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高彩云
[摘要]貴州高校留學生教育發展迅猛,在留學生教學中漢語教學模式對于留學生學習漢語十分重要。本文以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分析了留學生漢語教學特點,探討了區域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希望為留學生漢語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教學模式;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目前,貴州各大高校爭相開展國際化辦學,留學生教育蓬勃發展。自2008年中國一東盟教育交流周連續在貴州召開以來,貴州高校東盟留學生教育日益繁榮。同時,中國一東盟教育交流周也為貴州高校招收留學生、開展留學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臺。
當前貴州高校留學生已初具規模,在人數和國別上都有了新的發展。據調查,已有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醫科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師范學院、遵義師范學院、遵義醫學院、銅仁學院、凱里學院、貴陽學院、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貴陽幼兒高等師范??茖W校等14所高校招收了外國留學生,其中有11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職院校。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銅仁職院)是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是貴州高校較早招收外國留學生的院校之一。在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上經歷了嘗試、探索到規范化教學的過程,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本文以銅仁職院為例,分析留學生漢語教學特點,探討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希望為留學生漢語教學提供參考。
一、銅仁職院留學生概述
自2011年招收首批19名留學生以來,貴州銅仁職院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已經經歷了5個年頭。在留學生規模和國別上有了新的增長。截至目前,銅仁職院累計招收外國留學生364人次;生源國別由最初老撾1個國家增加到俄羅斯、印尼、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美國、敘利亞、喀麥隆、多美尼克、盧旺達、烏干達、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15國家。留學生類別由漢語語言進修生、學歷生和外國院校合作交流生組成。在留學生培養模式上,銅仁職院逐步形成了漢語預科教育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1+3”模式。即先進行一年的漢語預科學習,達到相應的漢語水平等級后進入專業學歷學習。這種培養模式將漢語預科教育與學歷教學緊密結合,有助于留學生適應貴州銅仁文化生活,學習專業知識。銅仁職院國際化辦學立足東盟,拓展亞非,輻射全球,積極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不斷拓寬國際化辦學道路。
二、銅仁職院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
關于教學模式的含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提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選擇教材、指導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或范型。也有學者認為教學模式是課程的設置方式和教學基本方法。還有學者認為教學模式是溝通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活動的中介和橋梁;盡管專家學者對教學模式的含義界定不一,但他們對教學模式的認識有著共性的方面。那就是教學模式具有理論應用性、典型適用性和實際操作性。
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是指從漢語獨特的語言特點和語言應用特點出發,結合第二語言教學的一般性理論和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在漢語教學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學范式。地域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是根據來華留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區域院校發展特色和地域性特點以及區域文化,逐漸形成的區域性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
銅仁職院留學生漢語教學經過實踐摸索,不斷發現問題逐步改進,克服西部地方院校交通不便、辦學條件薄弱、城市知名度不高等劣勢,結合留學生實際情況和對外漢語教學特點,進行分層、分目標培養,注重特色文化體驗教學,經過實踐逐步形成了系統化的留學生教學模式。
(一)區分起點,分層教學
留學生入校時漢語水平層次不一,國別不同,需求各異,區分起點,分層分班教學十分必要。銅仁職院接收的留學生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東南亞國家留學生,以老撾留學生為主;二是非洲國家留學生,以喀麥隆留學生為主;三是中亞地區留學生,以哈薩克斯坦留學生為主。這三部分留學生入校時間差異較大,漢語水平參差不齊,學習需求目的不一致,學習時間長短也不相同。因此我們在入校時進行漢語測試,構建留學生分層分班教學機制。不同的層次開設不同的課程,教授不同的課程內容。這樣既提升了漢語教學效率,保持了教學進度,也激發了留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留學生學習效果。
(二)考教結合,提升動力
留學生漢語教學與HSK考試相結合,建立漢語教學與考試全方位服務體系。銅仁職院是國家漢辦批準的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也是貴州省第二個HSK筆試考點,全省高職院校唯一考點。在漢語教學過程中,留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紀律意識淡薄,遲到曠課等現象逐漸涌現出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教學和管理人員的一大難題。我們逐漸發現留學生對HSK考試十分重視,因此利用HSK考試激發留學生學習興趣,開設留學生HSK輔導課程,進行每周一測,即每周一次HSK模擬考試,進行測試與評估,幫助留學生備考,提升自信心與學習動力。這樣有效地將留學生漢語教學與HSK考試相結合,提升了考試過級率和考點利用率,受到了留學生歡迎。
(三)特色文化,體驗教學
語言融于文化,開展特色文化體驗教學。一是在聽說讀寫等語言課程中,語言與文化相結合。在漢語教學中適當講解中國文化內容,學習課文中蘊含的中文思維表達方式及文化深層內涵。同時結合地方實際,將地域文化融于語言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漢語,提升留學生漢語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適應銅仁文化生活;二是開設特色文化實踐教學課程。根據留學生的漢語水平,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方式開設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課程。課程內容包含了剪紙藝術體驗、太極拳體驗、書法體驗、飲食文化體驗、地方農耕文化體驗等內容,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文化欣賞與體驗的教學模式。同時,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做好留學生專業漢語學習,安排留學生走進地方實踐,了解經濟文化往來的實踐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漢語實踐活動,提升留學生專業文化修養素質;三是體驗當地文化。貴州銅仁地區是民俗文化豐富。苗族文化,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尤為出彩。例如體驗當地儺文化,我們先進行課堂的講解,再帶領留學生進入貴州儺文化博物館欣賞體驗,讓留學生切實感覺到貴州文化的豐富多彩,加深印象。endprint
(四)以賽促學,活躍氛圍
開展豐富多彩的留學生漢語比賽,有利于提升留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氛圍。自2013年開始,銅仁職院每年都開展留學生漢語技能大賽、漢字聽寫大賽等活動。這些比賽為留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豐富了業余文化生活,緩解了單一緊張的漢語學習氣氛。漢語技能大賽包含了聽說讀寫和中國文化知識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大賽通過書寫、搶答、表演等多種形式展現學生的漢語水平。漢語技能大賽和聽寫大賽由漢語教師建立試題庫,考察留學生漢語應用能力、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學生為了奪得比賽名次,自覺學習試題庫的內容,進而達到我們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同時也豐富了留學生漢語學習樂趣,活躍了學習氛圍。
(五)一對一輔導,個性化教學
為了快速提升成績較差留學生漢語水平,做好不定期插班生漢語“跟前補后”工作,我們建立了一對一輔導、個性化教學幫扶機制。一對一輔導主要是依托本院英語專業學生和部分老撾留學生的語言優勢,組建留學生志愿者團隊,與在校留學生結對子,形成“一對一”留學生學習生活伙伴幫扶機制。個性化教學是選拔優秀的學生作為兼職教師,為學習困難和插班留學生進行單獨式的個別教學。我們的個性化教學主要采用診斷式的教學方法,就像醫生診斷病人一樣,發現問題對癥下藥,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因此,個性化教學是具有針對性的。一是教學對象的針對性,二是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學對象主要是影響教學進度的學習較為困難的留學生。教學內容是根據每個留學生的現實學習情況進行摸底“診斷”,制定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每一周學習什么,具體完成什么內容,教師進行不定期指導和檢查,了解留學生掌握程度和存在的問題。一對一輔導學習生活伙伴幫扶機制為留學生提供了學習生活上的便利,也為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生活提供交流空間。個性化診斷式教學提升了留學生整體漢語水平,為統一留學生學習進度提供了教學保障。
此外我們還注重預科階段與專業階段的漢語銜接教學,開設專業漢語課程,幫助留學生了解專業術語,為進入專業學習做好準備。根據留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在預科階段開設了《醫學漢語》課程,針對進入醫護專業的留學生講解醫學術語,運用圖片演示、英漢對照、Pvr展示等方式教授醫學知識,讓他們對專業有所了解,提升他們對專業術語的認識,掃除專業學習障礙。
三、結語
銅仁職院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還處于探索發展的階段。它經歷了嘗試教學到不斷規范完善的摸索過程,逐步改進了留學生教學方式方法,優化了教學內容。銅仁職院留學生漢語教學是貴州地方院校國際化辦學發展的縮影。這種具有地域特色的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符合地方院校發展需要。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這種教學模式還處于發展階段,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