的道德形象。
其一,提高大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習是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首要途徑,學習優秀的文化知識、倫理知識有利于培養向善的道德觀念,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向社會生活中優秀的道德模范學習、看齊,活生生的人物、感人的事跡擺在學生面前,自身感受更強烈、真實。其二,大學生還要敢于、樂于參加道德實踐活動,養成積極幫助他人的習慣。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如加入志愿者組織、支教、義工等有意義的活動,大學生主體與社會客體在實踐過程中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鍛煉堅忍不拔的意識品質,在實踐中檢驗自身的行為方式是否符合道德標準,有利于發現自身的存在價值,激發服務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建造健康向上的網絡輿論環境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表現出人言可畏,輿論的影響力之強之大。對于大學生而言,我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極易受各種言論所影響。因此,要傳播積極的新聞信息,發揮輿論的積極作用,對社會中的真善美要褒揚,對假惡丑要貶抑;對積極的輿論要支持,對消極的輿論要譴責,使大學生認識到孰對孰錯,有了正確的道德標準,進而自覺規范道德行為實踐。在價值多樣化時代,要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社會正義。有效發揮網絡輿論監督功能離不開大學生自身道德信念的支持,消除道德冷漠,促進社會和諧。
四、總結
綜上所述,對大學生道德冷漠的關注,體現了人們的一種憂慮:我們民族的真正強盛需要大學生,他們是我們民族發展的基礎和希望,如果我們的大學生出現了冷漠的現象,那么我們的民族將來會怎么樣?有這樣憂慮之心的人是友善之人,我們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擺脫大學生道德冷漠之困境,其最終效果不但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會明顯提高,而且我們全民族的道德素質也會大大地提高。解決大學生道德冷漠,各方都應當齊心協力、主動伸手,我們再也不能冷漠旁觀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