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鴻斐
摘 要: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師生雙方圍繞特定信息進行傳播的互動過程,分析新媒體時代對教學信息傳播要素的影響,探究增強信息傳播有效性的應對策略,對于新時期提升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教學傳播;有效性
一、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過程要素分析
作為社會傳播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政治理論教學傳播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從教師發出信息到學生接受信息,整個過程可分解為傳播者(教育者)、傳播內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傳播媒介(語言、網絡、報刊、廣播、手機等)、傳播對象(在校大學生)等基本環節和因素。
第一,傳播者。教育者是高校政治理論教育傳播活動的主體。作為主導地位的信源“守門人”,在傳播中可決定什么性質的信息被傳播、傳播多少以及怎樣傳播的人或機構[1],擁有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自主掌控權,決定著從多元的龐雜信息中鑒別、選定符合傳播對象特點的內容進行信息編碼。同時,為了實現特定的傳播效果,利用恰當的傳播渠道和方式把編碼信息傳送給受傳者。
第二,傳播內容。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過程中的傳播內容,是指教育者根據青年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選取與加工而成的,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倫理道德規范等。作為政治理論教學的主體內容,信息來源的真實性是確保信息傳播質量的關鍵因素。
第三,傳播媒介。媒介是介于傳播者與受眾者之間,負載并傳遞特定信息的實實在在的物質載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傳播媒介如微博、微信、QQ等的信息運載能力日漸增強,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渠道和空間,是確保政治理論教育傳播得以有效進行的重要環節。
第四,傳播對象。在校大學生是高校政治理論教學傳播內容的受傳者,是教育信息傳遞的對象、終端和目的地。作為信息接受者,大學生群體的個性特征、認知水平、興趣傾向、價值取向決定了他們不是純粹的被動受體,而是有選擇性地理解、歸納、處理、接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是政治理論教學傳播過程的主體。同時,其主動性也表現在對信息來源、傳播媒介的選擇和通過具體的態度、行為將自身意見反饋給傳播者等方面。
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是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接受與反饋,以達到彼此共享、互動和共識的社會行為、活動和過程[2]。能否有效地引導、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其健康的政治品格和鑒別力,是衡量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效果的終極標準。
二、新媒體對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效果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在當前社會的廣泛應用,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其信息傳播的開放性、高效性、即時性與交互性,為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渠道,但也使新時期的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工作面臨傳播有效性降低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新媒體的應用與推廣拓展了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空間,豐富了教學資源,為政治理論教育者從教學傳播活動的起點革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開辟教育環境提供有力的物質條件。傳統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主要是從國家規定的教材、教輔書籍中獲取教學資源,不能及時更新教學素材。如今通過新媒體客戶端,不僅可以追蹤到具有高度時效性的知識信息資源和社會時事政治熱點,與時俱進地更新課堂教學素材,提高教學傳播內容的生動性,而且可以打破單一“滿堂灌”的模式,利用新媒體資源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不同的方式指導學生在網絡上開展課外學習,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進而增強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隨著新媒體的應用與推廣,網絡信息生產與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鋪天蓋地的繁雜信息擠壓著大學生的知識空間。便捷的網絡信息技術讓學生群體極易產生信息依賴和信息焦慮,影響其理性思考能力。而大眾媒介中良莠不齊的傳播內容,極易誤導青年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沖擊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傳播效果。目前,部分傳播媒介以泛娛樂化、同質化的信息內容一味迎合受眾,傳遞著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低俗淺薄的文化,導致部分大學生玩物喪志,喪失對社會生活、公共事物的理性判斷能力。特別是面對西方某些意識形態利用新媒體技術的文化滲透,尚未具備成熟政治鑒別力的青年受眾群體在進行新聞瀏覽、資料下載等網絡行為的時候,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識形態信息的干擾,對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的內容發出質疑。
三、增強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有效性的相關策略
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過程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各個要素組成,要保證教育教學信息的有效傳播,增強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最大限度的優化、整合各傳播要素的有效性,形成合力,實現政治理論教學傳播系統的良性互動。
第一,增強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的“把關”能力。新媒體技術環境下,學生受眾可以便捷快速地接收到層出不窮的社會信息,這就要求高校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提高信息的“把關人”意識,轉變教育觀念,積極主動地廣泛接觸新媒體信息,拉近理論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同步追蹤學生的所思所想,有針對性地篩選教學資源,更新教學內容,對學生感到困惑的社會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作出更有說服力的解讀與回應,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這是保證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信息有效傳播的重要前提。
第二,提高學生受眾群體的信息素養。大學生是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效果的最終“顯示器”,在新媒體傳播的開放信息環境下,將接收到的價值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教育信息內化于情感價值系統,并外化在言行表現等行動中,是政治理論教學傳播的核心目的之一。由于年齡、性格、經歷等方面的群體特征和個體差異,面對過載信息、垃圾信息、負面信息時,青年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感極易受到侵蝕,引發意識形態認同危機。因此,在當代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過程中,需下大力氣提高學生受眾的信息素養和思想免疫力,強化其政治心理品格。
第三,利用新媒體搭建政治理論教育新平臺。在信息時代,隨著3G、4G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綜合利用智能手機等傳播媒介,打造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新平臺,可將校園生活的各個環節連接在一起,通過即時通訊軟件,傳送圖文并茂的課件資源,發布正面的政治理論教育信息,組織開展生動有趣的專題活動,有助于激發大學生主動參與政治理論學習的熱情,實現教育內容的有效傳播。
新媒體猶如一把“雙刃劍”,當代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活動也應順應技術發展的潮流,不斷變革觀念、創新方法、拓寬渠道,將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工作與新媒體技術巧妙地結合起來,擴大新媒體的積極影響,推進理論教學的有效傳播。
參考文獻:
[1]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 梁.“80后”大學生的信息接受模式及其效果——高校“兩課”教學信息傳播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4(Z1):128-131.