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軍 劉悅悅
摘 要: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以及實際操縱經營行為管理層都可以被看作責任的承擔主體,而受到企業影響和能夠影響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則是企業社會責任保護的對象。經濟責任、法律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應有內容,軟法責任可以看作其外延,而將這種具有道德性質的責任納入到法學視野下進行規范離不開司法的介入。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法律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一、 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正當性之爭
在國外,20世紀30~50年代,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曾有過無數次的激烈討論。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兩位學者從自由經濟理論出發,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對自由經濟的破壞,企業唯一的責任是為股東賺取最大的利潤。而在支持的立場中無論是企業公民理論還是社會契約論,都是立足于企業的社會屬性即企業基于其社會存在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外延
1.概念的來源
1895年,美國社會學家阿爾比恩·斯莫爾(A.W.Small)提出企業與政府一樣背負著人們的社會期望。1924年,“公司社會責任”一詞首先出現在謝爾頓的著作《管理哲學》中,但在當時沒有受到太大的關注。直到1953年,鮑恩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現代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認為“企業有義務按照社會目標和價值觀的要求,制定政策,作出決定”。
2.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企業社會責任最早產生于社會對企業的一種道德要求,而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涉及多個領域、多種主體,因此有必要明晰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以及外延,這樣我們才能劃分出不同的道德底線從而確定法律化程度。
3.企業社會責任承擔中的三要素
(1)責任的承擔主體。目前我國公司法僅規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有限責任公司兩種類型,而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提出的原意就是對營利性組織的限制,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應該進行擴大解釋。筆者認為,刺破公司面紗制度并不能適用于所有企業因違反社會責任被追責的情形。簡言之,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主體不限于我國目前存在的兩種企業組織形式,也不限于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司這個群體,其組織機構內的管理層甚至股東都可以成為責任的承擔者。
(2)企業負責的對象。伍德和瓊斯指出,公司社會責任研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公司應該對誰負責任”,1984年弗里德曼提出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是支持公司社會責任的主要理論之一。綜合其他學者的看法,可以看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夠影響公司或被公司影響、權益與公司行為有關系的個人或群體,包括股東、員工、客戶、消費者、供應商、管理者、政府、社區等。
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強行性規定零星體現于破產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等立法之中,這里的利益相關者的范圍就體現出了外部性。雖然環境與資源保護具有行政的色彩,它的受益者顯然是全體社會成員。
(3)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內容。國外學者最初以經濟管理學上建立模型的方式來表現,不僅涵蓋了企業經營理念的經濟分析,也進一步被吸收進法學上的分析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模型有四個分別是“三個同心圓”模型、利益相關方模型、金字塔理論、“三重底線”理論模型。就企業社會責任而言,法律的強制規定只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同樣鼓勵自愿的慈善行為,其游走于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之間,為軟法規則的適用留下來極大的空間。我國有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或環境責任是不同維度的問題,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討論的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形式,而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勞工責任討論的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我國已有的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定不僅有限而且無法涵蓋具有道德性質的只適合提倡鼓勵的行為規范,因此可以將具有現實性的被公認為是道德底線要求的那部分責任法律化。經濟目的是企業存在的基礎,其承擔方式具有現實的可行性,法律規范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因此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應有內容。
參考文獻:
[1]程 靜,陸超云.公司社會責任問題系列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
[2]王幽深.公司社會責任:法律如何作為——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兩個追問[J].中國商法年刊,2009(1):157-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